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音
|
|
□ 姬守中
郑州有一条自西向东穿越而过、静静流淌了几千年的河。相传公元前522年,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卿子产去世后,由于他一生廉洁,家中没有钱财为他办丧,家人只好用筐背土在山上埋葬他。郑国人知道后,纷纷捐献珠宝。但子产的儿子拒不接受,大家就把珠宝抛向子产封邑的这条河中,荡漾的碧波在太阳的照耀下发出闪闪的金光,人们就把这条河叫做金水河。这虽然是一个传说,却反映了人们对子产的深切怀念,也象征着子产的恩德像河水一样日夜流淌,世世代代滋润河水两岸的人。清代诗人司星聚描述了金水河渔歌唱晚、岸柳含烟的如画景象,称之为“金水晴波”。 据史料记载,子产去世后,青壮年放声大哭,老人像孩童那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了,我们将来依靠谁?”男女都取下身上的配饰,各种娱乐活动都停了下来,街巷里哭声三个月不绝。孔子也潸然泪下,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足以为国基”“惠人”,并说子产有君子四德:“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司马迁评价子产“为人仁爱人,事君忠厚。”清代的王源说:“子产当国,内则制服强宗,外则接应大国,二者乃其治国大端。”称子产为“春秋第一人”。子产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深切怀念和高度称赞? 首先,子产改革不仅使国家变得强大,而且使民众得到实惠。改革开始时并不顺利,“作封洫”改革后的第一年,人们唱起这样一支歌谣:“清点我的衣冠收财产税,丈量我的田地收田赋税,谁想杀子产,就带上我一起去!”而改革第三年,人们又唱起一首歌谣:“我有子弟,子产教他学文化。我有田地,子产让它长庄稼。子产要是死了,谁能接替他?”据《史记》记载,子产执政第一年,青壮年不再游手好闲,老幼不再辛苦劳作;第二年,市场临时议价,自由交易;第三年,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第四年,农民收工后农具不拿回家也无人偷窃;第五年,男子无须当兵打仗,不颁布法令人们遇有丧事也自觉敬执丧葬之礼。 其次,子产被儒法两家尊奉为先驱,在中华法制文明进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历史上,子产“铸刑鼎”是第一次公布成文法,他的临终遗言是第一次提出“宽”和“猛”两种不同施政方针,折衷礼法成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源头,“不毁乡校”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民主思想和公共关系管理艺术。他近似完美地平衡了礼与法、宽与猛、广开言路与力排众议、节制贵族与仁爱民众的关系,堪称“极高明而道中庸”。 第三,子产为处在晋楚两强夹缝中生存的弱小郑国赢得了尊严。子产不仅以礼法推进国内改革,而且善于运用礼法对外开展“维权”斗争,构建信实、公平、可持续的新型外交关系,为长期深陷地缘政治困局的郑国赢得了二十多年难得的和平发展环境。晋国执政韩宣子有一套玉环,但缺了一件,而这一件在郑国商人手中。公元前526年,韩宣子在访问郑国时,请求郑国帮助弄到这个玉环,但遭到子产的拒绝。子产向子太叔等人解释说:“忠和信是国家间关系良性发展的基础。”“大国的人对小国发号施令,如果要什么就得到什么,小国怎么能供给得上?大国的过分要求如果不依礼驳斥,大国的人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韩宣子最后还倒送礼物给子产,感谢子产教诲。这与子产执政前相比,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提高了不知多少倍。 子产之德行、之功业“美不胜述”。今天,我们漫步在金水河边,仿佛子产并未走远。
|
|
金水晴波
|
|
|
|
( 2024-03-2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声音 |
|
□ 姬守中
郑州有一条自西向东穿越而过、静静流淌了几千年的河。相传公元前522年,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卿子产去世后,由于他一生廉洁,家中没有钱财为他办丧,家人只好用筐背土在山上埋葬他。郑国人知道后,纷纷捐献珠宝。但子产的儿子拒不接受,大家就把珠宝抛向子产封邑的这条河中,荡漾的碧波在太阳的照耀下发出闪闪的金光,人们就把这条河叫做金水河。这虽然是一个传说,却反映了人们对子产的深切怀念,也象征着子产的恩德像河水一样日夜流淌,世世代代滋润河水两岸的人。清代诗人司星聚描述了金水河渔歌唱晚、岸柳含烟的如画景象,称之为“金水晴波”。 据史料记载,子产去世后,青壮年放声大哭,老人像孩童那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了,我们将来依靠谁?”男女都取下身上的配饰,各种娱乐活动都停了下来,街巷里哭声三个月不绝。孔子也潸然泪下,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足以为国基”“惠人”,并说子产有君子四德:“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司马迁评价子产“为人仁爱人,事君忠厚。”清代的王源说:“子产当国,内则制服强宗,外则接应大国,二者乃其治国大端。”称子产为“春秋第一人”。子产为什么能够得到如此深切怀念和高度称赞? 首先,子产改革不仅使国家变得强大,而且使民众得到实惠。改革开始时并不顺利,“作封洫”改革后的第一年,人们唱起这样一支歌谣:“清点我的衣冠收财产税,丈量我的田地收田赋税,谁想杀子产,就带上我一起去!”而改革第三年,人们又唱起一首歌谣:“我有子弟,子产教他学文化。我有田地,子产让它长庄稼。子产要是死了,谁能接替他?”据《史记》记载,子产执政第一年,青壮年不再游手好闲,老幼不再辛苦劳作;第二年,市场临时议价,自由交易;第三年,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第四年,农民收工后农具不拿回家也无人偷窃;第五年,男子无须当兵打仗,不颁布法令人们遇有丧事也自觉敬执丧葬之礼。 其次,子产被儒法两家尊奉为先驱,在中华法制文明进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历史上,子产“铸刑鼎”是第一次公布成文法,他的临终遗言是第一次提出“宽”和“猛”两种不同施政方针,折衷礼法成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源头,“不毁乡校”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民主思想和公共关系管理艺术。他近似完美地平衡了礼与法、宽与猛、广开言路与力排众议、节制贵族与仁爱民众的关系,堪称“极高明而道中庸”。 第三,子产为处在晋楚两强夹缝中生存的弱小郑国赢得了尊严。子产不仅以礼法推进国内改革,而且善于运用礼法对外开展“维权”斗争,构建信实、公平、可持续的新型外交关系,为长期深陷地缘政治困局的郑国赢得了二十多年难得的和平发展环境。晋国执政韩宣子有一套玉环,但缺了一件,而这一件在郑国商人手中。公元前526年,韩宣子在访问郑国时,请求郑国帮助弄到这个玉环,但遭到子产的拒绝。子产向子太叔等人解释说:“忠和信是国家间关系良性发展的基础。”“大国的人对小国发号施令,如果要什么就得到什么,小国怎么能供给得上?大国的过分要求如果不依礼驳斥,大国的人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韩宣子最后还倒送礼物给子产,感谢子产教诲。这与子产执政前相比,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提高了不知多少倍。 子产之德行、之功业“美不胜述”。今天,我们漫步在金水河边,仿佛子产并未走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