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新闻
|
|
□ 本报记者 王 春 □ 本报通讯员 帅露瑶 走进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民检察院荣誉陈列室,墙面上“崇法砺检、厚德惟民”八个鎏金大字在射灯下熠熠生辉。玻璃展柜里,“全国优秀检察文化品牌”的奖牌与“全国模范检察官”的证书交相辉映,见证着这支队伍用文化淬炼、以人才筑基的奋进历程。 “案件质量的生命线,终究要由人来守护。”吴兴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毕琳这样说。吴兴区检察院坚持一体推进文化兴检、人才强检、清风育检、文明润检,为“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提供强有力组织人才保障,实现队伍建设与业务发展的“双轮驱动”,完成了一场漂亮的“四维跃升”。 文化浸润 一场特殊的“家本论坛”在吴兴区检察院开讲。 台上,退休检察官宋云根正讲述自己曾经办理的一起司法救助案件。台下,青年检察官陈瑜芳听得入神,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心得体会。 “当年那位当事人紧紧攥着我的手说‘有你们检察官在,我们老百姓心里就踏实’,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老宋的讲述让在场的检察官们陷入沉思。谁也没想到,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很快就在现实中得到了回应。 陈瑜芳接手了一起特殊的司法救助案件:聋哑妇女刘某因遭受家暴陷入困境。翻阅案卷时,老宋那句“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突然浮现在她脑海。通过综合评估,她立即启动了司法救助程序,但很快意识到:一纸救助决定书远远不够。 “救助金只能解一时之急,我们要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陈瑜芳和同事们跑遍了民政、妇联、残联,最终为刘某争取到低保金、保障房和职业技能培训。当看到刘某用手语比出“谢谢”时,她突然明白了老宋坚守的意义。 这样的传承故事在吴兴区检察院已成常态。 如今,陈瑜芳也成了新入职干警的导师,她时常会想起老宋送给她的那句话:“让司法的温度,照亮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 项目攻坚 “我们让优秀年轻干警‘挑大梁’,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实施以来已有6名干警入选全省检察机关专业人才库,30余名干警获评省级以上荣誉。”政治部主任洪勇军介绍说。 吴兴区检察院以“项目首席负责制”为抓手,不断完善“攻坚在一线、培养在一线、使用在一线”的正向激励体系,由党支部书记、部门负责人和优秀年轻干警分级领衔“推进高质效办案机制建设、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检护民生推进类案办理”等25个重点项目,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 2024年,民事检察部主任芮斌斌领办了“家本薪传 吾心为民”重点项目——打造特定群体维权“绿色通道”,取得了亮眼的成绩,荣获吴兴区年轻干部“项目首席负责制”年度成果交流比拼会一等奖。为了保障特定群体能够平等行使诉权,芮斌斌带头组建“吾心为民”民事支持起诉工作室,帮助老年人、残疾人、困难妇女、外来务工人员支持起诉50余人次,争取赔偿170余万元。 “曾以为大案要案才是检验能力的试金石,直至走到田间地头、踏入群众门槛,才真正懂得,老百姓的每一起‘小案’都是我们践行初心的大考场。”在吴兴区年轻干部“项目首席负责制”年度比拼会上,芮斌斌的汇报引发了全场掌声。 三色清单 吴兴区检察院探索建立“三色清单”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根据各部门职责、权力与工作特点排查廉政风险点,形成职责“绿色清单”、权力“蓝色清单”与风险“红色清单”,实现知责明责、对标对表、责任到人。 “以前觉得监督是束缚,现在明白是保护。”年轻检察官曹怡说。 如今,“三色清单”已升级到3.0版。新版清单细分员额检察官、检察官助理等6类身份群体,列明198项岗位职责、划定57条权力边界、标出23个高风险点,身份识别更细、权责边界更清、风险定位更准。 从一份清单到一个体系,从内部监督到内外联动,吴兴检察人用三色调配出清廉底色。正如那本放在每位检察官案头的《廉洁办案指引》扉页所写:“司法如阳光,既要照亮别人,也要保证自身永远通透。” 文明护航 2024年3月,公益诉讼检察部门检察官郑青霞的手机振动了一下。“大学城工地流动摊贩卫生堪忧。”“益心为公”志愿者发来的消息配图里,满地垃圾格外刺眼。 第二天,公益诉讼检察办案团队立即开展调查,通过现场查验、无人机航拍等方式了解到,工地四周分散着各种流动食品摊位,经营者未依法办理食品经营有关手续、未配备食品经营卫生设施,也均未取得健康证明。 “要管,但不能一赶了之,这些摊贩背后是五千多名工人的吃饭问题。”在临时工棚召开的协调会上,相关单位达成共识:建立食品摊位集中经营点,厘清各自职责,规范管理和后续监督。 3个月后,当郑青霞再次来到工地,原先的“脏乱差”已变成整齐的集中经营区。 这不过是吴兴检察文明创建的一个注脚。 党员先锋队冲锋在前,“服务先锋”打造“全市最美窗口”,让信访群众感受司法温度;“护企先锋”驻点知识产权基地,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创城先锋”开展志愿服务百余场,用“检察蓝”添彩“文明城”。

|
湖州市吴兴区检察院:
|
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办案质效
