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调研
|
|
深入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广大基层干部才能有更多精力抓落实。人民法院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基层“小马拉大车”的突出问题,以科学考核实现减负与增效相统一,将基层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不断夯实法院高质量发展根基。 一、做实“加法”,为基层添砖加瓦 基层法院是法院工作的基石,承担着近90%的案件审理任务。为基层法院减负,首要在于引水蓄能,推动“人、财、物、事、制、智”等资源向基层集聚,强化基层保障。 资源要倾斜。要积极协调党委、政府帮助和支持基层法院解决人民法庭办公场地、基础设施、经费保障等问题,加大对贫困地区和相对薄弱基层法院的政策、资源倾斜力度,为基层履职提供必要保障。深入推进数智融合、智法融合,持续打造“互联网+司法”数字法院,构建以办案为中心的全链条信息化平台,推动基层资源优化配置使用,使基层的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力量要下沉。要持续推进“走找想促”(走基层、找问题、想办法、促发展)活动,做实“四下基层”,建立上级法院常态化长效化挂点联系、蹲点帮扶、条线指导、跟踪督导制度,提升基层法院领导班子履职能力和水平。加强基层人员力量保障,加大青年干警选育管用力度,在办案力量上加大“减上补下、减多补少”力度,让基层招得到人、留得住人、用得上人。 制度要保障。树立“一盘棋”思想,统筹推进各方面、各环节、各部门工作协同发力,确保基层效能全面、整体提升。及时总结适合基层、效果突出、能够推广的工作经验,善于将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制度规定,防止工作成效“一阵风”、具体问题“浪叠浪”情况。 二、做优“减法”,为基层松绑减负 轻装上阵,方得远方。基层法院是守护公平正义的前沿前哨,主责主业是审判执行。为基层减负,根本在于纾压解困,让基层法院卸掉包袱,更专注于公正司法、定分止争。 整治形式主义。要坚持消“痕”显“绩”,优化工作流程和管理机制,扭转“跟风值班”“攀比加班”式内卷风气。推动司法数据高效共享和深化应用,减少无谓的数字劳动和负担,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真正让基层法官能够全身心投入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树立正确司法政绩观,纠正“对上图表现、对下不负责”“重奖杯轻口碑”等做法,聚焦司法服务措施不充分、权利保障不及时、司法供给不平衡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出实招、做实功、求实效,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 清理文山会海。要以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的韧劲整治文山会海,大力精简文件数量、压缩文件篇幅、提升文件质量,让基层法官致力于审执而不是埋首于文山。强化会议统筹,严格控制会议数量、时间、规格,让基层法官少开会、多开庭,少阅文、多阅卷,以扎实的工作成绩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关切。 控减督查考核。要坚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严格控制督查检查频次,推行无扰督查、赋码督查,探索运用“互联网+”模式对基层庭审活动、诉讼服务等开展智能督查,完善线上数据采集、统计和分析制度,推行线上考核、线下核查,提升督、检、考效能。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一竿子到底”深入基层访实情、解实困、出实效,以精准务实的督、检、考,引导基层把工作抓在平常、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做活“乘法”,为基层赋能增效 借来东风便,扶摇上九天。为基层法院减负,重点在于赋能添力,激发干警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增强乘数效应。 明晰权责增活力。要严格落实法官法、《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规定》等相关规定,建立权责清单,让基层法官眼中有事、心中有数、手中有据,提升基层法官工作主动性。严格落实“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要求,厘清法官主体责任与院庭长监管责任、合议庭办案责任与审委会监督指导责任,做到各归其位、各尽其力、各担其责,让会干事的能干事、干成事,提升基层法官工作积极性。 加强培训提能力。要坚持“审学研”一体化发展,把干警能力提升和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和长期战略任务,打造学习型法院、专业型法官。坚持知识与技能协同进步,注重总结审判经验,常态化开展实战练兵、业务竞赛、技能比拼,发挥“优秀庭审”“优秀文书”示范引领作用,切实提高干警的办案能力、创新能力、群众工作能力。 创新管理强效力。要着力推进审判管理现代化,把管住“案”作为管住“人”、治好“院”的关键,发挥审判质量管理指标的“体检表”作用,提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以管理赋能发展。深入推进改革与管理融会贯通,落实和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权力运行和制约机制,综合运用指导、监督等方式,引导基层干警聚焦办案“三个效果”统一目标,推动司法质效全面提升。 四、做细“除法”,为基层兴利除弊 心无旁骛,则万事可破。基层法院是司法为民最前沿、定分止争第一线,为基层法院减负,关键在于解除后顾之忧,让法官专心致志干事创业。 优化考核提质效。要突出以实干实绩论成败,积极探索实施差异化考核制度,提升考核科学化、精准化水平,避免唯指标论的“争先”“恐后”。落实落细全员考核,把“评案”与“考人”相结合,以审判数据为基础,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推动审判质效实质性提升,激发队伍干事创业活力。 保障履职除顾虑。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客观公正评价案件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精准把握问责尺度,真正为担当者担当、为实干者撑腰,激励法官放开手脚专心办案。强化法官履职保护,及时为受到不实举报的干警澄清正名,努力营造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良好司法氛围。 从优待警出实招。要严格落实干部选拔任用标准,树立重基层、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健全有为有位、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把愿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干警从基层选拔出来,拓宽基层法官成长和晋升渠道,让基层法官有干劲、有奔头、有希望。健全法官权益保障机制,注重关心关爱基层法官,加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积极回应法官关切关注的问题,及时为法官解难纾困,增强法官职业尊荣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
|
用“四则运算”为基层法院减负赋能
|
|
|
|
