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学院
13 9/13 8 9 10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躬身入局 自有来风
· 在不确定的时代中坚守我们的传统
· 北京大学数字法治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举行
· 首届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高端论坛举行
· “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
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学术研讨会举行
· 西北政法大学召开首届涉外律师方向
法律硕士培养及就业工作座谈会

躬身入局 自有来风

( 2024-06-2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 马怀德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在这个礼堂迎接大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转眼又到了送别的时候。这几年,我们共同经历了很多重要时刻、拥有了很多难忘的记忆:我们庆祝了中国政法大学建校70周年;成功举办了两届“世界法学家论坛”;圆满完成了第二轮国家“双一流”中期建设目标;纪检监察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先后成立;中央政法培训学院、全国唯一的法学教材研究基地、综合类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地落户法大;你们在多项国内外重大赛事中不断刷新历史纪录,还有幸成为新教学图书综合楼和新食堂的第一批用户,大家的学习空间也从“地下”转移到了“地上”,健身房、羽毛球馆等运动场所升级换代,校园餐厅从Mini版变成了Plus版,新一号楼地下空间改造成了“一站式”学生社区;NFC校园卡、充电桩、直饮水机让校园生活更便捷、更舒适。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小破法”一天天在变得更好!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这是个“变”的时代,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并愈发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时代变化带来的震撼。这也是个“快”的时代,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快速流动,我们的认知不断被刷新,生活和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我们仿佛处于风暴之中,被时代的浪潮“裹挟”向前。时代的“变”,让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时代的“快”,让我们疲于应对“过载”的信息,来不及反思人生。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离开校园、步入社会,你们将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人生旷野,融入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离别之际,我想与大家再分享四点感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要以躬身入局的姿态起而行之。人生一旦开局,我们便是局中人,你我置身其中,就应成为“关键变量”。因此,躬身入局、起而行之,是我们面对人生应有的积极心态。泰戈尔曾言,“世界上使社会变得伟大的人,正是那些有勇气在生活中尝试和解决人生新问题的人”。与其充当无感的旁观者,不如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真实而火热的生活中,去阅历人生的山河、去建立内心的秩序、去创造自己的价值。正如陈光中先生在“九旬感怀诗”中所言,“冷对花开又花落,愿留芳香在人间”。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入局、更要入大局,要主动融入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洪流之中,在这“大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小方舟”,请相信方舟虽小,亦能“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每个人都能发出哪怕微弱、但一定独特的光芒。你们要像陈东阳同学所说的那样,“无论顺境逆境、得意失意,都能够在不懈奋斗中绽放青春的绚丽色彩”。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要以知行合一的状态敢为善为。在开学典礼上,我跟大家说“博览群书、知行合一,是你们作为读书人的责任”。今天,你们能够坐在这里,说明过去三年,你们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责任。离开校园后,你们仍要多读书、多行路、多思考,让人生充满体验、让身心保持健康、让思想愈加明澈,远离精神的贫瘠。大学阶段侧重于“知”的求索,毕业后的你们将开启“行”的远征。“知行合一”,一方面要“以知促行”,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以致用,还要以所学所知,坚守真理与正道。就像李蕊老师所说的,“永远秉持敬畏之心,做有底线之人”;另一方面要“以行促知”,这一点同样重要。我们所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书本里学到的知识大部分还“浮于表面”,若想转化成“落于实际”的能力,就要在实践中经历一番“摸爬滚打”。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你们日后无论是学习研究还是工作生活,都要持续关注实践、深入实践、回应实践。
  “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要以久久为功的常态笃志前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容易变得“浮躁”,有不少人甚至难以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或写一篇长文,“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品质愈加难能可贵。然而,“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不弃寸功、方成大事,积极的人生需要有定力、有毅力。
  “莫愁千里路,自有到来风”,要以自有来风的心态顺势而为。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马平川,总会有曲折和坎坷。许多人因担心走错路、走弯路而踟蹰不前,在计较一时之得失中错失良机。其实,人生宽广、容错率高。我们要像欧阳果华校友所说的那样,既有“入世精神”,也有“出世智慧”。要学会看淡得失,尝试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人类幸福论》的作者约翰·格雷曾言,“幸福在于对某种东西的追求,而并不在于拥有它”。回想自己年轻时,我也跟大家一样,憧憬未来的同时,也偶尔迷茫,但当时就笃定一个想法“读大学,就要先把书读好”。那时候,不但物质生活条件艰苦,学习资源也十分有限,但大家的求知欲很强,我们常常在凌晨五六点钟就去图书馆占座学习,一坐就是一整天。很多时候,经历时是“苦”,但回味时是“甜”。回顾自己的人生道路,过往的艰辛与挫折,正像是人生航程中的几朵浪花,反倒是不懈追求的过程,让我收获了“延迟满足”带来的快乐。
  从现在起,你们将开启新的人生旅程,希望你们去追求更加优质的快乐。这种快乐,它源于感恩之心:感恩国家与时代的馈赠、感恩师长的教导、感恩亲友的陪伴,这也时常提醒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专注当下的幸福;它源于对善意人际关系的维护,从积极的社交关系中获得正能量,坚持与智者为伍、与善者同行;它源于对情绪的掌控,不让焦虑消耗自己,不让烦躁淹没激情,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它源于对美好德行的坚守,慎独慎微、勤于自省,让美德点亮优雅人生;它源于拥有健康的身心,文明精神、野蛮体魄,让思想与体力齐头并进,世上将未有不成之事。
  躬身入局,自有来风。无论大家现在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此刻已经抵达“梦想的彼岸”还是“面对现实的退让”,只要我们永葆躬身入局的积极姿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久久为功,我相信,漫漫人生长路必定会有属于你的清风徐来。
  (文章为作者在中国政法大学2024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节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