|
|
|
|
( 2025-07-0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地方新闻 |
|
□ 本报记者 王 春 □ 本报通讯员 帅露瑶 走进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民检察院荣誉陈列室,墙面上“崇法砺检、厚德惟民”八个鎏金大字在射灯下熠熠生辉。玻璃展柜里,“全国优秀检察文化品牌”的奖牌与“全国模范检察官”的证书交相辉映,见证着这支队伍用文化淬炼、以人才筑基的奋进历程。 “案件质量的生命线,终究要由人来守护。”吴兴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毕琳这样说。吴兴区检察院坚持一体推进文化兴检、人才强检、清风育检、文明润检,为“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提供强有力组织人才保障,实现队伍建设与业务发展的“双轮驱动”,完成了一场漂亮的“四维跃升”。 文化浸润 一场特殊的“家本论坛”在吴兴区检察院开讲。 台上,退休检察官宋云根正讲述自己曾经办理的一起司法救助案件。台下,青年检察官陈瑜芳听得入神,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心得体会。 “当年那位当事人紧紧攥着我的手说‘有你们检察官在,我们老百姓心里就踏实’,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老宋的讲述让在场的检察官们陷入沉思。谁也没想到,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很快就在现实中得到了回应。 陈瑜芳接手了一起特殊的司法救助案件:聋哑妇女刘某因遭受家暴陷入困境。翻阅案卷时,老宋那句“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突然浮现在她脑海。通过综合评估,她立即启动了司法救助程序,但很快意识到:一纸救助决定书远远不够。 “救助金只能解一时之急,我们要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陈瑜芳和同事们跑遍了民政、妇联、残联,最终为刘某争取到低保金、保障房和职业技能培训。当看到刘某用手语比出“谢谢”时,她突然明白了老宋坚守的意义。 这样的传承故事在吴兴区检察院已成常态。 如今,陈瑜芳也成了新入职干警的导师,她时常会想起老宋送给她的那句话:“让司法的温度,照亮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 项目攻坚 “我们让优秀年轻干警‘挑大梁’,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实施以来已有6名干警入选全省检察机关专业人才库,30余名干警获评省级以上荣誉。”政治部主任洪勇军介绍说。 吴兴区检察院以“项目首席负责制”为抓手,不断完善“攻坚在一线、培养在一线、使用在一线”的正向激励体系,由党支部书记、部门负责人和优秀年轻干警分级领衔“推进高质效办案机制建设、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检护民生推进类案办理”等25个重点项目,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 2024年,民事检察部主任芮斌斌领办了“家本薪传 吾心为民”重点项目——打造特定群体维权“绿色通道”,取得了亮眼的成绩,荣获吴兴区年轻干部“项目首席负责制”年度成果交流比拼会一等奖。为了保障特定群体能够平等行使诉权,芮斌斌带头组建“吾心为民”民事支持起诉工作室,帮助老年人、残疾人、困难妇女、外来务工人员支持起诉50余人次,争取赔偿170余万元。 “曾以为大案要案才是检验能力的试金石,直至走到田间地头、踏入群众门槛,才真正懂得,老百姓的每一起‘小案’都是我们践行初心的大考场。”在吴兴区年轻干部“项目首席负责制”年度比拼会上,芮斌斌的汇报引发了全场掌声。 三色清单 吴兴区检察院探索建立“三色清单”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根据各部门职责、权力与工作特点排查廉政风险点,形成职责“绿色清单”、权力“蓝色清单”与风险“红色清单”,实现知责明责、对标对表、责任到人。 “以前觉得监督是束缚,现在明白是保护。”年轻检察官曹怡说。 如今,“三色清单”已升级到3.0版。新版清单细分员额检察官、检察官助理等6类身份群体,列明198项岗位职责、划定57条权力边界、标出23个高风险点,身份识别更细、权责边界更清、风险定位更准。 从一份清单到一个体系,从内部监督到内外联动,吴兴检察人用三色调配出清廉底色。正如那本放在每位检察官案头的《廉洁办案指引》扉页所写:“司法如阳光,既要照亮别人,也要保证自身永远通透。” 文明护航 2024年3月,公益诉讼检察部门检察官郑青霞的手机振动了一下。“大学城工地流动摊贩卫生堪忧。”“益心为公”志愿者发来的消息配图里,满地垃圾格外刺眼。 第二天,公益诉讼检察办案团队立即开展调查,通过现场查验、无人机航拍等方式了解到,工地四周分散着各种流动食品摊位,经营者未依法办理食品经营有关手续、未配备食品经营卫生设施,也均未取得健康证明。 “要管,但不能一赶了之,这些摊贩背后是五千多名工人的吃饭问题。”在临时工棚召开的协调会上,相关单位达成共识:建立食品摊位集中经营点,厘清各自职责,规范管理和后续监督。 3个月后,当郑青霞再次来到工地,原先的“脏乱差”已变成整齐的集中经营区。 这不过是吴兴检察文明创建的一个注脚。 党员先锋队冲锋在前,“服务先锋”打造“全市最美窗口”,让信访群众感受司法温度;“护企先锋”驻点知识产权基地,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创城先锋”开展志愿服务百余场,用“检察蓝”添彩“文明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