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身影
|
|
□ 本报记者 马超 □ 《法制与新闻》记者 王泽宇 “师傅一直说等我结婚的时候要好好给我当一次总管,但再也没有机会了。” “每次提前半小时到岗,总喜欢和大家坐在一起聊天的老董真的走了。” “几十年的点滴好像都在昨天,又好像做了一场梦似的,梦醒了,老董再也回不来了。” 2024年6月13日8时30分,太原铁路公安局太原公安处乘警支队四级高级警长董晓云因冠心病突发,永远倒在了他热爱又坚守了35年的乘警岗位上。 董晓云,永远的成为了乘警支队的一个回忆,也成为了乘警支队永远的“精神传承”。 等忙过运行图调整再去医院 “对于他的离世,我一直在愧疚。”提到董晓云,太原公安处乘警支队乘务一队教导员郭军眼里含着泪花。 据郭军回忆,6月12日,本应是董晓云值乘太原到吕梁的K7831次列车,但董晓云因难受不能正常出乘,从警以来第一次请了病假。 到了晚上,队里关切地询问董晓云病情,董晓云痛快地说吃药后身体好多了,6月13日保证能够正常出乘。谁也没想到,这个电话成为了他和队里最后的通话。 6月13日早上,董晓云倒在了出乘的路上,而这次出乘也成为他唯一没有完成的值乘工作。 其实在今年年初,董晓云在体检中就查出了心脏冠状动脉阻塞,医生多次建议他尽快做支架治疗,但是当时董晓云考虑到春运安保警力紧、任务重的工作实际,一再推后手术时间,一直靠吃药坚守岗位。这一推就是半年。 6月初,董晓云的心脏又一次出现不适症状。郭军多次叮嘱他去医院找专家再做一次检查,然而董晓云却一直说“等忙过‘6·15’列车运行图调整安保工作吧”。就差两天,董晓云还没来得及去医院检查,就因为工作过度劳累倒下了。 “如果我能说动他,再多催他一次,让他去医院检查一下,是不是悲剧就不会发生了?”郭军难过地说。 可惜,一切都没有如果。 “严谨认真,精干利落,就和他身上永远保持干净整洁的警服一样。”乘警支队乘务一队队长索晓峰感叹着说,“从部队退伍回来的老董,每次9点出乘,7点就肯定到单位了。出乘时,他也总是比别人提前到岗半个小时,在他心里,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 凭着这样的认真与热爱,值乘30余年,董晓云从未发生过一次迟到漏乘情况,实现了值乘工作生涯“零投诉”,是乘警支队最放心的乘警之一。 婚礼上再也没有师傅 作为董晓云的徒弟,乘务一队警长张文海对师傅满满都是思念。“我从毕业来到乘警支队起,就一直跟着师傅在车上,闭上眼睛,都是和师傅相处的点点滴滴。”张文海怀念地说着。 在张文海看来,师傅是一个温暖又热心的人。“我们以前没有餐车,大家出乘没有饭吃。但只要跟着师傅,从来都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师傅总会提前给我们都订好饭,途经德州的时候,热乎乎的饭就在等着我们了。”张文海回忆说,“我是外地人,师傅总会照顾我更多,时常叫我去家里,让我在乘警队有了家的感觉。” 董晓云不光照顾徒弟,乘警队中不论谁家有婚丧嫁娶的事儿,董晓云都会主动帮忙。“师傅一直跟我说,等我结婚的时候要给我当总管,可我以后的婚礼再也没有师傅了。”说话的时候张文海哽咽了。 另一个徒弟韦志宏从2015年起也一直跟着董晓云,已经离开乘警队两年的他,依然对师傅充满敬意。 “从来没有我师傅解决不了的难题。”韦志宏说道,“我第一次跟车那回,在硬卧车厢里,有个孩子一直哭,旁边的男同志就骂了起来,孩子的母亲和那个男同志发生争执,最后动起了手。当时师傅带着我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之前怎么劝都劝不好的两个人,就靠师傅的几句话,两人竟然就真诚地互相道歉,握手言和。当时我就觉得,我师傅‘神了’。” 一个充满回忆的温暖小故事,勾起了两个徒弟对师傅的回忆与思念。 “师傅说,遇到事儿,别着急,在到达车厢的过程中动脑子想想要怎么处理。” “师傅说,咱们多在车上宣传一句话,旅客在路上的糟心事儿就会少一件。” “师傅说,咱们最困的时候也是旅客最困的时候,更是案件最易发生的时候,要保持清醒,守好岗位。” 只可惜,自此之后,他们再也听不到来自师傅董晓云的教诲了。 “在葬礼上,徒弟们的眼泪就是最真诚的悼念。”郭军说。 守护好每一名旅客才是尽责 2019年9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作为进京车辆的负责人,董晓云更多了几分警惕。 9月5日晚K602次列车在太原站发车前,董晓云在站台巡查中发现多名未带行李的旅客行色匆匆。出于职业敏感,董晓云立马上前询问情况。 “得知这几名旅客准备去北京,老董就赶紧深入车厢排查了解情况。”和董晓云多年一同工作的乘警支队警长刘同发回忆说,“在交流后,老董知道了这些人是因为个人问题,意欲到北京上访。” 