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学院
|
|
□ 杨代雄
研究生培养是一项复合型工作,大体上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方面。就前者而论,既需要对研究生教授专业课程,以巩固和提升其专业理论水平,也需要对研究生提供课外学业指导,使其掌握必要的学术研究能力。课外学业指导的方式多样,可以是论文写作训练,也可以是课题研究训练,还可以是案例研习或者读书会等集体研习活动。自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我一直把举办读书会作为指导研究生课外学业的主要方式。由于读书会并非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并且参与者不仅限于我指导的研究生,因此,它更像一个私塾、一个体制外的学习平台。这些年来,我们在读书会上共同研读的主要是民法著作,有一段时间也曾研读商法著作和以民商法规范为基础的法学方法论著作。 读书会有多种开展模式。它可以是数个参与者相互分享阅读某一本书的心得;也可以是某一个人围绕某一个主题,汇报其阅读相关书籍(一本或者多本)的收获,包括知识、评价、问题、思考的结论等,并由其他人发表评论;还可以是多人共同研读一本书,逐句逐段地解读书中内容,并在遇到疑问时展开讨论。“民商法私塾”采用的是第三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有三个:其一,有助于完整、透彻地读懂一本书。其二,在解读书中具体内容的过程中,可以发掘一些学术问题,并且对此开展进一步的考察和研究,其中有些问题甚至可以发展为学位论文或者期刊论文的研究主题。即便无法产出正式的学术成果,但对问题的考察至少也有助于填补知识漏洞、夯实理论基础。其三,有助于训练学术能力。对文科生而言,需要掌握的学术能力主要包括文献理解能力、学术表达能力以及逻辑分析与推理能力等。在逐句逐段地研读书中内容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文献理解能力、口头学术表达能力;在讨论所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升口头学术表达能力、逻辑分析与推理能力。 从近年的进展来看,“民商法私塾”读书会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学生的民商法理论水平和学术能力在读书会中得到了提升;导师也从中受益匪浅,无论是在问题发掘方面,还是在学术状态的保持方面,都有所收获。每次读书会在共同研读、讨论书籍内容的过程中,都会形成问答录。提问者通常是学生,有时是导师。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有些由导师直接解答,但更多的是由导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在最终进行总结,形成初步结论或者比较确定的观点。 “民商法私塾”计划出版一系列作品。第一部作品即为《民商法私塾:〈法律行为论〉读书会问答》,这是在与学生们共同研读《法律行为论》后形成的问答录。在其中,我具备双重身份——既是《法律行为论》一书的作者,又是与学生们共同解读该书的读者。实际上,从历史的视角看,每个人都可能既是作者,也是读者。当你回望自己的过去时,也是在以读者的身份重新审视曾经的思想与表达。问答录在当下是一种不太常见的出版物,它是对口头学术讨论过程的记录,因此在内容的逻辑性与连贯性方面,难免逊色于以书面表达为方式的学术著作。尽管在整理、编辑的过程中,编者尽可能把问答内容由口头语改成书面语,并且对语句、段落之间的逻辑脉络进行修补,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这部问答录真实地再现了一个读书会活动的整个过程,师生共用五个学期读完了《法律行为论》一书,进度虽较为缓慢,但读得比较认真,师生合作,细致地拆解、观察了书中构建的法律行为理论体系。有几名学生自研一时便开始参与研读《法律行为论》,直至毕业,所以本书不仅伴随了他们的整个研究生生涯,而且还见证了他们在学术上的成长。如果说研究生在毕业的时候是“出厂的”产品,那么,这部问答录正是对这一“生产过程”的侧面真实记录。借用目前比较时髦的说法,读书会问答录也算是一个关于学习活动的“真人秀”。对于这部问答录的形成,在读书会上发言的所有同学以及参与记录、整理发言内容的同学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读书会的不同阶段对于讨论的持续推进发挥了骨干作用,他们的提问和发言,共同构成这部问答录的“故事主线”。

|
|
真实再现“民商法私塾”读书会
|
《民商法私塾:〈法律行为论〉读书会问答》序言
|
|
|
