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地方新闻
13 11/13 10 11 1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奏响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法治强音
· 图片新闻
· 常山公安开展跨省共治警务精准服务边界群众
· 榆阳公安大数据赋能实战快破民生小案
· 昌都法院信息化建设推动司法便民“零距离”
· 35名北京律师赴西部锻炼
· 济宁构建法治化人才“蓄水池”
· 祁连司法局探索“伴随式”行政执法监督

昌都法院信息化建设推动司法便民“零距离”

( 2024-09-0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地方新闻
  □ 本报记者  刘玉璟
  □ 本报通讯员 闫 妍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为切实减少当事人诉累,以实现“千里万里,诉讼不难”为目标,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在线调解、融合庭审、远程提讯等应用水平,推动司法便民“零距离”,让现代化司法建设成果更多地惠及群众。
在线智能调解
  近年来,随着群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邻里纠纷的农牧民日益增多,但农牧民所在牧场、村子距离法院较远,往往需开车几个小时才能到达,如遇雨雪天气等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时效更是无法保证。
  为有效解决偏远地区农牧民诉讼困难,昌都市两级法院依托人民法院在线调解、人民法院在线服务等平台,建设集全程自动录音录像、智能语音识别、自动保存上传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调解室,以“互联网+诉讼”方式促推线下诉讼服务向线上延伸,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有力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
  2023年8月,经原告蒋某起诉,察雅县人民法院受理蒋某与李某离婚一案。蒋某与李某结婚以来,因婚前相处时间较短,感情基础薄弱,加之婚后双方长期异地分居,矛盾冲突不断,导致夫妻感情完全破裂,原告蒋某离婚意愿强烈,双方无和好可能。
  察雅法院受理案件后,主审法官德嘎综合考虑双方实际情况,第一时间联系双方当事人,全面了解双方意愿,一方面倾听二人对婚姻生活的真实想法,一方面向双方进行释法说明。因双方不在同一个地方,为方便当事人及减少当事人诉累,承办法官利用在线调解平台对双方当事人面对面、背对背调解,最终双方达成离婚协议。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昌都法院共受理线上诉前调解案件3161件,调解成功3110件,诉前调解成功率达98.33%,让各族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司法红利。
开展融合庭审
  受天气、交通、海拔等因素影响,许多当事人无法按时到庭参加诉讼,也有不少当事人和律师需携带便携式制氧机出庭,开庭延期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群众的司法获得感。
  2023年12月,昌都法院建设具备语音转写笔录、举证质证和电子签名等功能的数字融合法庭,支持法官及当事人本地开庭、在线开庭、“本地+在线”融合开庭等多种庭审模式,灵活多元的开庭方式使得偏远地区的农牧民及外地当事人、律师等均可线上参加诉讼活动,打破庭审的“时空”限制,有力提升司法审判工作质效。
  今年1月,贡觉县人民法院受理某酒店与孔某合同纠纷一案,4月15日进行公开开庭审理,因案情复杂、诉讼金额较大,孔某在已委托律师参加庭审的同时,仍希望其本人与律师一同参加庭审,孔某在开庭前从四川成都前往贡觉,但其行至康定市,因高原反应强烈,身体严重不适,无法继续前往贡觉参加庭审。
  贡觉法院主审法官得知情况后及时与其联系,并帮助孔某连接设备,保证了孔某参加诉讼、答辩及举证质证权利。
  该案宣判后,原、被告均服判息诉,达到良好的法律及社会效果。
  截至2024年6月,昌都法院已通过数字融合法庭开庭审理案件5243件,总录像时长达5844.5小时,案件平均审理时长缩短40%。
远程提讯开庭
  昌都市辖区内的刑事案件被告人绝大多数羁押于昌都市看守所,全市两级法院的刑事案件开庭须至市看守所提审被告人,并在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这一过程耗时耗力,且存在诸多风险隐患。为此,昌都中院建成远程提讯法庭,全市两级法院均可通过法院专网与看守所进行远程提讯开庭,实现“隔空对话”;开庭时,音视频信息实时传输,全程同步录音录像。通过远程提讯开庭,原来需要数日的开庭工作,现在只需两三个小时,极大地提高了案件的审判效率,降低了提解时的各类风险隐患。
  截至2024年6月,昌都中院已通过远程提讯开庭452件,总录像时长达1038.9小时,切实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可见,显著增强了各族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昌都中院有关负责人说,昌都中院将以数字融合法庭应用为新起点,丰富“互联网+”模式,不断提升数字化诉讼服务水平,用心、用力、用情打通司法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