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平安中国
9 5/9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聚力共护“海洋绿肺”
· 守牢木兰溪入海口生态屏障
· 立案没几天就拿到了执行款
· 平衡好商业秘密保护与劳动者择业自由

守牢木兰溪入海口生态屏障

( 2025-08-1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
  □ 蔡林莉

  木兰溪是福建省“五江一溪”之一,也是莆田市的“母亲河”,在涵江区境内的三江口镇入海。为了守护好木兰溪入海口这片孕育生机的滩涂,我们积极发挥红树林“固碳能手”和“海岸卫士”的重要作用,创新探索以蓝碳增汇为核心的替代性生态修复模式,设立生态司法保护实践基地,守牢木兰溪入海口生态屏障。
  2024年8月,我们依托莆田木兰溪口省级湿地公园,联合辖区检察、公安、水利等部门设立木兰溪口湿地红树林保护区,共同签订《关于木兰溪口湿地红树林保护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2024年9月,我们审结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并委托涵江区自然资源局联系第三方公司,引导被告人张某某在木兰溪口湿地红树林保护区完成补植红树植物300平方米。
  但生态修复绝非“一种了之”。红树植物的成活率普遍较低,为了保证种植效果,涵江区人民法院生态环境审判庭与执行部门就该案的审、执衔接环节提前进行协商沟通,并多次到保护区开展勘查、取样等工作。
  在该案执行过程中,我们又遇到了生态司法技术要求高、生态修复难度大、修复执行监督缺失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我们在执行环节率先引入生态技术调查官,为生态执行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在生态技术调查官的专业指导下,执行法官实时跟踪红树植物的种植和修复进展,监督第三方公司按量按质按期完成种植红树植物项目,实现生态修复的精准实施和闭环管理。
  2024年底,另一起伏季休渔期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进入审判阶段,但时值冬季,并非增殖放流、种植红树植物的适宜季节。
  难题当前,我们组织有关部门及生态技术调查官共赴保护区现场勘查,通过无人机发现全球头号入侵植物互花米草蔓延之势触目惊心,疯狂挤占红树林的生存空间。
  经过多方分析论证,经办法官决定在木兰溪入海口沿岸滩涂以清除互花米草的方法,消除或减少红树植物生态系统中的负面影响因素。
  2024年11月底,该案被告人与第三方公司签订《互花米草除治管护项目合同书》,涵江法院与区自然资源局作为项目监督方,对项目的实施开展指导并全程监管。目前,木兰溪沿岸滩涂约10亩互花米草的除治已经完成,进入了管护阶段。
  与通常的补植复绿、碳汇认购等蓝碳“增量”方式这类替代性生态环境修复模式不同,该案将生态修复费用用于互花米草的除治和管护,通过“减量”反向推进蓝碳保护,促进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是涵江生态司法的一大创新之举。
  夕阳熔金,滩涂如镜,倒映漫天流霞。木兰溪入海口咸淡水交汇处,一幅生机盎然、人海相依的壮阔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涵江法院将继续秉持着恢复性司法理念,深化碳汇多元修复方式,探索“生态审判+执行”工作机制,构建“审判-执行-修复-监督”的全链条生态司法保护模式,为木兰溪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司法屏障。
  (作者系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人民法院生态环境审判庭庭长,本报记者王莹整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