( 2025-03-1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调研 |
|
|
龚文启
湖南省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党组书记、院长
|
|
深入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广大基层干部才能有更多精力抓落实。人民法院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基层“小马拉大车”的突出问题,以科学考核实现减负与增效相统一,将基层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不断夯实法院高质量发展根基。 一、做实“加法”,为基层添砖加瓦 基层法院是法院工作的基石,承担着近90%的案件审理任务。为基层法院减负,首要在于引水蓄能,推动“人、财、物、事、制、智”等资源向基层集聚,强化基层保障。 资源要倾斜。要积极协调党委、政府帮助和支持基层法院解决人民法庭办公场地、基础设施、经费保障等问题,加大对贫困地区和相对薄弱基层法院的政策、资源倾斜力度,为基层履职提供必要保障。深入推进数智融合、智法融合,持续打造“互联网+司法”数字法院,构建以办案为中心的全链条信息化平台,推动基层资源优化配置使用,使基层的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力量要下沉。要持续推进“走找想促”(走基层、找问题、想办法、促发展)活动,做实“四下基层”,建立上级法院常态化长效化挂点联系、蹲点帮扶、条线指导、跟踪督导制度,提升基层法院领导班子履职能力和水平。加强基层人员力量保障,加大青年干警选育管用力度,在办案力量上加大“减上补下、减多补少”力度,让基层招得到人、留得住人、用得上人。 制度要保障。树立“一盘棋”思想,统筹推进各方面、各环节、各部门工作协同发力,确保基层效能全面、整体提升。及时总结适合基层、效果突出、能够推广的工作经验,善于将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制度规定,防止工作成效“一阵风”、具体问题“浪叠浪”情况。 二、做优“减法”,为基层松绑减负 轻装上阵,方得远方。基层法院是守护公平正义的前沿前哨,主责主业是审判执行。为基层减负,根本在于纾压解困,让基层法院卸掉包袱,更专注于公正司法、定分止争。 整治形式主义。要坚持消“痕”显“绩”,优化工作流程和管理机制,扭转“跟风值班”“攀比加班”式内卷风气。推动司法数据高效共享和深化应用,减少无谓的数字劳动和负担,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真正让基层法官能够全身心投入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树立正确司法政绩观,纠正“对上图表现、对下不负责”“重奖杯轻口碑”等做法,聚焦司法服务措施不充分、权利保障不及时、司法供给不平衡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出实招、做实功、求实效,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 清理文山会海。要以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的韧劲整治文山会海,大力精简文件数量、压缩文件篇幅、提升文件质量,让基层法官致力于审执而不是埋首于文山。强化会议统筹,严格控制会议数量、时间、规格,让基层法官少开会、多开庭,少阅文、多阅卷,以扎实的工作成绩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关切。 控减督查考核。要坚持实事求是、有的放矢,严格控制督查检查频次,推行无扰督查、赋码督查,探索运用“互联网+”模式对基层庭审活动、诉讼服务等开展智能督查,完善线上数据采集、统计和分析制度,推行线上考核、线下核查,提升督、检、考效能。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一竿子到底”深入基层访实情、解实困、出实效,以精准务实的督、检、考,引导基层把工作抓在平常、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做活“乘法”,为基层赋能增效 借来东风便,扶摇上九天。为基层法院减负,重点在于赋能添力,激发干警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增强乘数效应。 明晰权责增活力。要严格落实法官法、《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行法定职责规定》等相关规定,建立权责清单,让基层法官眼中有事、心中有数、手中有据,提升基层法官工作主动性。严格落实“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要求,厘清法官主体责任与院庭长监管责任、合议庭办案责任与审委会监督指导责任,做到各归其位、各尽其力、各担其责,让会干事的能干事、干成事,提升基层法官工作积极性。 加强培训提能力。要坚持“审学研”一体化发展,把干警能力提升和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和长期战略任务,打造学习型法院、专业型法官。坚持知识与技能协同进步,注重总结审判经验,常态化开展实战练兵、业务竞赛、技能比拼,发挥“优秀庭审”“优秀文书”示范引领作用,切实提高干警的办案能力、创新能力、群众工作能力。 创新管理强效力。要着力推进审判管理现代化,把管住“案”作为管住“人”、治好“院”的关键,发挥审判质量管理指标的“体检表”作用,提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以管理赋能发展。深入推进改革与管理融会贯通,落实和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权力运行和制约机制,综合运用指导、监督等方式,引导基层干警聚焦办案“三个效果”统一目标,推动司法质效全面提升。 四、做细“除法”,为基层兴利除弊 心无旁骛,则万事可破。基层法院是司法为民最前沿、定分止争第一线,为基层法院减负,关键在于解除后顾之忧,让法官专心致志干事创业。 优化考核提质效。要突出以实干实绩论成败,积极探索实施差异化考核制度,提升考核科学化、精准化水平,避免唯指标论的“争先”“恐后”。落实落细全员考核,把“评案”与“考人”相结合,以审判数据为基础,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推动审判质效实质性提升,激发队伍干事创业活力。 保障履职除顾虑。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客观公正评价案件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精准把握问责尺度,真正为担当者担当、为实干者撑腰,激励法官放开手脚专心办案。强化法官履职保护,及时为受到不实举报的干警澄清正名,努力营造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良好司法氛围。 从优待警出实招。要严格落实干部选拔任用标准,树立重基层、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健全有为有位、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把愿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干警从基层选拔出来,拓宽基层法官成长和晋升渠道,让基层法官有干劲、有奔头、有希望。健全法官权益保障机制,注重关心关爱基层法官,加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积极回应法官关切关注的问题,及时为法官解难纾困,增强法官职业尊荣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