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政法
9 3/9 2 3 4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新能源汽车技术秘密第一大案终审落槌
· “一带N ”升级激活包头检察人才队伍“新引擎”
· 吉林磐石检察建议为散葬烈士安“家”
· 关注·筑牢反诈防线
· 加强多元解纷协同 推进调解文化认同

加强多元解纷协同 推进调解文化认同
上海虹口法院创新“三大战术”打好诉源治理攻坚战

( 2024-06-1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 《法制与新闻》记者 黄浩栋

  近日,一起物业纠纷在上海市虹口区曲阳路街道社区巡回审判庭公开开庭审理,周边多个社区的物业公司负责人和业主代表参加了旁听。主审法官告诉记者,选择在巡回法庭审理物业纠纷,旨在凸显“办理一案,带动一群,治理一片”的效果。
  虹口区作为上海中心城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利益结构深度调整,矛盾纠纷呈现多样化、复杂化,万人成讼率居高不下。为此,虹口区人民法院积极创新“游击战”“协同战”和“信息战”“三大战术”打好诉源治理攻坚战,灵活应用司法资源,构建前后端协同机制,激活社会治理“末梢神经”。
  “虹口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紧依靠党委领导,激发诉源治理无限活力。”虹口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肖凯说,“创新诉源治理‘三大战术’,一是要找准抓手,用万人成讼率指标推进联动实施效果;二是秉持本职,用前端解纷分流凸显司法便民效能;三是分类指引,用司法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实效。”
集聚优势力量打好“游击战”
  “十几年了,物业费一分未付,大家如果都这样,物业公司还怎么干?”
  “为何不付,你们难道不清楚吗?不给我说法,休想让我付钱。”
  调解室内,业主和物业公司互不相让,现场主持调解的除了人民调解员、社区法律顾问和派出所民警外,还有社区巡回法庭法官。
  据了解,多年来尽管基层调解队伍众多,但专业素养却参差不齐,资源整合不够,调解效能难以有效发挥,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特别针对专业性较强的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普遍较低。如何发挥有限的末端司法力量指导前端提高解纷能力,成为一大难题。
  近年来,虹口区整合派出所、司法所和律所3支力量,创新“三所联动”基层治理新模式,并成功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在此基础上,虹口法院积极打造“三所一庭”诉源治理升级版,明确对于适合诉前调解且有类案指引作用的案件,指派法官参与“三所联动”并开展司法指导和以案释法,对于达成调解协议的案件,法院及时出具司法确认书,确保案件在法治轨道内妥善解决并赋予强制执行力。
  虹口法院为此在辖区街道设立社区巡回审判庭,进一步加强基层解纷指导,并针对基层治理中量大面广的同类型纠纷,推进庭审进社区,提升以案释法工作效能。目前虹口法院已在4个街道设立社区巡回法庭,下一步将实现全区8个街道全覆盖。
  “场所相对固定、人员灵活机动是‘三所一庭’的工作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可实现矛盾集中凸显在哪里法官就能直达到哪里。”虹口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赵雁说,“用好‘游击战术’,让有限的司法力量从后端走向前端,激发调解队伍主观能动性,并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确立以司法确认为中心的调解理念,把诉讼风险意识传递给老百姓。”
统筹多元主体打好“协同战”
  今年年初,虹口北外滩多元商事调解中心揭牌,随后虹口北外滩多元商事调解中心虹口法院工作站和上海银行业保险业纠纷调解中心虹口法院工作站相继成立。这些工作站的创设正是虹口法院近年来推动依法能动履职,深化诉源治理创新的一大缩影。
  据悉,多年来尽管基层调解组织健全,但多元解纷力量之间的协同性不够,程序空转现象较为普遍,人民群众对调解的体验感不佳,调解优先的文化认同难以达成;同样由于缺乏协同性,社区、街道、区三级解纷网难以织密,很多矛盾纠纷无法消弭在萌芽状态,最终进入司法诉讼渠道;此外司法端和调解端也缺乏联动,难以形成以司法确认为中心的诉源治理大格局。
  为此,虹口法院坚持为多元解纷力量提供协同保障和专业指导,组织打好“协同战”。去年6月,虹口法院成立上海首个诉源治理中心,由立案庭法官、法官助理和辅助人员组成专门服务团队,组织民事、商事、金融等审判庭法官成立专业指导队伍,还筛选出20余名法官成立诉源治理指导法官专家库,全面协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和专业调解在诉源治理中相向而行,凸显综合治理效能。
  虹口法院还创新“诉源治理中心+”协同机制,创设法治志愿者基地,与区司法局联合招募近200名律师志愿者,发挥志愿服务在诉源治理领域的协同作用。据统计,2023年9月至今,律师志愿者队伍共参与诉调案件矛盾化解1800余件,调解成功的案件占比近15%。今年5月,虹口法院又揭牌成立“广吉里”诉源治理法治服务基地,进一步推动“诉源治理中心+”协同机制向基层一线延伸。
  虹口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徐阳说:“用好‘协同战术’,可以真正实现‘一口受理、一站解决’的解纷愿景,拒绝程序空转,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和体验感,从而实现‘调解优选’的解纷理念和文化认同,推动纠纷主体由‘要我调解’转向‘我要调解’。”
畅通数据壁垒打好“信息战”
  点点手机,就能找到你想要的法律法规;输入纠纷情况就能预估诉讼风险,同时还可以获得类案调解指导……虹口法院自主研发的诉源治理App目前已在“随申办”虹口旗舰店正式上线。
  记者登录体验后发现,其中“智能式评估”可以帮助当事人全面了解诉讼风险,引导其选择非诉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案例查询”借助大数据平台,提供类案典型参考,帮助调解员获取司法辅助,提高调解成功率;“问卷式评估”则为当事人提供15类常见纠纷的格式化要素式解纷指引。
  据悉,创新“科技战术”,重在建立从端到端的诉源治理信息平台。一是通过植入证据标准、规则指引和风险评估等功能,为前端调解队伍量身定制各类矛盾纠纷的解决方案;二是通过海量解纷资源指引,为非诉分流做好保障,形成过滤式、层进式的解纷体系;三是进一步利用科技赋能,广泛应用音字转换、电子签章、电子案卷和虚拟调解员等技术打造“数字调解室”,真正实现诉源治理现代化。
  目前,虹口法院与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和其他第三方单位开展合作,把诉源治理现代化的视野从虹口扩展到全国,并为下一步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奠定了基础。此外,虹口法院还将利用上海“数字法院”建设的工作契机,启动制定诉源治理的证据标准和规则指引,推动诉源治理现代化走深走实。
  “用好用活诉源治理‘三大战术’,可以实质性推动矛盾纠纷的预防和解决,引领并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为以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为核心的诉源治理新实践提供‘虹口样本’。”肖凯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