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社区
|
|
□ 本报记者 罗莎莎 □ 本报通讯员 吴宇星 潘鹏飞
“好了,大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也是坐在一张板凳上的兄弟,这些小事我们就别争个不停了。”9月10日傍晚,家住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镇新南社区的丁先生和王先生原本因为空调外机漏水问题发生纠纷,在张家港市公安局大新派出所民警吴强组织的“警民板凳会”上,两人握手言和。 为畅通民意反映渠道,解决居民身边事,2023年6月以来,大新派出所牢固树立“派出所主防”理念,探索推行“警民板凳会”,发挥“小板凳、大旗帜”作用,组织社区民警、辅警下沉社区,“零距离”贴近群众,听民意、察民情、议民事,通过“零距离”倾听群众声音,“面对面”商讨症结所在,“心贴心”解决实际问题,探索了基层治理共商共治新思路。 “家里人”就要“常走常亲” “各位叔叔阿姨晚上好,我是社区民警陆凯,今晚是我第一次来,有啥问题建议尽管提……”3月29日傍晚,大新派出所民警陆凯这段开场白之后,一场热闹的“警民板凳会”在大新镇新闸村开启。 聊安全、话反诈、说家常……几番操作下来,原来是新警的陆凯已经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小陆。 2023年夏天,辖区不少村民搬入拆迁安置小区,原本“同村同舍”的认同感逐渐降低,不少年轻人甚至是中年人都变成“回到家就关着门”的状态,民警“进不了门、见不到人、说不上话”也成为常有的事。 如何能快速与群众建立沟通纽带?吴强在走访中发现,部分村民保留了晚饭后聚集在楼道外纳凉聊天的习惯,便主动加入进去,靠着一个挎包、带着一张板凳,就这样一步步迅速与群众“打成一片”。 很快,吴强的经验被其他民警“抄作业”,这一模式在辖区内各村遍地开花。此后,大新派出所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辖区治安防控薄弱环节,将普法宣传、纠纷调处、警民恳谈等工作与“警民板凳会”相融合,更加系统化动态调整社区民警进村入户时间,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流动警务”。 “俗话说:亲戚常走常亲,做群众工作也同样如此。”大新派出所教导员范琪玮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村民搬板凳围在一起拉家常的习惯由来已久,民警、辅警加入其中,与群众同坐一张凳、齐议一难题、合办一件事,将自己当成群众的“家里人”“自己人”,将警务触角深入村组院落。 今年以来,大新派出所依托“警民板凳会”,开展防范宣传32场,排查整治安全隐患200余个,调解各类纠纷50余起,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实现了双提升。 “百姓话”说好“群众琐事” “那这事就这么定了,我们就以‘老桩’为基准,重新划定地基线。”3月25日下午,在大新镇新凯村“埭上老家”召开的“警民板凳会”上,村里孙、王两家历时多年的宅基地纠纷,经过多方努力,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 此前,只要说起这两家的矛盾,同村人只要有耳闻地都会叹气摇头说句:“没法提(方言:不好解决)。”20年前,原本十分和睦的两家人因翻修房屋时围墙的界线产生争议,甚至大打出手。双方关系的裂痕随着日常琐事纠纷的堆积不断加深,整整跨越两代人的矛盾成了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线球。 在此期间,大新派出所多次接报警情,也多次组织调解,始终没有找到突破点,矛盾化解工作一度难以推进。今年,新凯村社区民警余兵借助一次又一次的“警民板凳会”,分别从两家当事人以及周边村民口中,一点点重构起整个事件的全貌,将复杂的矛盾纠纷梳理出头绪,并邀请新凯村党总支副书记朱耀祥作为矛盾全过程的见证者一同参与调解。在几方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让积怨颇深的两家人坐在一起,持续数十年的矛盾得以化解。 朱耀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乡贤,在大新派出所组织的“警民板凳会”上时常能看到他的身影。不只朱耀祥,还有30多名乡贤与民警一起行走在田间地头、邻里间,“自家人”解决“自家事”,为民“说事”,在板凳上化解纠纷。 近年来,大新派出所充分挖掘辖区本土文化,涵养传承“弹簧”精神、“江抗”文化、“福善”文化底蕴,以辖区“燕栖小站”“埭上学堂”“幸福驿站”等特色交流平台为基础,探索出“移动调解桌”“家里说法”“娘舅来哉”等服务项目。 