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身影
|
|
□ 本报记者 潘从武 文/图 □ 本报通讯员 姬婷婷 马瑞 从退休法官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的“金牌调解员”,从法庭的法槌声到基层的家长里短,李华用39年法官工作沉淀的专业能力,和骨子里的细腻共情,在基层矛盾化解的第一线,写下了一个个“对立变对话”的温暖故事。 走进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综治中心调解室,李华正在翻阅着案卷,金属边框眼镜后的那双眼睛带着惯有的温和。这位曾在乌鲁木齐铁路运输法院担任审监庭庭长的“老法官”,退休后被返聘到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综治中心成为调解员。她常说,法庭审案讲法理,基层解纷重人心,综治中心是矛盾纠纷的终点站,就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让老百姓少跑路、少费心。 一杯热茶:用共情解开心结 “很多矛盾就像打结的绳子,硬扯只会更紧,得找准绳头慢慢解。”这句常挂在李华嘴边的话,藏着她化解心结的秘诀。她在综治中心接手的首个“反转案例”,至今被同事们津津乐道。 有一天中午,一对年轻夫妻攥着离婚协议走进调解室,男方铁青着脸沉默,女方眼泪汪汪,手中的协议被泪水洇出了皱痕。李华没急着看协议,先给两人泡了杯热茶,轻声问:“从什么时候开始,话都懒得跟对方说了?”这句温柔的追问,让沉默的男方突然红了眼眶。原来他常年加班疏于沟通,妻子积怨渐深,两人都在气头上就提出了离婚。 “家庭账不能只算财产,还得算感情投入。”李华示意夫妻俩坐近些,她拉着家常拆解着矛盾,慢慢引导他们回忆第一次约会的公园、孩子出生时的激动……一个小时后,撕碎的离婚协议落在垃圾桶里,夫妻俩相视而笑的模样更让李华坚信:“解结的关键,是先看到结里藏着的人心。” 这样的温情,在社区调解中也时常上演。 每个周五,李华的日程表上总有一个雷打不动的安排——去南纬路街道北纬一路社区坐班调解。在这个社区,哪家老人行动不便需要多些耐心,哪个小区租户多容易起摩擦,她都记在随身带的民情手册上。 去年冬天,社区居民王女士家暖气包突然爆裂,热水喷得客厅一片狼藉。王女士认为物业和热力公司该赔偿,却被以“设施属用户产权”为由拒绝,三方吵到社区干部那里仍没结果。当天,李华来到现场,蹲在地上仔细查看暖气包的破损痕迹,又翻出物业巡检台账和王女士的缴费记录,指着物业管理的相关条例解释:“您看,室内暖气包属于业主专有部分,日常维护责任在咱们自己,物业公司及时关了水阀,热力公司也给了技术指导,他们的应急处置没毛病。”话锋一转,她又对物业和热力公司说:“王女士家遭了灾,情绪急能理解。咱们能不能帮着联系个靠谱的维修师傅,费用上给些优惠?”这看似寻常的几句话,在那时就像一剂良药,让双方都冷静下来。 经过一番劝导,王女士心服口服,物业也迅速协调了维修队上门,一场可能升级的纠纷在社区里就画上了句号。 “基层调解哪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大多是这些柴米油盐的磕碰。”李华收拾调解记录时笑道,“每周来社区坐一天,不是走过场,是让老百姓知道,家门口就有能说理的地方。” 一张“调解网”:多方力量拧成绳 在李华的办公桌上,除了法律条文汇编和民情手册,还有一本密密麻麻记录着各个单位联系方式的通讯录。“现在的矛盾复杂,靠一个人、一个部门可解决不了。”李华说,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综治中心的“一站式”机制,就是要把这些力量拧成一股绳,织起一张行业性、专业性的“调解网”。 今年7月,一起代驾赔偿纠纷就让这张“网”派上了用场。 刘先生请王先生代驾时出了车祸,双方签好协议约定王先生赔偿5000元车损及后续上浮的保费,然而王先生付了1500元就不认账了。两人在综治中心吵得面红耳赤,刘先生扬言要“法庭见”,王先生梗着脖子说“赔偿太高”。李华翻开案卷仔细查看交警的责任认定书,又拨通了保险公司的电话,拿着计算器一笔笔算清车辆维修费和3年保费上浮的具体金额。 “你看,保险杠维修费有定损单,保费上浮幅度有公式可算,协议是双方签的,不履行可要承担违约金。”李华把法律条文摊开在王先生面前,又轻声问起他的难处。得知王先生代驾收入因事故受影响,她转头跟刘先生商量:“分期付行不行?让他每月还一些。”最终,在李华协调下,王先生当场补足3500元,剩余保费上浮部分分三期结清,代驾公司还愿意为他担保。 “既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也得给犯错的人留条路。”李华说,矛盾就像一团乱麻,得找对人、用对力,才能理顺,这正是“多方联动”的意义,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样“宝贝”:把“对立”磨成“对话” 在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综治中心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李华处理过300余起纠纷,有夫妻俩为谁接孩子拌嘴的家庭琐事,有商户和顾客因商品退换货起的争执,也有交通事故赔偿的僵局。同事们说,她身上总带着三样“宝贝”:法律知识的“活字典”,沟通技巧的“百宝箱”,人文关怀的“暖心炉”。 从法官到基层调解员,李华常说自己只是换了个地方“断是非”。但在群众眼里,她调解桌上的热茶、记满民情的手册、随时能拨通的电话,都是基层治理最动人的模样,这里没有法槌,只有把“对立”磨成“对话”的耐心;这里没有法庭,只有“最多跑一地”的实在。 如今,在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综治中心里,像李华这样的调解员还有许多。他们是基层治理环节不可或缺的“法治舵手”,也是矛盾调解中至关重要的核心力量,他们用法律的尺子定分止争,用人情的温度化解隔阂,让“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从承诺变成百姓看得见的现实。 夕阳透过综治中心的百叶窗,照在李华正在整理的调解案卷上。封皮上“金牌调解员”的字样并不显眼,倒是扉页那句手写的话格外清晰:“解纷不难,难在懂人心;懂人心不难,难在肯俯身。”

|
|
李华:找对人用对力理顺“乱麻”
|
|
|
|
( 2025-08-1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身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