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社会
|
|
□ 本报记者 赵晨熙 张红兵 文/图
宽阔洁净的村道四通八达,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8月13日上午,《法治日报》记者跟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采访团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村里一派和谐景象。 走在村中,一个写有“法治文化广场”字样的红色灰底立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红寺堡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是弘德村法治文化广场,于2021年建成使用,广场内建有法之景墙、宪法宣誓台、法治文化长廊、民法典问答转转塔等各类设施,把法律元素融入广场的各个角落,助力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尊法学法。 设立弘德村法治文化广场,只是红寺堡区高度重视推进基层法治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红寺堡区不断完善和提升基层法治工作机制规范化建设能力和水平,全力确保基层法治工作落地落实落细,打造移民地区“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新格局。 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法治文化宣传长廊、法治名言警句标牌、民法典基础知识解读、价值观艺术雕塑标牌……村民们在广场休闲娱乐的同时,能近距离领略法治文化、感受法治精神。 2022年,弘德村法治文化广场被列为第二批自治区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这里经常举办各类普法宣讲活动。 “大家都听说了吧?最近有很多老人被骗了,多则几十万元,少则几千元,到底怎么回事呢?其实就是被忽悠着把养老钱买了假冒的保健品,这是比较常见的骗局之一,大家面对这些骗局一定要擦亮眼睛……”在一次普法宣讲集体活动中,村中的法律明白人向村民宣传各类防诈骗典型案例,提醒大家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 近年来,围绕法治人才建设,弘德村不断探索各类方式方法,深入开展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和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评选,按照培养标准,从重点培育向面上拓展。目前,弘德村已将网格员、人民调解员、村两委班子成员等纳入法律明白人人员库,并从这些人中精中选精、优中选优,发挥好人熟地熟优势,通过一个人影响到一个网格、一条巷道、一个村组。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关键性工程。对此,弘德村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村(居)法律顾问的作用,聚焦重点产业项目,积极搭建对接平台,深入开展乡村企业“法治体检”和“法律进企”等活动,“点对点”精准对接乡村企业法律服务需求,通过宣讲涉农法律政策,对企业负责人和员工进行法律培训,指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帮助企业防范化解风险。稳定的法治环境也有力保障了乡村企业的健康发展。 如今,作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弘德村,民主法治观念早已成为强村富民的普遍共识和行为习惯,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构建整体联动工作格局 弘德村的法治文化发展是红寺堡区狠抓基层法治工作的一个典型。 近年来,红寺堡区高度重视推动“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走深走实,不断探索并提出了“四线”(主线、纵线、横线、多线)工作理念,提升基层法治能力和水平。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移民群众大多来自南部山区八县区,包括中宁县部分乡镇,总人口23.5万人,其中来自甘肃、内蒙古、新疆和青海等周边省份自发移民2.5万人。 红寺堡区具有浓厚的移民文化特色,为此,红寺堡区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严格落实领导班子“一岗双责”,各分管处级领导牵头,将“塞上枫桥”基层法治经验贯穿于各行业领域工作的各环节全过程。着力构建了“区委领导、政法委牵头,各部门(单位)、各乡镇(街道)具体落实,村(社区)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 为不断提升各类基层党组织对基层法治工作实施的业务能力和统筹水平,红寺堡区在强化各级党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分别在64个行政村和8个社区整合了以人民调解委员会、治安安保委员会、妇女执行委员会等人员为主的基层法治功能性党小组,有效解决了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等一批“疑难杂症”。 多线融合推进基层治理 在突出“主线”的同时,红寺堡区在推进基层法治工作中还注重“多线融合”。 一方面,做实“区乡村(社区)”综治中心及网格员四级联动这条“纵线”。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为先、化解为重,突出村(社区)“日清周结”,乡镇(街道)“周清季结”工作要求,并依托公安“一标三实”(即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和实有单位)基础信息采集,日常排查、集中排查、重点排查和专项排查相结合,统筹网格员等,常态化进村入户、入网进格,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做到预发性苗头矛盾纠纷排查预防到位。另一方面,聚焦信访矛盾接收受理、转送交办、跟踪督办等关键环节,扎实做好信访工作“五个法治化”,全力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绝不上交”。 综合治理,重在基层。红寺堡区不断完善“乡村(社区)吹哨,部门报到”这条“横线”,突出以乡村(社区)为主战场的工作理念,强化各部门(单位)与乡镇(街道)之间的配合协作,综合联动。同时,注重落实领导干部“四下基层”制度,变“上访”为“下访”,切实把村(社区)一家不能解决的事情通过各部门的对接协调,全力解决在基层一线。 重抓“多线”相集,织网成面,是红寺堡区基层法治工作中的又一特点。通过统筹学校、企业、社团等社会组织,突出基层法治工作经验的辐射效应,加强对刑满释放、社区矫正等重点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引导帮助其正常融入社会。 “四线”工作法有力提升了红寺堡区基层治理成效。今年1月至4月,全区共排查矛盾纠纷527件,化解510件,化解率达96.8%,排查化解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呈上升趋势;信访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呈下降趋势。如今,“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基层法治氛围已深入人心。
|
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红寺堡
|
打造“塞上枫桥” 提升治理成效
|
|
|
|