在“6·18龙潭感恩日”“9·9新凯家风文化节”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节日,派出所还组织民警以“板凳议事”的形式,开展送法上门、议案普法、隐患排查等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解纠纷、排隐患、讲政策、解疑惑,实现了“村里的事,村民说了算”,打通乡村治理“神经末梢”。 “连心桥”打开“群众心门” 有事敞开说、说好马上办。“板凳议事”无需会议室,一方空地,几条长板凳围在一起,大家相邻而坐,你一言我一语,群众在民警开展安全宣防、矛盾调处工作的同时,也可随时提出自己对社区管理、平安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近日,在大新镇新南社区“楼道消防监控AI项目”进场前,“小小板凳议事会”再次开唠:针对试点楼道的选择、项目宣传志愿团队的搭建、改建车棚的位置和功能等问题共同商议。会后,吴强将征求的所有需求和意见,积极与社区对接,实地查看并制定具体方案,很快30套智能梯控设备安装到位,得到了居民的一致认可。 “我们借助‘板凳议事会’这个平台,将群众的问题交给他们自己去商议,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增强。”吴强高兴地说,现在参与“板凳议事会”的居民越来越多,认可度更高了。 “警民板凳会”集政策宣讲、民主议事、现场互动、答疑解惑、建言献策、志愿服务等内容为一体,倾听群众诉求,把脉民生关切,汇集社情民意。通过一次次协商,拉近了公安民警辅警和群众之间的距离,解决了群众身边的实际问题,让群众感受到自己不仅仅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更是“主人翁”,架起一座警心民心相通的“连心桥”。 “我们将持续打造‘警民板凳会’这一品牌,不仅在线下解决群众矛盾、难题,还将充分整合开发网络群聊、便民小程序等线上平台,为群众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沟通、议事渠道,实现警务服务全覆盖。”大新派出所所长臧祝祥表示。 漫步大新镇,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生机勃勃的特色产业尽收眼底。这个以“和美”而闻名的滨江小镇,正纵笔书写警民共治、共建、共享的“大文章”,一派和合共生、兼容并蓄的“美美与共”景象在这里显现。
图① 民警开展“警民板凳会”与村民话家常。 图② 民警与网格工作人员一起到村民家中了解生活情况。 路文惠 摄
|
|
警民板凳会 有事敞开说
|
张家港大新派出所警务触角深入村组院落
|
|
|
( 2024-10-1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社区 |
|
□ 本报记者 罗莎莎 □ 本报通讯员 吴宇星 潘鹏飞
“好了,大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也是坐在一张板凳上的兄弟,这些小事我们就别争个不停了。”9月10日傍晚,家住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镇新南社区的丁先生和王先生原本因为空调外机漏水问题发生纠纷,在张家港市公安局大新派出所民警吴强组织的“警民板凳会”上,两人握手言和。 为畅通民意反映渠道,解决居民身边事,2023年6月以来,大新派出所牢固树立“派出所主防”理念,探索推行“警民板凳会”,发挥“小板凳、大旗帜”作用,组织社区民警、辅警下沉社区,“零距离”贴近群众,听民意、察民情、议民事,通过“零距离”倾听群众声音,“面对面”商讨症结所在,“心贴心”解决实际问题,探索了基层治理共商共治新思路。 “家里人”就要“常走常亲” “各位叔叔阿姨晚上好,我是社区民警陆凯,今晚是我第一次来,有啥问题建议尽管提……”3月29日傍晚,大新派出所民警陆凯这段开场白之后,一场热闹的“警民板凳会”在大新镇新闸村开启。 聊安全、话反诈、说家常……几番操作下来,原来是新警的陆凯已经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小陆。 2023年夏天,辖区不少村民搬入拆迁安置小区,原本“同村同舍”的认同感逐渐降低,不少年轻人甚至是中年人都变成“回到家就关着门”的状态,民警“进不了门、见不到人、说不上话”也成为常有的事。 如何能快速与群众建立沟通纽带?吴强在走访中发现,部分村民保留了晚饭后聚集在楼道外纳凉聊天的习惯,便主动加入进去,靠着一个挎包、带着一张板凳,就这样一步步迅速与群众“打成一片”。 很快,吴强的经验被其他民警“抄作业”,这一模式在辖区内各村遍地开花。此后,大新派出所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辖区治安防控薄弱环节,将普法宣传、纠纷调处、警民恳谈等工作与“警民板凳会”相融合,更加系统化动态调整社区民警进村入户时间,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流动警务”。 “俗话说:亲戚常走常亲,做群众工作也同样如此。”