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社会
|
|
□ 本报记者 范天娇 文/图 □ 本报通讯员 张从寿
在世界最大的城市公园安徽合肥骆岗公园,一大幅芜湖铁画《迎客松》笔直地“站立”在安徽园入口处“迎宾”。其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的独特技艺,令游客叹为观止。 芜湖铁画又称铁花,300多年来在艺坛经久绽放,其锻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安徽省芜湖市第一部地方性法规聚焦的就是铁画保护和发展。 《芜湖铁画保护和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以来,通过一体化推进芜湖铁画基础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促使非遗文化与城市生活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交汇,让芜湖铁画传承与发展充满活力。 “后继有人” 走进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铁画传习基地,铁画艺术的简介、铁画实训的安全事项醒目悬挂,锤子、手钳、剪刀、点焊机等铁画制作工具整齐摆放在操作台和课桌上。 “学生们都觉得芜湖铁画很有故事、很神奇,愿意亲手试一试。”传习基地工作人员介绍说,有的学生原创铁画作品非常有想象力,被保存并展示出来。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关键在于“后继有人”。《条例》鼓励、支持芜湖铁画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与传播活动。鼓励和支持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与芜湖铁画相关的专业和课程,与芜湖铁画生产企业联合建立芜湖铁画人才实训基地,培养芜湖铁画专业人才。 “我们每年都会为铁画行业制定人才培训计划,举办工艺美术学习班,组织青年铁画艺人参加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工艺美术理论和绘画艺术技能,为传承铁画技艺打好基础。”芜湖市人大代表、芜湖铁画研究会会长李爱萍说。 为夯实“基础性保护”,完善传承体系,芜湖市坚持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指导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在芜高校开展铁画人才培养,累计接受铁画课程教育的高校学生达400余人。同时,推动校、地、企三方合作,整合力量建成省级传承基地、省级非遗工坊各2个以及市级传承基地5个。 创意呈现 今年3月,芜湖市人民城建办会同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召开铁画传承与发展专题推进会,明确要求各项目单位在项目前期谋划中提前考虑铁画元素的融入,积极探索铁画融入重点项目的路径及方式,做好芜湖铁画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让铁画“走”下墙,走进群众,融入生活,是擦亮芜湖铁画这张城市“名片”的重要途径。按照《条例》规定,市和各县(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利用广场、公园、景区、特色街区、公交车站和公益广告牌等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宣传或者展示芜湖铁画。 “我们在人民城市建设中融入铁画元素,在机场、轻轨、高铁、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规划设置各具特色的铁画作品30余幅,还将铁画与‘长江大桥’‘天门山’等芜湖文化地标相结合,打造合肥园博园芜湖园文化标识,在市博物馆设立铁画专题展厅,积极筹建芜湖铁画博物馆、芜湖市公共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新地标。”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说。 为落实《条例》关于鼓励芜湖铁画生产企业研发新品种、新工艺,开发芜湖铁画衍生品、宣传品和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工艺美术品等规定,芜湖市依托芜湖古城、鸠兹古镇、小九华“铁画销售一条街”等重点景区和商业街区,打造芜湖铁画特色主题街区,按照技艺传承、非遗体验、教育培训、文旅消费“四位一体”理念,建成“徽艺坊”等10余个线下非遗体验场所,培育铁画众创空间,营造“铁画之乡”的浓厚氛围。 拓展市场 近年来,芜湖市积极发挥中国铁画创意园、芜湖国家广告产业园的带动作用,打造铁画研发设计、加工制作、宣传营销一体化综合性产业服务平台和铁画文创园区,连续举办三届铁画创意设计大赛,推动铁画色彩、材料、功能“三大创新”,推出家装、贺岁、浮雕、摆件、文创等5大系列产品,开发铁画书签、小夜灯、车挂等10余种热销文创,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安徽省旅游产品大赛金奖等奖项10余项。 “推动芜湖铁画的创新发展,应该要走艺术和市场相结合的道路,既要有高端的艺术品,充分展示铁画的美学价值,也要有符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工艺品,拓展铁画的市场价值。”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储金霞在谈及铁画的创新发展时说。 自《条例》施行以来,芜湖铁画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芜湖铁画通用技术要求》《芜湖铁画及鉴定评级规程》《芜湖铁画分类分级指南》等行业规范相继完善,为芜湖铁画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为促进《条例》更好实施,芜湖市人大常委会综合运用专题调研、执法检查、执法检查“回头看”等多种方式,连续多年开展跟踪监督。今年,芜湖市人大常委会将对《条例》进行立法后评估,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以法治力量促进文化瑰宝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
|
芜湖:“铁画”背后有“铁法”
|
|
|
|
