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文化
8 8/8 7 8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师父的劝投功夫
· 办公室里灯火通明
· 步道西延
· 千年岩画的低语与山河的诗意
· 清思
· 与忠魂对视
· 失去母亲的日子里
· 兰花草

兰花草

( 2025-04-1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文化
  □ 刘晓莹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广为流传的《兰花草》,其实改自胡适先生的白话诗《希望》。胡适先生一生爱兰,1921年夏,他于西山访友,熊希龄夫妇赠他兰花草,他将之带回家,精心养护,却不见花开,有感而发,遂成此诗,录入《尝试集》。
  兰花草这个名字非常耐人寻味。兰,在中国文化中是寄寓了高远人格理想的审美意象。兰最早被赞美的是其芬芳的香味。孔子说兰有“王者之香”,有“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之叹,并作《幽兰操》赞颂兰的君子之德。屈原开创了以“香草美人”象征具有高洁品质贤人君子的先河。《离骚》一篇竟“言兰者十”,而《九歌》十一篇中有七篇提及兰花,其文中江离、辟芷、秋兰、滋兰、蕙、荃、木兰都是不同品种的兰。
  在宋代的文学中,兰之香即指其花之香。黄庭坚谪居戎州期间,作《书幽芳亭记》,赞美“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同时代的苏辙亦曾作《种兰》诗,“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以兰“比德”的审美意趣被沿袭下来。此后又有所南写兰、徐渭咏兰、郑燮画兰等名人逸事,兰作为“花中君子”,越来越多地成为诗歌、绘画、园艺等各领域艺术表达的对象,也因此形成了我国丰富的兰花文化。
  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世界生物基因库”之称的秦岭是野生兰花生长的最北线,同时也是北方野生兰科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以春兰、蕙兰分布最为广泛。
  贾平凹的小说《秦岭记》第四十一篇,围绕秦岭蕙兰讲述了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寓言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勘探队在秦岭的少阳山葫芦岔没有勘探到任何矿藏,这让勘探队长寄住的房东家青年非常失望,因为没找到矿,就意味着葫芦岔没了致富的希望。青年在队长离开时,执意将他送到县城,一起照相留作纪念。从照相馆出来,青年见到县城好多人家门口或楼台有盆栽的蕙,队长告诉青年,这些被葫芦岔叫作蕙草的植物,在山外叫作兰花,并告诉他可以采掘兰花来卖。青年卖兰花致了富,在葫芦岔遍种名品兰花。于是,葫芦岔变成了兰花岔,兰花成了绿色黄金,游人接踵而来。
  现实中,根据2021年新调整后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除兔耳兰外,所有的野生兰属植物均被列入该名录,这就意味着,贾平凹小说中葫芦岔青年采掘秦岭兰花来卖的行为,如果发生在当下,就是违法甚至可能构成犯罪的行为。
  陕西省秦岭南麓地区人民检察院就办理过这样一起案件:2023年年初,来自南方某省的张某某等3人在安康市附近山坡上游玩,发现野生春兰,于是取了小锄头等工具,挖了30余丛,准备带回老家栽种,在火车站安检时被查获。3人采挖的野生兰花共计384株,已构成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在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同时,还因其采挖野生兰花所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损失而被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法院判赔1000元。
  所幸的是,涉案的兰花在被查获时仍然成活,它们被寄放在一个兰花栽培基地。无论接下来怎么处理,它们都很难再回到曾经生长过的那片山坡了。兰生幽谷有人识,幸耶非耶?

  (作者单位:陕西省人民检察院西安铁路运输分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