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学院
|
|
□ 易健雄
“一带一路”倡议是创新之路、数字之路、绿色之路,共建“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当“一带一路”倡议的巨轮自2013年驶至今日,已经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同舟共济,共建国家的经济动脉因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而澎湃跳动。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占比持续提升,一系列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项目,接地气、惠民生,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生根发芽,成为外需疲软、外贸环境恶化背景下稳定中国出口的重要力量,带动相关产品、服务贸易往来。 知识产权制度发展与经济贸易往来有着密切联系。知识产权是推动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发展的核心要素。不可避免的是,随着贸易的增长,中国企业在这些共建国家遭遇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也在增长,且类型趋于多样化。为此,国家知识产权局先后与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知识产权合作协议,特别是在专利领域开展专利审查高速路合作,并成为一些国家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的国际检索单位和国际初步审查单位。当此跨国合作之大势,一个关乎智慧与规则的命题愈发紧迫:如何跨越多种法律体系和语言的鸿沟,架设知识产权领域互联互通的桥梁?也许,可以先从读懂“邻居”的法律开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避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贸、科技与文化往来时,因知识产权法律文件翻译问题而陷入语言迷雾,误读法条本义,重庆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与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两个中心”)于2017年7月启动了“一带一路”国家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翻译计划,分期分批译介“一带一路”国家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且不做“锦上添花”之举,只行“雪中送炭”之事,即根据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人文交流的密切程度,优先译介尚未被翻译成中文出版的“一带一路”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以填补国内此类译作的空白。确定翻译方向后,两个中心即选取了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以色列、希腊、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澳大利亚共十国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作为翻译对象,以学术匠心淬炼的跨境商业罗盘,将这些国家最新知识产权法转化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导航仪。“‘一带一路’国家知识产权法译丛”不满足于简单的条文翻译,而是深入各国知识产权涉及的技术壁垒、创新法则、法理智慧等,构建起跨越欧亚的法治对话桥梁。 根植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正以合作凝聚共识,成为长远发展新的内在动力。当前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多为签署双边备忘录,主要集中在专利、商标的授权上,对于法律领域的交流较少,在著作权、商业秘密、地理标志等其他知识产权客体上的协调也不多见。 两个中心在组织翻译这十个国家的知识产权法时发现,各个国家在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领域的法律制度发展状况参差不齐,且因为各国加入了不同的国际条约,其国内知识产权制度也会随着国际条约的有关条款作出修订,使各国的知识产权国内法具有较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两个中心组织翻译工作的难度。鉴于此,两个中心在翻译有关专业术语时,不强求各国法律专业术语的统一或者整合,而是求同存异。 循序渐进,由小及大。通过这次“一带一路”沿线十个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文本的组织翻译,两个中心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可能面临三个共性问题:一是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均衡;二是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有缺失,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如果遭遇知识产权纠纷,可选择的救济方式包括“当地救济”和“国际救济”,流程复杂;三是知识产权布局与贸易不平衡。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的知识产权布局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与我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关注度不够有很大关系。我国企业在拓展沿线国家市场时,如不能妥善管控知识产权风险,就有可能导致其海外发展战略受挫或遭受重大损失。 沿“带”出海,凭“路”而行,共建国家已成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新天地。因此,两个中心组织翻译的这十个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文件,将静态法条转化为动态商业指南,希望能帮助我国企业清晰了解这些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进而优化、完善在这些国家的知识产权布局,有效引导企业积极在这些国家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注重产业专利标准的融合工作。在构建涉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上,我国企业可以依据本套译丛,了解当地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以及适用规则,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并合理利用“当地救济”和“国际救济”两种途径解决知识产权争端。 2025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12个年头。12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变为行动、从愿景变为现实。一带繁花一路歌。本套译丛不仅可作为知识产权工作者的工具书,更可作为企业家的战略资产。当中国智造叩击欧亚创新之门,这部凝结法治智慧的“通关文牒”,正等待为更多破界者开启机遇之门。

|
|
解码“一带一路”国家知识产权法的法治密钥
|
“‘一带一路’国家知识产权法译丛”推荐序
|
|
|
( 2025-04-2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