( 2024-07-3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社会 |
|
|
在世界最大的城市公园安徽合肥骆岗公园安徽园入口处的芜湖铁画《迎客松》。 |
|
□ 本报记者 范天娇 文/图 □ 本报通讯员 张从寿
在世界最大的城市公园安徽合肥骆岗公园,一大幅芜湖铁画《迎客松》笔直地“站立”在安徽园入口处“迎宾”。其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的独特技艺,令游客叹为观止。 芜湖铁画又称铁花,300多年来在艺坛经久绽放,其锻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安徽省芜湖市第一部地方性法规聚焦的就是铁画保护和发展。 《芜湖铁画保护和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以来,通过一体化推进芜湖铁画基础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促使非遗文化与城市生活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交汇,让芜湖铁画传承与发展充满活力。 “后继有人” 走进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铁画传习基地,铁画艺术的简介、铁画实训的安全事项醒目悬挂,锤子、手钳、剪刀、点焊机等铁画制作工具整齐摆放在操作台和课桌上。 “学生们都觉得芜湖铁画很有故事、很神奇,愿意亲手试一试。”传习基地工作人员介绍说,有的学生原创铁画作品非常有想象力,被保存并展示出来。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关键在于“后继有人”。《条例》鼓励、支持芜湖铁画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与传播活动。鼓励和支持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与芜湖铁画相关的专业和课程,与芜湖铁画生产企业联合建立芜湖铁画人才实训基地,培养芜湖铁画专业人才。 “我们每年都会为铁画行业制定人才培训计划,举办工艺美术学习班,组织青年铁画艺人参加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工艺美术理论和绘画艺术技能,为传承铁画技艺打好基础。”芜湖市人大代表、芜湖铁画研究会会长李爱萍说。 为夯实“基础性保护”,完善传承体系,芜湖市坚持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指导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在芜高校开展铁画人才培养,累计接受铁画课程教育的高校学生达400余人。同时,推动校、地、企三方合作,整合力量建成省级传承基地、省级非遗工坊各2个以及市级传承基地5个。 创意呈现 今年3月,芜湖市人民城建办会同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召开铁画传承与发展专题推进会,明确要求各项目单位在项目前期谋划中提前考虑铁画元素的融入,积极探索铁画融入重点项目的路径及方式,做好芜湖铁画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让铁画“走”下墙,走进群众,融入生活,是擦亮芜湖铁画这张城市“名片”的重要途径。按照《条例》规定,市和各县(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利用广场、公园、景区、特色街区、公交车站和公益广告牌等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宣传或者展示芜湖铁画。 “我们在人民城市建设中融入铁画元素,在机场、轻轨、高铁、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规划设置各具特色的铁画作品30余幅,还将铁画与‘长江大桥’‘天门山’等芜湖文化地标相结合,打造合肥园博园芜湖园文化标识,在市博物馆设立铁画专题展厅,积极筹建芜湖铁画博物馆、芜湖市公共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新地标。”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说。 为落实《条例》关于鼓励芜湖铁画生产企业研发新品种、新工艺,开发芜湖铁画衍生品、宣传品和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工艺美术品等规定,芜湖市依托芜湖古城、鸠兹古镇、小九华“铁画销售一条街”等重点景区和商业街区,打造芜湖铁画特色主题街区,按照技艺传承、非遗体验、教育培训、文旅消费“四位一体”理念,建成“徽艺坊”等10余个线下非遗体验场所,培育铁画众创空间,营造“铁画之乡”的浓厚氛围。 拓展市场 近年来,芜湖市积极发挥中国铁画创意园、芜湖国家广告产业园的带动作用,打造铁画研发设计、加工制作、宣传营销一体化综合性产业服务平台和铁画文创园区,连续举办三届铁画创意设计大赛,推动铁画色彩、材料、功能“三大创新”,推出家装、贺岁、浮雕、摆件、文创等5大系列产品,开发铁画书签、小夜灯、车挂等10余种热销文创,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安徽省旅游产品大赛金奖等奖项10余项。 “推动芜湖铁画的创新发展,应该要走艺术和市场相结合的道路,既要有高端的艺术品,充分展示铁画的美学价值,也要有符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工艺品,拓展铁画的市场价值。”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储金霞在谈及铁画的创新发展时说。 自《条例》施行以来,芜湖铁画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芜湖铁画通用技术要求》《芜湖铁画及鉴定评级规程》《芜湖铁画分类分级指南》等行业规范相继完善,为芜湖铁画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为促进《条例》更好实施,芜湖市人大常委会综合运用专题调研、执法检查、执法检查“回头看”等多种方式,连续多年开展跟踪监督。今年,芜湖市人大常委会将对《条例》进行立法后评估,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以法治力量促进文化瑰宝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