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地方新闻
13 9/13 8 9 10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办好“小案件”守护“大民生”
· 以司法温情守护万家灯火
· 海东法院筑牢未成年人保护网
· 江苏如东公安“园区10分钟服务圈”近距离服务化工企业
· 海口美兰区检察院多措并举
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 图片新闻
· 福建南安公安全力打造“驻企服务”升级版
· 乐平法院成立企业合规服务中心
· 桦川县司法局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以司法温情守护万家灯火
平阳法院水头法庭深化家事审判改革

( 2024-06-1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地方新闻
  □ 本报记者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章慧
  
  近年来,浙江省平阳县人民法院水头人民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线下场所+线上应用”模式,加大司法服务供给力度,推进家事纠纷诉源治理。2019年以来,水头法庭审结家事案件2308件,调撤率从56.5%提升至80.5%,带动法庭总收案数连续5年下降,降幅达42.8%,相关经验做法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第七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
彰显司法人文关怀
  “这个法庭和我电视上看到的很不一样!”很多当事人走进水头法庭的家事审判庭,第一感觉便是这个法庭有些与众不同。
  圆桌式审判庭、会客式调解室、亲情教育室、心理疏导室、以“孝道、家和、反家暴”等为主题的家风文化通道……审判区域场景设置处处凸显家和文化元素。温馨舒适的家事审判氛围有助于缓和当事双方对立情绪,从人文关怀等方面着手,在法、理、情之间找寻最好的结合点。
  诉前心理测试程序、庭审前的亲情教育和心理疏导、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等独具“水头模式”的审判方式往往让案件效果超出预期。
  除此之外,水头法庭还联合民政部门在婚姻登记处设立“婚姻家庭联合指导站”,提供婚前辅导、离婚疏导、调解指导等司法服务,累计超2000余次,受到群众一致好评。2023年,水头法庭家事纠纷诉前化解率达78.5%。
提升司法保护实效
  近年来,家事案件数量不断增长,类型日益多样,处理难度不断增大。
  林女士和赵某原系情侣,后因双方性格不合,林女士提出分手。此后,赵某频繁跟踪骚扰林女士,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生活。无奈之下,林女士通过“法护家安”集成应用向法院申请制发人身安全保护令。
  法庭在线归集警情数据并调取视频等证据后,在24小时内线上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并同步向妇联、社区、派出所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有效避免当事人遭受侵害。该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批反家庭暴力典型案例。
  水头法庭积极探索多主体参与、多资源利用的家事纠纷多元调解机制,从“交互式”家庭教育指导、“全方位”人身安全保护、“立体化”适老助残扶弱三方面着手,坚持传统服务优化和智能服务便利并行,再造家事解纷流程体系,为当事人提供“零次跑”线上便捷司法服务。
  2023年,水头法庭线上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诉讼能力评估等服务120余次,为妇女、儿童提供反家暴人身保护16件(次),家事案件平均办理天数31.4天,同比缩短36.7%。
促进案结事了人和
  水头法庭以“专业化、多元化、制度化”为引领,不断创新家事审判工作机制,家事审判有了一套特别的“柔情解法”。
  当夫妻感情消磨殆尽,婚姻走入困局,“孩子的抚养权究竟归谁”成了昔日爱侣对簿公堂争议不休的话题。林某与黄某婚后育有一女,女儿患有听力障碍,双方离婚时对女儿的抚养权归属争执不下,遂诉至法院。
  了解案件的特殊性后,法官邀请了妇联和残联的工作人员、婚姻家庭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作为案件特邀观护员,结合他们自身的社会工作经验,帮助法官共同寻找抚养权归属的“最优解”。“我尊重女儿的意愿,同意由她的母亲来抚养。”最终,这场多方参与调解的案件迎来了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
  针对家事案件,水头法庭率先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对矛盾激烈、情绪波动较大的当事人,引入“组建心团、打造心房、筑牢心防、打开心结、传播心声”的“五心”机制,通过规范化使用人才、智能化硬件保障、常态化心理服务、专业化心理疏导、立体化心理宣传,进行立审执全流程心理评估、纠纷疏导。该机制已在98个家事案件中成功适用,综合调撤率达87.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