( 2024-08-2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社会 |
|
|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法治文化广场。 |
|
□ 本报记者 赵晨熙 张红兵 文/图
宽阔洁净的村道四通八达,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8月13日上午,《法治日报》记者跟随“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采访团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村里一派和谐景象。 走在村中,一个写有“法治文化广场”字样的红色灰底立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红寺堡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是弘德村法治文化广场,于2021年建成使用,广场内建有法之景墙、宪法宣誓台、法治文化长廊、民法典问答转转塔等各类设施,把法律元素融入广场的各个角落,助力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尊法学法。 设立弘德村法治文化广场,只是红寺堡区高度重视推进基层法治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红寺堡区不断完善和提升基层法治工作机制规范化建设能力和水平,全力确保基层法治工作落地落实落细,打造移民地区“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新格局。 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法治文化宣传长廊、法治名言警句标牌、民法典基础知识解读、价值观艺术雕塑标牌……村民们在广场休闲娱乐的同时,能近距离领略法治文化、感受法治精神。 2022年,弘德村法治文化广场被列为第二批自治区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这里经常举办各类普法宣讲活动。 “大家都听说了吧?最近有很多老人被骗了,多则几十万元,少则几千元,到底怎么回事呢?其实就是被忽悠着把养老钱买了假冒的保健品,这是比较常见的骗局之一,大家面对这些骗局一定要擦亮眼睛……”在一次普法宣讲集体活动中,村中的法律明白人向村民宣传各类防诈骗典型案例,提醒大家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 近年来,围绕法治人才建设,弘德村不断探索各类方式方法,深入开展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和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评选,按照培养标准,从重点培育向面上拓展。目前,弘德村已将网格员、人民调解员、村两委班子成员等纳入法律明白人人员库,并从这些人中精中选精、优中选优,发挥好人熟地熟优势,通过一个人影响到一个网格、一条巷道、一个村组。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关键性工程。对此,弘德村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村(居)法律顾问的作用,聚焦重点产业项目,积极搭建对接平台,深入开展乡村企业“法治体检”和“法律进企”等活动,“点对点”精准对接乡村企业法律服务需求,通过宣讲涉农法律政策,对企业负责人和员工进行法律培训,指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帮助企业防范化解风险。稳定的法治环境也有力保障了乡村企业的健康发展。 如今,作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弘德村,民主法治观念早已成为强村富民的普遍共识和行为习惯,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构建整体联动工作格局 弘德村的法治文化发展是红寺堡区狠抓基层法治工作的一个典型。 近年来,红寺堡区高度重视推动“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走深走实,不断探索并提出了“四线”(主线、纵线、横线、多线)工作理念,提升基层法治能力和水平。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移民群众大多来自南部山区八县区,包括中宁县部分乡镇,总人口23.5万人,其中来自甘肃、内蒙古、新疆和青海等周边省份自发移民2.5万人。 红寺堡区具有浓厚的移民文化特色,为此,红寺堡区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严格落实领导班子“一岗双责”,各分管处级领导牵头,将“塞上枫桥”基层法治经验贯穿于各行业领域工作的各环节全过程。着力构建了“区委领导、政法委牵头,各部门(单位)、各乡镇(街道)具体落实,村(社区)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 为不断提升各类基层党组织对基层法治工作实施的业务能力和统筹水平,红寺堡区在强化各级党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分别在64个行政村和8个社区整合了以人民调解委员会、治安安保委员会、妇女执行委员会等人员为主的基层法治功能性党小组,有效解决了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等一批“疑难杂症”。 多线融合推进基层治理 在突出“主线”的同时,红寺堡区在推进基层法治工作中还注重“多线融合”。 一方面,做实“区乡村(社区)”综治中心及网格员四级联动这条“纵线”。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为先、化解为重,突出村(社区)“日清周结”,乡镇(街道)“周清季结”工作要求,并依托公安“一标三实”(即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和实有单位)基础信息采集,日常排查、集中排查、重点排查和专项排查相结合,统筹网格员等,常态化进村入户、入网进格,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做到预发性苗头矛盾纠纷排查预防到位。另一方面,聚焦信访矛盾接收受理、转送交办、跟踪督办等关键环节,扎实做好信访工作“五个法治化”,全力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绝不上交”。 综合治理,重在基层。红寺堡区不断完善“乡村(社区)吹哨,部门报到”这条“横线”,突出以乡村(社区)为主战场的工作理念,强化各部门(单位)与乡镇(街道)之间的配合协作,综合联动。同时,注重落实领导干部“四下基层”制度,变“上访”为“下访”,切实把村(社区)一家不能解决的事情通过各部门的对接协调,全力解决在基层一线。 重抓“多线”相集,织网成面,是红寺堡区基层法治工作中的又一特点。通过统筹学校、企业、社团等社会组织,突出基层法治工作经验的辐射效应,加强对刑满释放、社区矫正等重点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引导帮助其正常融入社会。 “四线”工作法有力提升了红寺堡区基层治理成效。今年1月至4月,全区共排查矛盾纠纷527件,化解510件,化解率达96.8%,排查化解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呈上升趋势;信访总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呈下降趋势。如今,“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基层法治氛围已深入人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