2025年08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平安中国·身影
8 4/8 3 4 5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党浩凯:群众胜诉权益“兑现人”
· 吕强:“老码头”在线面访解船员难题
· 陈德善:退休九年化解千起家事纠纷

陈德善:退休九年化解千起家事纠纷

( 2025-08-1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身影
  上图为陈德善在“德叔工作室”开展调解工作。
  右图为陈德善进村了解涉案儿童的实际困难。
本报通讯员 何欣彦 摄

□ 本报记者  邓君
□ 本报通讯员 马深铭
  
  在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人民法院新楼法庭的家事少年调解(和解)中心,“德叔调解工作室”如同一枚温暖的邮戳,盖在无数家庭矛盾的“终点站”。
  “德叔”陈德善,曾是广宁县法院立案庭庭长、一级法官,如今是县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调解员,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婚姻家事矛盾的“解铃人”。2024年12月,他入选中共中央组织部表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背后,是退休九年间千起家事纠纷的成功化解,是从“刚性裁判”到“柔性说理”的初心坚守,更是一位老党员对“司法为民”的生动诠释。
从“敲法槌”到“解心结”
  推开“德叔调解工作室”的门,色彩明快的儿童画作装点着墙面,柔软的泡沫地垫铺满地面,毛绒玩具和绘本在角落堆成小山——这些细节藏着陈德善的用心,“不少纠纷牵扯孩子,得让他们有个放松的角落”。
  但这里并非总是温情脉脉,常有当事人带着怒气而来,言语间满是生活的棱角。“别急,一个一个说,我来帮你们捋捋。”陈德善总能用沉稳的声音稳住局面。
  2016年,刚退休的陈德善接到原单位的邀请重回“职场”。彼时广宁县法院家事案件数量逐年攀升,新楼法庭作为专门审理离婚、抚养、赡养等案件的家事少年法庭,正探索诉前调解机制,亟须既懂法律又接地气的“老娘舅”。从民事法庭到经济法庭再到立案庭,38年审判生涯让陈德善深谙法理熟稔法条,却在调解室遇到了全新的挑战。
  “开庭讲证据,调解得讲情理。”陈德善坦言,最初很不适应这种从“刚”到“柔”的转变。当事人往往没有确凿证据,多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需要在法律框架内用情理化解心结。他跟着法庭同事学沟通技巧,把审判经验转化为调解智慧:用方言俚语拉近距离,用法律条文厘清底线,用乡俗情理软化矛盾。
  2019年9月,以他名字命名的“德叔调解工作室”正式成立,这是肇庆市首个个人调解工作室。自此,一套“接收委托—调查核实—制定方案—跟踪回访”的诉调对接机制日趋完善,这位老法官完成了从“敲法槌”到“解心结”的漂亮转身。
“组合拳”开出“治愈方”
  “德叔调解工作室”虽只有陈德善和一名法院退休职工两名成员,调解流程却一丝不苟。接到法院委托的诉前调解案件后,他们会先调查当事人婚姻状况、有无家暴等情况,遇当事人不愿露面的,就一次次打电话沟通。
  若双方愿意坐下谈,陈德善有套“组合拳”:“背靠背调解”分开沟通,既能摸清症结又能避免冲突升级;“家访式调解”实地走访,观察当事人生活环境以掌握实情;“一案一策”精准施策,针对核心诉求制定解决方案。
  成功的调解并非一味劝和,妥善解决当事人的核心诉求才是关键。“俗话说‘宁拆一座庙,不毁一个家’,但如果双方能在处理好孩子抚养权、抚养费等问题的情况下分开,我觉得也是一次成功的调解。”陈德善说。
  在陈德善的调解故事里,“孩子”是高频词。他始终认为,家事纠纷中最需要保护的是孩子。在一起离婚案件中,男孩因户口缺失无法入学,父母双方相互推诿。陈德善一边联系男孩祖母协调户口迁移,一边对接教育部门解决入学问题,还联系慈善组织保障孩子基本生活。最终,孩子顺利走进校园。
  “调解书里必须写清孩子的生活照料、学业安排,不能含糊。”陈德善坚持调解后跟踪回访两到三个月,遇抚养费不到位的,就指导当事人申请强制执行。
一人成“炬”众志成“光”
  截至目前,“德叔调解工作室”累计受理案件1968件,成功调解1404件,成功率达71.3%,获评广东省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示范点。
  “没什么诀窍,就是把群众的事当自家事办。”他朴实地说,干好调解工作没有什么所谓的“诀窍”,更谈不上可供复制传播的“经验之谈”,最重要的还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去切实解决当事人的核心问题。“我喜欢用方言俚语来开展工作,这样更接地气,群众也会更信任你。”
  “培养一个,引领一群,带动一片。”陈德善的坚守如星火燎原,带动更多退休法官加入调解队伍。2022年,广宁县法院“法晖”退休法官调解工作室成立,4位平均年龄62岁的老法官接过接力棒。截至目前,“法晖”工作室已调解案件5000余件,成功率达54%,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如今,69岁的陈德善仍每天穿梭于调解室与群众家中。他胸前的党员徽章与曾经佩戴的法徽交相辉映,见证着一位老法官用余晖温暖万家灯火的执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