|
□ 易健雄
“一带一路”倡议是创新之路、数字之路、绿色之路,共建“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当“一带一路”倡议的巨轮自2013年驶至今日,已经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同舟共济,共建国家的经济动脉因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而澎湃跳动。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占比持续提升,一系列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项目,接地气、惠民生,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生根发芽,成为外需疲软、外贸环境恶化背景下稳定中国出口的重要力量,带动相关产品、服务贸易往来。 知识产权制度发展与经济贸易往来有着密切联系。知识产权是推动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发展的核心要素。不可避免的是,随着贸易的增长,中国企业在这些共建国家遭遇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也在增长,且类型趋于多样化。为此,国家知识产权局先后与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知识产权合作协议,特别是在专利领域开展专利审查高速路合作,并成为一些国家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的国际检索单位和国际初步审查单位。当此跨国合作之大势,一个关乎智慧与规则的命题愈发紧迫:如何跨越多种法律体系和语言的鸿沟,架设知识产权领域互联互通的桥梁?也许,可以先从读懂“邻居”的法律开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避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贸、科技与文化往来时,因知识产权法律文件翻译问题而陷入语言迷雾,误读法条本义,重庆知识产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与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两个中心”)于2017年7月启动了“一带一路”国家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翻译计划,分期分批译介“一带一路”国家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且不做“锦上添花”之举,只行“雪中送炭”之事,即根据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人文交流的密切程度,优先译介尚未被翻译成中文出版的“一带一路”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以填补国内此类译作的空白。确定翻译方向后,两个中心即选取了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以色列、希腊、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澳大利亚共十国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作为翻译对象,以学术匠心淬炼的跨境商业罗盘,将这些国家最新知识产权法转化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导航仪。“‘一带一路’国家知识产权法译丛”不满足于简单的条文翻译,而是深入各国知识产权涉及的技术壁垒、创新法则、法理智慧等,构建起跨越欧亚的法治对话桥梁。 根植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正以合作凝聚共识,成为长远发展新的内在动力。当前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多为签署双边备忘录,主要集中在专利、商标的授权上,对于法律领域的交流较少,在著作权、商业秘密、地理标志等其他知识产权客体上的协调也不多见。 两个中心在组织翻译这十个国家的知识产权法时发现,各个国家在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领域的法律制度发展状况参差不齐,且因为各国加入了不同的国际条约,其国内知识产权制度也会随着国际条约的有关条款作出修订,使各国的知识产权国内法具有较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两个中心组织翻译工作的难度。鉴于此,两个中心在翻译有关专业术语时,不强求各国法律专业术语的统一或者整合,而是求同存异。 循序渐进,由小及大。通过这次“一带一路”沿线十个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文本的组织翻译,两个中心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可能面临三个共性问题:一是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不均衡;二是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有缺失,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如果遭遇知识产权纠纷,可选择的救济方式包括“当地救济”和“国际救济”,流程复杂;三是知识产权布局与贸易不平衡。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我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的知识产权布局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与我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关注度不够有很大关系。我国企业在拓展沿线国家市场时,如不能妥善管控知识产权风险,就有可能导致其海外发展战略受挫或遭受重大损失。 沿“带”出海,凭“路”而行,共建国家已成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新天地。因此,两个中心组织翻译的这十个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文件,将静态法条转化为动态商业指南,希望能帮助我国企业清晰了解这些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进而优化、完善在这些国家的知识产权布局,有效引导企业积极在这些国家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注重产业专利标准的融合工作。在构建涉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上,我国企业可以依据本套译丛,了解当地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以及适用规则,加强企业知识产权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并合理利用“当地救济”和“国际救济”两种途径解决知识产权争端。 2025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12个年头。12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变为行动、从愿景变为现实。一带繁花一路歌。本套译丛不仅可作为知识产权工作者的工具书,更可作为企业家的战略资产。当中国智造叩击欧亚创新之门,这部凝结法治智慧的“通关文牒”,正等待为更多破界者开启机遇之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