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视窗
|
|
□ 本报记者 范天娇
前不久,安徽省旌德县柳溪村正值“采茶忙”时节,数十名茶农背着竹篓子,穿梭在翠色盈盈的茶垄之间,熟练地捻下一片片新发的嫩芽。 “家里20多亩地撂荒多年,现在‘存’入‘两山银行’不仅可以进行规模化经营,自己还可以领取分红收益。”贺家村民组杨雪松看着不远处生机盎然的白茶基地,眼里满是欣喜。 存闲田,能“生”钱,“两山银行”成为受到村民欢迎的“理财”方式。近日,安徽省人大常委会牵头组织了“江淮环保世纪行”活动,《法治日报》记者随行深入旌德县,实地走访了解该县在持续践行“两山”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绿色发展高地的经验和成效。 “五绿”并进端稳生态“金饭碗” 在蔡家桥镇华川村村口,耸立着几棵古树,每棵树上都贴了一张红纸。 “这是过年的时候村民贴的,图的是个喜气,希望一年里大树都健健康康的。”旌德县人大代表、华川村党支部书记王宏明说。 保护山林,对华川村村民来说已经是一种生活日常。早在20世纪50年代,该村就先行一步探索林业改革。从发行林权股票,制定林业生产与管护制度,再到实行村“两委”干部分片包山,持续做好护林、防火、造林、管理等工作。2017年,安徽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改革,华川村的片长也升级成了林长。 根据全县统一部署,华川村实施增绿、管绿、护绿、用绿、活绿并进,组织全县各级林长全年开展巡查、生态护林员常态化巡查,积极扩展绿化空间,组织调动村民参与其中,着力打造良好生态环境,同时,推进森林旅游,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成功招引农业公司、生态观光园、灵芝基地等多家农林企业进驻,全村现有林业专业合作社一家,家庭农场和家庭林场14家,林业经营大户10户,集体经济收入近百万。 “我们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决杜绝掠夺性、破坏性开发,还通过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呼吁齐抓共管、守护绿色。”王宏明说。 75岁的村民江春梅看到记者一行,主动唠起了生活的新变化。“村里环境越来越好,发展了油茶、白茶等产业,家家户户都有事干了。”住在村里一辈子的老人真切感受到美了生态,富了村民。 “两山银行”让闲田荒山产“红利” 8年前,旌阳镇柳溪村集体收入不到3万元,处处是撂荒的山场,村子穷,村民也穷。但短短几年里,柳溪村已经杂草变白茶,山间长香榧,大变了模样。 这得益于全省首家“两山银行”带来的效益。旌德县人大代表、柳溪村党总支书记姚洪武告诉记者,“两山银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而是一个交易平台,村民可以“存入”自家闲田和林地,拿到《旌德县生态资源收益权证》作为“存折”。“两山银行”经过专业的金融运作,接洽合适的项目和投资人,以现代农业标准进行规模化经营,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再给予“储户”分红收益,让生态资源变成百姓红利。 村民杨冬明算是村里的“储蓄大户”,在他的大红色“存折”上记录着,他以152亩土地为“本金”,存了10年“定期”,一次性领到了10.6万元的“分红”。 “‘两山银行’是在2021年成立的,刚开始村民都在观望,是16名党员和人大代表带头流转276亩土地,带动村民陆续参与进来。”姚洪武说,自己作为其中一名人大代表,提出了给予林业开发政策支持等建议,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截至去年底,村里已经流转土地6000多亩,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11.7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从弱到强的华丽转身。 保护生态实现以绿为宝点绿成金 山林资源优势,在旌德县处处尽显。 庙首镇里仁村精心谋划特色产业项目,引进优质经营主体发展“林下经济”,分期打造1600多亩灵芝种植基地,初步形成以“旌德天山真香”为区域公共品牌的茶叶产业一村一品,解决村民就业、带动村民增收;兴隆镇三山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春摄云上梯田、夏瞰丰收金稻、秋游牛栏古道、冬赏傲雪寒梅四季景观,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想要加快产业发展,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只有环境好了,产业才能可持续发展。”宣城市人大代表、里仁村党总支书记陶国强说,村里灵芝、白茶种得好、口碑佳就是力证。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第一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旌德县近年来坚持“生态立县”战略,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旌德县人大常委会也多次听取审议县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开展相关执法检查,提出了压实监管责任、注重项目建设、落实联动执法等意见,长抓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稳抓生态修复持续推进。各级人大代表主动履职,就保护野生杜鹃花、污水管网修复、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助力问题解决。 “很多游客来玩,看中的就是空气新鲜、环境优美、食材原生态,这是环境保护带来的效益。”三山村“村田里”民宿负责人徐飞虎说。 林业发展环境得到优化,兴林富民之路也越拓越宽。目前,旌德县拥有各类林业经营主体415家,注册家庭林场110家,共发展灵芝、黄精等林下中药材6.7万亩,香榧、油茶特色产业2.6万亩,林业总产值达34.9亿元,真正实现了“以绿为宝、点绿成金”。
|
|
念好“山”字经 做好“林”文章
|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江淮环保世纪行”走进旌德县