为了防止事态扩大,董晓云第一时间向支队派班室汇报,同时迅速启动非访应急预案,组织车班人员将18名涉访人员隔离在一节车厢中。而后董晓云就开始发挥“善于聊天”的长处,劝说18名涉访人员长达一个多小时。最终在原平站,18名上访人员全部主动下车,董晓云协助地方公安机关予以妥善处理。 由于在安保维稳中成绩突出,董晓云被上级荣记嘉奖一次。 这样的事情对董晓云而言,都是常态,他这种聊天总能聊到对方“心坎里”的工作特点,在列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乘务组到机械设备维修人员,车上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董晓云的“线人”,为乘警支队的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 从警35年,董晓云在工作岗位上度过了20个春节,11个中秋节,先后为旅客找回遗失物品上千件,挽回旅客损失336万余元,调解旅客纠纷130余起,收到旅客赠送的锦旗21面,感谢信30余封。 2020年4月23日,董晓云值乘从德州开往北京的K7730次列车。在巡视检查车厢时,一个蹲在车厢连接处一手拿着馍馍、一手端着杯白开水的男孩引起了董晓云的注意。 作为乘警长多年的董晓云凭着经验便判断出,这个男孩肯定有故事。 于是,董晓云蹲下身和男孩聊了起来。聊天中,董晓云得知20岁的男孩家在德州某村,父亲早些年在小煤窑干活,由于发生事故导致下半身瘫痪,常年卧病在床;母亲前些年患肺癌去世;弟弟在上小学;家中还有年迈的爷爷。一家人靠政府低保度日。而男孩此行也是听同村的老乡说在北京打工比在老家挣得多,于是男孩想去北京“拼一把”。 看着买完车票后全身除了背包里的衣物和几个馍馍外只剩几十元的男孩,董晓云立马把口袋里的200元现金给了男孩,并在下车后帮着男孩一起寻找到住所后才转身离开。 这样一个暖心老董,真的走了,没有给家人、战友多留下一个字,永远地离开了。 “虽然老董人走了,但他爱岗敬业的精神、无私奉献的情怀、乐于助人的风采、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特色,一定会在乘警支队传承下去,老董永远不会离开我们!”乘警支队支队长李岗坚定地说。
下图为董晓云生前在值乘途中检查列车内安全设施。 太原铁路公安处供图
|
|
老董追记
|
|
|
|
( 2024-08-1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身影 |
|
□ 本报记者 马超 □ 《法制与新闻》记者 王泽宇 “师傅一直说等我结婚的时候要好好给我当一次总管,但再也没有机会了。” “每次提前半小时到岗,总喜欢和大家坐在一起聊天的老董真的走了。” “几十年的点滴好像都在昨天,又好像做了一场梦似的,梦醒了,老董再也回不来了。” 2024年6月13日8时30分,太原铁路公安局太原公安处乘警支队四级高级警长董晓云因冠心病突发,永远倒在了他热爱又坚守了35年的乘警岗位上。 董晓云,永远的成为了乘警支队的一个回忆,也成为了乘警支队永远的“精神传承”。 等忙过运行图调整再去医院 “对于他的离世,我一直在愧疚。”提到董晓云,太原公安处乘警支队乘务一队教导员郭军眼里含着泪花。 据郭军回忆,6月12日,本应是董晓云值乘太原到吕梁的K7831次列车,但董晓云因难受不能正常出乘,从警以来第一次请了病假。 到了晚上,队里关切地询问董晓云病情,董晓云痛快地说吃药后身体好多了,6月13日保证能够正常出乘。谁也没想到,这个电话成为了他和队里最后的通话。 6月13日早上,董晓云倒在了出乘的路上,而这次出乘也成为他唯一没有完成的值乘工作。 其实在今年年初,董晓云在体检中就查出了心脏冠状动脉阻塞,医生多次建议他尽快做支架治疗,但是当时董晓云考虑到春运安保警力紧、任务重的工作实际,一再推后手术时间,一直靠吃药坚守岗位。这一推就是半年。 6月初,董晓云的心脏又一次出现不适症状。郭军多次叮嘱他去医院找专家再做一次检查,然而董晓云却一直说“等忙过‘6·15’列车运行图调整安保工作吧”。就差两天,董晓云还没来得及去医院检查,就因为工作过度劳累倒下了。 “如果我能说动他,再多催他一次,让他去医院检查一下,是不是悲剧就不会发生了?”郭军难过地说。 可惜,一切都没有如果。 “严谨认真,精干利落,就和他身上永远保持干净整洁的警服一样。”乘警支队乘务一队队长索晓峰感叹着说,“从部队退伍回来的老董,每次9点出乘,7点就肯定到单位了。出乘时,他也总是比别人提前到岗半个小时,在他心里,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 凭着这样的认真与热爱,值乘30余年,董晓云从未发生过一次迟到漏乘情况,实现了值乘工作生涯“零投诉”,是乘警支队最放心的乘警之一。 婚礼上再也没有师傅 作为董晓云的徒弟,乘务一队警长张文海对师傅满满都是思念。