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要闻
9 1/9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1 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两山”理念改变中国引领时代
· 只此青绿法韵浓
· 服务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划清医疗广告边界守护百姓健康
· 图片新闻
· “灾后这几天,脚不沾地是常态”
· 法治护航革命旧址焕发新生机
· 近九成矛盾在镇街村社化解
· 以法治之力护祖国北疆稳如磐
· 图片新闻
· 二维码

“灾后这几天,脚不沾地是常态”

( 2025-08-1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本报记者 周文馨 赵志锋
  
  8月14日一大早,熬过了前夜的极端雷雨天气,甘肃省榆中县马坡乡上庄村村民丁永国从安置点匆匆回了一趟家——昨天让他牵肠挂肚的牛,此刻正悠闲地嚼着草料。
  前一天傍晚,上庄村下起暴雨,丁永国在安置点急得直转圈:“我得回趟家,家里的牛还不知道咋样了!”
  驻村检察干警王建文赶紧上前拉住他说:“老哥,牛是咱的心头肉,可眼下雨没停,房子也不稳当,冒这个险不值得。”
  经过王建文苦口婆心劝说,丁永国和另外一户急着回家的村民总算松了口,等天亮后再说。
  王建文是榆中县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干警,2024年10月被选派到上庄村驻村。
  8月7日榆中县发生山洪灾害以来,王建文和村委会干部一直坚守在安置点,搭建帐篷,发折叠床、被褥、应急食品,搬运救灾物资,常常忙到深夜,累得直不起腰来。
  “灾后这几天,脚不沾地是常态。”王建文对《法治日报》记者说,看着安置点里渐渐安稳的灯火,听着乡亲们聊天时偶尔的笑声,心里像揣了个暖炉。
  王建文是榆中县检察院参与此次抢险救灾的50名干警之一。危急时刻,榆中县检察院全体干警闻令而动,在安置点、受灾村社筑起一道道“检察防线”。
  “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要求。”灾情发生以来,榆中县检察院检察长戚福成的身影穿梭在各个受灾点。
  8月12日,在上庄村安置点,戚福成对王建文叮嘱道:“一定要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
  “看到检察长和我们一起干,大家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儿!”年轻干警李森说,在检察长带动下,全院干警拧成一股绳,争先恐后参与抢险救援工作。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家里的房子裂缝大不大?粮食够吃吗?”8月11日,在受灾最严重的马莲滩村,干警们开展了细致的入户摸排工作,每到一户,都耐心询问房屋损坏程度、财产损失情况,认真记录群众的困难和诉求。
  “我家的30亩菜花现在卖不出去,可咋办?”马莲滩村村民苏凤霞焦急地说。干警们立刻将情况记下,并表示会协调相关部门评估损失,争取政策支持。
  走访中,干警们还当起“政策宣传员”,向群众讲解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最新政策。
  “政府会帮我们修房子吗?”“农作物受灾有补贴吗?”面对一个个疑问,干警们一一耐心解答,鼓励大家树立信心:“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把家重新建起来!”
  “孩子,快歇歇!”南坡湾村二社村民张大妈拿着矿泉水走过来,不由分说地将一顶草帽戴在正在清理淤泥的干警王云龙头上。
  “谢谢你们啊,要不是你们,我们这把老骨头真不知道该咋办。”张大妈红着眼眶说。
  山洪退去的南坡湾村二社,被一层厚厚的淤泥和垃圾覆盖。完成入户摸排任务的检察干警们,又扛起铁锹、拿起扫帚,投入到清淤工作中,汗水顺着王云龙的脸颊滑落下来。
  兰州市七里河区安置点安置着马坡乡160多名受灾群众。安置点上,连续多天坚守,榆中县检察院检察官杨顺涛眼睛里已布满血丝,声音也已沙哑。
  老人的降压药够不够、小孩的奶粉足不足、有慢性病的村民需要哪些特殊照料……每走访一户群众,杨顺涛都在“特殊人群清单”上详细记录,确保“一人一策”提供保障。
  8月13日晚,夜幕降临,七里河区安置点的灯光次第亮起。主动放弃休假的干警邸科瑞和张义宏正忙着搬运新到的救灾物资。“我们在这值守,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有依靠的人,群众需要,我们就应该顶上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