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综合
13 8/13 7 8 9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管理办法》7月1日起施行
· 我国已建成200项国家计量基准
· 大庆市委政法委开展纪律作风督查巡查
· “信用+”为呼和浩特发展注入新动能
· 跨区联动拉紧“风险地带安全链”
· 图片新闻
· 石河子市探索化解劳动纠纷新路径
· 推动成果跨越“死亡谷”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 广告

佛山破局科研成果“转化难”
推动成果跨越“死亡谷”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 2024-05-2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本报记者 邓君 朱雨晨

  打开油料光谱仪,一滴油一分钟,完成机器基因检测,机器轴承、齿轮等关键部位磨损程度马上掌握,实现故障预警。这是《法治日报》记者在广东中科谛听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看到的情景。据悉,从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到成为该公司的商品远销南亚、中东国家,广泛应用在航空、核电、石化等领域,不过几年时间。
  而促成快速转化的,正是“科技红娘”——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佛山产研院)。5月17日,记者跟随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佛山产研院,探访科研成果跨过“落地难、转化率低”的“死亡谷”实现产品化、商业化的佛山路径。
  “油料光谱仪相当于给机器出具‘验血体检报告’,用来做大型装备故障预警与诊断,此前依赖进口。而现在,我们已实现国产替代,检测时间从半天缩短为1分钟,价格也只有国外仪器的一半。”广东中科谛听公司总经理张冠文介绍说,这一油料光谱仪的出现,结束了我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油料光谱仪的历史。
  “以前,我们的科研成果只能‘躺在’实验室里,发挥不了实际作用。”张冠文进一步介绍说,把先进的科研成果能量激发出来,帮助其实现科技成果产品化、商业化的佛山产研院,是广东省科学院与佛山市政府共同设立的高新技术创新孵化产业基地,聚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健康四大产业,推动科技成果落地佛山转移转化,支撑佛山市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记者了解到,科学家专注于自己的技术领域,对市场需求掌握不多。而市场要考虑的是产品性能、价格、性价比、环境适应性等。“两者不能很好地衔接就会进入‘死亡之谷’,成果得不到转化。”张冠文说。
  科研成果落地难、转化率低是具有普遍性的世界性难题。从实验室走向应用,一直存在巨大的鸿沟,业界无奈地称其为“死亡谷”。
  据佛山产研院董事长肖仁俊介绍,佛山产研院作为“科技红娘”,把地方的需求反馈给科研人员,同时把科研团队与产业结合的科研人员引导到产业第一线,帮科创企业判断现在应该做什么产品,先将创新团队养活,才能走得更远,“除了将科创团队‘扶上马’,我们还要陪着他们‘走一程’”。
  佛山产研院的“精密仪器先进制造技术公共中试试验平台”(以下简称中试平台),就发挥了“扶上马”的作用,让从技术到产品的过程走得更加顺畅。中试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也是跨越“死亡谷”的关键。数据显示,科技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只有30%。
  在佛山产研院中试平台,研究室内的精密仪器正在紧张工作中。据介绍,只要输入设计图纸,就能对多种不同产品进行高精度的“柔性制造”,能对目标产品进行逆向分析,以制作出功能相近又有所差异的产品。
  “这是科研成果迈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但是很多科创团队却没有能力获取这些中试资源。”肖仁俊介绍建立中试平台的初衷时表示,该平台除了能够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快速实现批量生产外,还能让创新资源在平台上集聚。
  他打比方说,科创团队或中小企业在做中试实验时,发现好几个同时在进行中试的企业都是潜在的合作对象,能帮助他们形成更好的市场竞争力。
  “我们建立了股权合作机制,通过股权关系让这些人和技术经纪人都来为科学家服务,实现利益捆绑和共享,提高创新的成功率。”肖仁俊说。
  据了解,佛山产研院先后布局了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质生产力企业。目前,已孵化培育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如中科云图、中科谛听、中科优极、佳沃德科技、暨纳新材等,其中很多科技企业,已成为佛山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的标杆企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