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社会
13 7/13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我国中医药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 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社会工作的本质要求
· 潮州:探索千年古城保护新路径
· “我们不是孤独地在为梦想奔跑”

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社会工作的本质要求

( 2024-11-1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社会
  □ 魏长领 王钊源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社会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目的,在于为人民谋福利、为中国谋发展,在于系统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前,社会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更需要加强和完善党对社会工作的领导,矢志不渝地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既是新时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也是党领导下的新时代社会工作的基本遵循。
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在社会治理、社会服务领域,帮助有需求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社区解决困难,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社会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过程,在于对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解决,在于健全和均衡基本公共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新时代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帮助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走出困境,使受助者融入良好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促使个人自立自强、社会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要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我国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社会成员,促使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党继续与时俱进地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配置更多的社会治理资源,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治理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所涉及的广泛领域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要达到共建,就需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推进社会的公平与法治,实现“人人共享、普遍受益”。应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创造性地把矛盾风险最大限度化解在基层,以“共治”促成“共享”,进一步探索社会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把新时代社会工作推向更高的新台阶。
建强社会工作者队伍
  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要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方面,从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来看,要注重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另一方面,全面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社会工作者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工作者应该具有利他精神、奉献精神、服务意识和人道主义情怀;社会工作者应该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包括社会工作的知识、理论、技术、服务手段和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要有较高的法律素养。不仅能够依法从事社会工作事务,而且能够依法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这样才能有利于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做好人民建议征集,发展志愿服务事业。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哲学学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