“我从毕业来到乘警支队起,就一直跟着师傅在车上,闭上眼睛,都是和师傅相处的点点滴滴。”张文海怀念地说着。 在张文海看来,师傅是一个温暖又热心的人。“我们以前没有餐车,大家出乘没有饭吃。但只要跟着师傅,从来都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师傅总会提前给我们都订好饭,途经德州的时候,热乎乎的饭就在等着我们了。”张文海回忆说,“我是外地人,师傅总会照顾我更多,时常叫我去家里,让我在乘警队有了家的感觉。” 董晓云不光照顾徒弟,乘警队中不论谁家有婚丧嫁娶的事儿,董晓云都会主动帮忙。“师傅一直跟我说,等我结婚的时候要给我当总管,可我以后的婚礼再也没有师傅了。”说话的时候张文海哽咽了。 另一个徒弟韦志宏从2015年起也一直跟着董晓云,已经离开乘警队两年的他,依然对师傅充满敬意。 “从来没有我师傅解决不了的难题。”韦志宏说道,“我第一次跟车那回,在硬卧车厢里,有个孩子一直哭,旁边的男同志就骂了起来,孩子的母亲和那个男同志发生争执,最后动起了手。当时师傅带着我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之前怎么劝都劝不好的两个人,就靠师傅的几句话,两人竟然就真诚地互相道歉,握手言和。当时我就觉得,我师傅‘神了’。” 一个充满回忆的温暖小故事,勾起了两个徒弟对师傅的回忆与思念。 “师傅说,遇到事儿,别着急,在到达车厢的过程中动脑子想想要怎么处理。” “师傅说,咱们多在车上宣传一句话,旅客在路上的糟心事儿就会少一件。” “师傅说,咱们最困的时候也是旅客最困的时候,更是案件最易发生的时候,要保持清醒,守好岗位。” 只可惜,自此之后,他们再也听不到来自师傅董晓云的教诲了。 “在葬礼上,徒弟们的眼泪就是最真诚的悼念。”郭军说。 守护好每一名旅客才是尽责 2019年9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作为进京车辆的负责人,董晓云更多了几分警惕。 9月5日晚K602次列车在太原站发车前,董晓云在站台巡查中发现多名未带行李的旅客行色匆匆。出于职业敏感,董晓云立马上前询问情况。 “得知这几名旅客准备去北京,老董就赶紧深入车厢排查了解情况。”和董晓云多年一同工作的乘警支队警长刘同发回忆说,“在交流后,老董知道了这些人是因为个人问题,意欲到北京上访。” 为了防止事态扩大,董晓云第一时间向支队派班室汇报,同时迅速启动非访应急预案,组织车班人员将18名涉访人员隔离在一节车厢中。而后董晓云就开始发挥“善于聊天”的长处,劝说18名涉访人员长达一个多小时。最终在原平站,18名上访人员全部主动下车,董晓云协助地方公安机关予以妥善处理。 由于在安保维稳中成绩突出,董晓云被上级荣记嘉奖一次。 这样的事情对董晓云而言,都是常态,他这种聊天总能聊到对方“心坎里”的工作特点,在列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乘务组到机械设备维修人员,车上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董晓云的“线人”,为乘警支队的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 从警35年,董晓云在工作岗位上度过了20个春节,11个中秋节,先后为旅客找回遗失物品上千件,挽回旅客损失336万余元,调解旅客纠纷130余起,收到旅客赠送的锦旗21面,感谢信30余封。 2020年4月23日,董晓云值乘从德州开往北京的K7730次列车。在巡视检查车厢时,一个蹲在车厢连接处一手拿着馍馍、一手端着杯白开水的男孩引起了董晓云的注意。 作为乘警长多年的董晓云凭着经验便判断出,这个男孩肯定有故事。 于是,董晓云蹲下身和男孩聊了起来。聊天中,董晓云得知20岁的男孩家在德州某村,父亲早些年在小煤窑干活,由于发生事故导致下半身瘫痪,常年卧病在床;母亲前些年患肺癌去世;弟弟在上小学;家中还有年迈的爷爷。一家人靠政府低保度日。而男孩此行也是听同村的老乡说在北京打工比在老家挣得多,于是男孩想去北京“拼一把”。 看着买完车票后全身除了背包里的衣物和几个馍馍外只剩几十元的男孩,董晓云立马把口袋里的200元现金给了男孩,并在下车后帮着男孩一起寻找到住所后才转身离开。 这样一个暖心老董,真的走了,没有给家人、战友多留下一个字,永远地离开了。 “虽然老董人走了,但他爱岗敬业的精神、无私奉献的情怀、乐于助人的风采、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特色,一定会在乘警支队传承下去,老董永远不会离开我们!”乘警支队支队长李岗坚定地说。
下图为董晓云生前在值乘途中检查列车内安全设施。 太原铁路公安处供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