大新派出所教导员范琪玮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村民搬板凳围在一起拉家常的习惯由来已久,民警、辅警加入其中,与群众同坐一张凳、齐议一难题、合办一件事,将自己当成群众的“家里人”“自己人”,将警务触角深入村组院落。 今年以来,大新派出所依托“警民板凳会”,开展防范宣传32场,排查整治安全隐患200余个,调解各类纠纷50余起,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实现了双提升。 “百姓话”说好“群众琐事” “那这事就这么定了,我们就以‘老桩’为基准,重新划定地基线。”3月25日下午,在大新镇新凯村“埭上老家”召开的“警民板凳会”上,村里孙、王两家历时多年的宅基地纠纷,经过多方努力,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 此前,只要说起这两家的矛盾,同村人只要有耳闻地都会叹气摇头说句:“没法提(方言:不好解决)。”20年前,原本十分和睦的两家人因翻修房屋时围墙的界线产生争议,甚至大打出手。双方关系的裂痕随着日常琐事纠纷的堆积不断加深,整整跨越两代人的矛盾成了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线球。 在此期间,大新派出所多次接报警情,也多次组织调解,始终没有找到突破点,矛盾化解工作一度难以推进。今年,新凯村社区民警余兵借助一次又一次的“警民板凳会”,分别从两家当事人以及周边村民口中,一点点重构起整个事件的全貌,将复杂的矛盾纠纷梳理出头绪,并邀请新凯村党总支副书记朱耀祥作为矛盾全过程的见证者一同参与调解。在几方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让积怨颇深的两家人坐在一起,持续数十年的矛盾得以化解。 朱耀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乡贤,在大新派出所组织的“警民板凳会”上时常能看到他的身影。不只朱耀祥,还有30多名乡贤与民警一起行走在田间地头、邻里间,“自家人”解决“自家事”,为民“说事”,在板凳上化解纠纷。 近年来,大新派出所充分挖掘辖区本土文化,涵养传承“弹簧”精神、“江抗”文化、“福善”文化底蕴,以辖区“燕栖小站”“埭上学堂”“幸福驿站”等特色交流平台为基础,探索出“移动调解桌”“家里说法”“娘舅来哉”等服务项目。 在“6·18龙潭感恩日”“9·9新凯家风文化节”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节日,派出所还组织民警以“板凳议事”的形式,开展送法上门、议案普法、隐患排查等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解纠纷、排隐患、讲政策、解疑惑,实现了“村里的事,村民说了算”,打通乡村治理“神经末梢”。 “连心桥”打开“群众心门” 有事敞开说、说好马上办。“板凳议事”无需会议室,一方空地,几条长板凳围在一起,大家相邻而坐,你一言我一语,群众在民警开展安全宣防、矛盾调处工作的同时,也可随时提出自己对社区管理、平安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近日,在大新镇新南社区“楼道消防监控AI项目”进场前,“小小板凳议事会”再次开唠:针对试点楼道的选择、项目宣传志愿团队的搭建、改建车棚的位置和功能等问题共同商议。会后,吴强将征求的所有需求和意见,积极与社区对接,实地查看并制定具体方案,很快30套智能梯控设备安装到位,得到了居民的一致认可。 “我们借助‘板凳议事会’这个平台,将群众的问题交给他们自己去商议,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增强。”吴强高兴地说,现在参与“板凳议事会”的居民越来越多,认可度更高了。 “警民板凳会”集政策宣讲、民主议事、现场互动、答疑解惑、建言献策、志愿服务等内容为一体,倾听群众诉求,把脉民生关切,汇集社情民意。通过一次次协商,拉近了公安民警辅警和群众之间的距离,解决了群众身边的实际问题,让群众感受到自己不仅仅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更是“主人翁”,架起一座警心民心相通的“连心桥”。 “我们将持续打造‘警民板凳会’这一品牌,不仅在线下解决群众矛盾、难题,还将充分整合开发网络群聊、便民小程序等线上平台,为群众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沟通、议事渠道,实现警务服务全覆盖。”大新派出所所长臧祝祥表示。 漫步大新镇,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生机勃勃的特色产业尽收眼底。这个以“和美”而闻名的滨江小镇,正纵笔书写警民共治、共建、共享的“大文章”,一派和合共生、兼容并蓄的“美美与共”景象在这里显现。
图① 民警开展“警民板凳会”与村民话家常。 图② 民警与网格工作人员一起到村民家中了解生活情况。 路文惠 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