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学院
13 10/13 9 10 11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应抛弃概念推演思维采取动态体系论评价思路
· 做好刑法保障与谦抑性之间的平衡关系
· 宪法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下)
· 法律如何对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 王里国与中里徼

法律如何对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智能网联汽车司法实践》推荐序

( 2025-04-1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 孙笑侠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并引领着汽车产业的变革。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出行方式,而且正在重塑人类的生活模式。然而,在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同时,一系列相关的新问题也接踵而至,给现有的法律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保障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创新和安全发展,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成为法律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新挑战,需要法律积极回应,具体而言:
  第一,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应用带来的新法律问题。自动驾驶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它通过车载传感器、摄像头、雷达等设备,同步车辆的周围环境和运行情况,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和精确计算,以实现车辆的自动驾驶。人工智能、5G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都为自动驾驶的商业运用赋能,进一步提高了智能网联汽车与周围环境的信息交互效率,及时识别并规避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确保行车安全。而在实现自动驾驶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法律制度应顺应技术发展的潮流不断革新,与时俱进,如调整侵权法、保险法等为自动驾驶应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第二,交通事故责任处理更加复杂。智能网联汽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汽车的驾驶模式和责任认定方式,使交通事故责任的处理更加复杂。现有法律对部分智能网联汽车事故责任的划分尚不明确,可能产生新的法律纠纷。当前,司法实践中,对于L2级及以下的辅助驾驶,驾驶员仍是驾驶任务的执行者和责任人;而对于L3级及以上高级别的自动驾驶,仍需要法律进一步作出回应。
  第三,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新需要。智能网联汽车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民法典及个人信息保护法均强调,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收集、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在设计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数据的处理和共享制度时,应当从促进技术发展和个体隐私保护等多维度出发,进行法律利益衡量,明确相关主体享有的智能网联汽车数据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权益。
  第四,信息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智能网联汽车配备了大量的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以及复杂的软件系统,实时监测车辆行驶状态、智能编排并及时响应指令。为此,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涉及,也应当从促进技术发展和安全保护等多维度出发,进行法律利益衡量。
  智能网联汽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国拥有智能汽车发展的战略优势,应当进一步构建协同开放的智能汽车技术创新系统。法律介入或监管新技术的目的不是限制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发展,而是保障其安全、稳健、持续发展。
  正如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所言,要兼顾法的“安定性”与“合目的性”。这同样支持了当代人对新技术的态度。从数字时代的法律哲学来看,数字法治对数字技术的态度和原则,应当是坚持规制和扬善并举的理念和原则,既保障技术安全又促进数字善用,以发展为最终目的——赋能经济,助力民生,给人类带来福利。这正是传统法上“安定性”与“合目的性”的生动注脚,亦是数字正义的应有之义。
  在立法层面,我国要加快形成综合性智能网联汽车法律体系,既能有效解决智能网联汽车带来的法律新问题,又能为其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近年来,我国不断建章立制,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未来,立法者要继续科学立法、依法立法,认真对待技术标准与技术伦理“法化”的国际经验,充分听取汽车生产商、软件开发商、消费者、交通管理部门等不同主体的立法建议,平衡各方的利益诉求,树立科学、先进、发展的立法理念和目标。
  在司法层面,司法人员应在充分理解和熟练运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原理,形成统一的裁判标准。首先,在技术发展早期,不能过于苛责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者的责任。对于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涉及利益主体众多,法官应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形进行利益衡量。在处理自动驾驶汽车与传统汽车发生事故的案件时,司法人员应当充分考虑自动驾驶系统的性能、驾驶员的操作行为、道路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责任比例,而非先入为主地断定自动驾驶存在风险。其次,法律应简化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程序,明确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要求,使更多的企业能够参与到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和生产中来。最后,对于智能网联汽车数据侵权、网络安全等新型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应当通过指导性案例、司法解释等形式,明确相关法律适用和裁判标准,推动技术标准与技术伦理“法化”与适用,让企业对法律有明确的预期,进而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提供司法保障。
  智能网联汽车将会带来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面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新领域,法律应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实现法律与科技的良性互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法律也应以开放、包容、创新的态度,积极拥抱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