|
|
|
( 2024-05-1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人大视窗 |
|
□ 本报记者 范天娇
前不久,安徽省旌德县柳溪村正值“采茶忙”时节,数十名茶农背着竹篓子,穿梭在翠色盈盈的茶垄之间,熟练地捻下一片片新发的嫩芽。 “家里20多亩地撂荒多年,现在‘存’入‘两山银行’不仅可以进行规模化经营,自己还可以领取分红收益。”贺家村民组杨雪松看着不远处生机盎然的白茶基地,眼里满是欣喜。 存闲田,能“生”钱,“两山银行”成为受到村民欢迎的“理财”方式。近日,安徽省人大常委会牵头组织了“江淮环保世纪行”活动,《法治日报》记者随行深入旌德县,实地走访了解该县在持续践行“两山”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绿色发展高地的经验和成效。 “五绿”并进端稳生态“金饭碗” 在蔡家桥镇华川村村口,耸立着几棵古树,每棵树上都贴了一张红纸。 “这是过年的时候村民贴的,图的是个喜气,希望一年里大树都健健康康的。”旌德县人大代表、华川村党支部书记王宏明说。 保护山林,对华川村村民来说已经是一种生活日常。早在20世纪50年代,该村就先行一步探索林业改革。从发行林权股票,制定林业生产与管护制度,再到实行村“两委”干部分片包山,持续做好护林、防火、造林、管理等工作。2017年,安徽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改革,华川村的片长也升级成了林长。 根据全县统一部署,华川村实施增绿、管绿、护绿、用绿、活绿并进,组织全县各级林长全年开展巡查、生态护林员常态化巡查,积极扩展绿化空间,组织调动村民参与其中,着力打造良好生态环境,同时,推进森林旅游,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成功招引农业公司、生态观光园、灵芝基地等多家农林企业进驻,全村现有林业专业合作社一家,家庭农场和家庭林场14家,林业经营大户10户,集体经济收入近百万。 “我们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决杜绝掠夺性、破坏性开发,还通过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呼吁齐抓共管、守护绿色。”王宏明说。 75岁的村民江春梅看到记者一行,主动唠起了生活的新变化。“村里环境越来越好,发展了油茶、白茶等产业,家家户户都有事干了。”住在村里一辈子的老人真切感受到美了生态,富了村民。 “两山银行”让闲田荒山产“红利” 8年前,旌阳镇柳溪村集体收入不到3万元,处处是撂荒的山场,村子穷,村民也穷。但短短几年里,柳溪村已经杂草变白茶,山间长香榧,大变了模样。 这得益于全省首家“两山银行”带来的效益。旌德县人大代表、柳溪村党总支书记姚洪武告诉记者,“两山银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而是一个交易平台,村民可以“存入”自家闲田和林地,拿到《旌德县生态资源收益权证》作为“存折”。“两山银行”经过专业的金融运作,接洽合适的项目和投资人,以现代农业标准进行规模化经营,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再给予“储户”分红收益,让生态资源变成百姓红利。 村民杨冬明算是村里的“储蓄大户”,在他的大红色“存折”上记录着,他以152亩土地为“本金”,存了10年“定期”,一次性领到了10.6万元的“分红”。 “‘两山银行’是在2021年成立的,刚开始村民都在观望,是16名党员和人大代表带头流转276亩土地,带动村民陆续参与进来。”姚洪武说,自己作为其中一名人大代表,提出了给予林业开发政策支持等建议,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截至去年底,村里已经流转土地6000多亩,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11.7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从弱到强的华丽转身。 保护生态实现以绿为宝点绿成金 山林资源优势,在旌德县处处尽显。 庙首镇里仁村精心谋划特色产业项目,引进优质经营主体发展“林下经济”,分期打造1600多亩灵芝种植基地,初步形成以“旌德天山真香”为区域公共品牌的茶叶产业一村一品,解决村民就业、带动村民增收;兴隆镇三山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春摄云上梯田、夏瞰丰收金稻、秋游牛栏古道、冬赏傲雪寒梅四季景观,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想要加快产业发展,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只有环境好了,产业才能可持续发展。”宣城市人大代表、里仁村党总支书记陶国强说,村里灵芝、白茶种得好、口碑佳就是力证。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第一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旌德县近年来坚持“生态立县”战略,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旌德县人大常委会也多次听取审议县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开展相关执法检查,提出了压实监管责任、注重项目建设、落实联动执法等意见,长抓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稳抓生态修复持续推进。各级人大代表主动履职,就保护野生杜鹃花、污水管网修复、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助力问题解决。 “很多游客来玩,看中的就是空气新鲜、环境优美、食材原生态,这是环境保护带来的效益。”三山村“村田里”民宿负责人徐飞虎说。 林业发展环境得到优化,兴林富民之路也越拓越宽。目前,旌德县拥有各类林业经营主体415家,注册家庭林场110家,共发展灵芝、黄精等林下中药材6.7万亩,香榧、油茶特色产业2.6万亩,林业总产值达34.9亿元,真正实现了“以绿为宝、点绿成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