( 2025-07-1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
|
□ 杨代雄
研究生培养是一项复合型工作,大体上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方面。就前者而论,既需要对研究生教授专业课程,以巩固和提升其专业理论水平,也需要对研究生提供课外学业指导,使其掌握必要的学术研究能力。课外学业指导的方式多样,可以是论文写作训练,也可以是课题研究训练,还可以是案例研习或者读书会等集体研习活动。自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我一直把举办读书会作为指导研究生课外学业的主要方式。由于读书会并非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并且参与者不仅限于我指导的研究生,因此,它更像一个私塾、一个体制外的学习平台。这些年来,我们在读书会上共同研读的主要是民法著作,有一段时间也曾研读商法著作和以民商法规范为基础的法学方法论著作。 读书会有多种开展模式。它可以是数个参与者相互分享阅读某一本书的心得;也可以是某一个人围绕某一个主题,汇报其阅读相关书籍(一本或者多本)的收获,包括知识、评价、问题、思考的结论等,并由其他人发表评论;还可以是多人共同研读一本书,逐句逐段地解读书中内容,并在遇到疑问时展开讨论。“民商法私塾”采用的是第三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有三个:其一,有助于完整、透彻地读懂一本书。其二,在解读书中具体内容的过程中,可以发掘一些学术问题,并且对此开展进一步的考察和研究,其中有些问题甚至可以发展为学位论文或者期刊论文的研究主题。即便无法产出正式的学术成果,但对问题的考察至少也有助于填补知识漏洞、夯实理论基础。其三,有助于训练学术能力。对文科生而言,需要掌握的学术能力主要包括文献理解能力、学术表达能力以及逻辑分析与推理能力等。在逐句逐段地研读书中内容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文献理解能力、口头学术表达能力;在讨论所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升口头学术表达能力、逻辑分析与推理能力。 从近年的进展来看,“民商法私塾”读书会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学生的民商法理论水平和学术能力在读书会中得到了提升;导师也从中受益匪浅,无论是在问题发掘方面,还是在学术状态的保持方面,都有所收获。每次读书会在共同研读、讨论书籍内容的过程中,都会形成问答录。提问者通常是学生,有时是导师。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有些由导师直接解答,但更多的是由导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在最终进行总结,形成初步结论或者比较确定的观点。 “民商法私塾”计划出版一系列作品。第一部作品即为《民商法私塾:〈法律行为论〉读书会问答》,这是在与学生们共同研读《法律行为论》后形成的问答录。在其中,我具备双重身份——既是《法律行为论》一书的作者,又是与学生们共同解读该书的读者。实际上,从历史的视角看,每个人都可能既是作者,也是读者。当你回望自己的过去时,也是在以读者的身份重新审视曾经的思想与表达。问答录在当下是一种不太常见的出版物,它是对口头学术讨论过程的记录,因此在内容的逻辑性与连贯性方面,难免逊色于以书面表达为方式的学术著作。尽管在整理、编辑的过程中,编者尽可能把问答内容由口头语改成书面语,并且对语句、段落之间的逻辑脉络进行修补,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这部问答录真实地再现了一个读书会活动的整个过程,师生共用五个学期读完了《法律行为论》一书,进度虽较为缓慢,但读得比较认真,师生合作,细致地拆解、观察了书中构建的法律行为理论体系。有几名学生自研一时便开始参与研读《法律行为论》,直至毕业,所以本书不仅伴随了他们的整个研究生生涯,而且还见证了他们在学术上的成长。如果说研究生在毕业的时候是“出厂的”产品,那么,这部问答录正是对这一“生产过程”的侧面真实记录。借用目前比较时髦的说法,读书会问答录也算是一个关于学习活动的“真人秀”。对于这部问答录的形成,在读书会上发言的所有同学以及参与记录、整理发言内容的同学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读书会的不同阶段对于讨论的持续推进发挥了骨干作用,他们的提问和发言,共同构成这部问答录的“故事主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