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学院
13 10/13 9 10 11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积淀丰厚底蕴 筑就精彩人生
· 思无涯而行有度
· 殊未合法
· 应坚持人类司法者的决策与主体责任制
· 是对人工智能开发和使用风险的规制

积淀丰厚底蕴 筑就精彩人生

( 2023-10-2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 杨灿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

  对国家而言,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建设现代化强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高校而言,立德树人是立身之本,是一流大学的使命担当。对个人而言,教育不仅在于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人格的养成。坚持建设融通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和打造富于创新的卓越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也是我们这所大学始终夯实的高质量发展基石。作为新时代青年,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是你们的目标,为国求知、为己之学,是你们的责任。对此,我向你们提三点建议。
  第一,首要在于“博学”,希望你们以广博学识打牢功底、奠定基础。孔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是指一个人博学众采,且受礼节约束,就不会养成差的人格。博学多识、博闻强识不仅有助于增智开慧,还有助于通晓万千事理、涵养文化底蕴、砥砺人生修为。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在学好本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广泛求学能够帮助你们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明晰自己的奋斗方向,为人生的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今年是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二任校长潘梓年先生130周年诞辰。潘校长曾经遭受反动派酷刑并被判处无期徒刑,但他仍在狱中潜心研究著译达百万字,完成了学术著作《逻辑和逻辑学》初稿。后来他被任命为《新华日报》首任社长,以笔为刀、为党立言,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宣传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而这些卓越功勋的取得,源于他在求学期间积累的深厚的哲学、逻辑学功底。
  “博文明理 厚德济世”的校训精神,告诉我们首先要做到“博文”,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你们要向潘梓年老校长学习,学习他好学不倦、坚持钻研的求知精神,不断拓展自身知识的厚度和深度,构建更加完备的专业知识体系。同时,还要主动适应知识大融通的趋势,在学校财经政法深度融通办学特色和“融通性、创新型和开放式”人才培养的熏陶中,增强跨学科思维和跨领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造受用一生的真本领。
  第二,关键在于“慎思”,希望你们以创新思维练就本领、实现价值。科学不是少数人服从多数人,而是少数有独立思考的人引领多数人。现在这个时代,最不缺追随者、盲从者,拥有自主思考的能力更加显得珍贵。突破惯性思维,激发创新灵感,往往是形成独创性见解、取得开创性成果的第一步,也是开辟知识荒原的必经之路。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大家要秉承高度的自律精神和严谨的治学学风,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自然科学创新解决的是“卡脖子”问题,人文社会科学创新解决的是“卡脑袋”问题。很多“卡脖子”问题,本质上还是“卡脑袋”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靠什么,还是要靠人才,靠充满创新创造活力的你们。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无论为学为人,你们都要敢于质疑批判,常想为什么、常思如何做,培养细致入微的洞见力、见微知著的判断力和慎思明辨的批判力。你们要勇于脑洞大开、天马行空,勇敢遨游浩瀚学海、探索星辰大海,用你们的所学所研去报效国家,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
  第三,根本在于“笃行”,希望你们以脚踏实地知行合一、升华境界。实践是理论之源,是理论的终极目标,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都向我们表明,学问是拿来用的。“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再精深的学问终究要回归实践、解决现实问题。我们常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就是要将学术研究付诸于行,科研创新扎根“泥土”。期望大家心系“国之大者”、矢志咨政启民,将心中的理想化作脚下的力量,在实践中求真知、长真才、立真功。
  大家要将个人的奋斗融入时代的大背景、大坐标中,担当奉献、笃行致远,“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让青春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中南大是求知学理、涵养品格的沃土,更是你们沉淀自我、放飞梦想的肩膀。站在新的起点上,你们要积淀丰厚学识,引领创新创造,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定力、“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拼劲、“于无声处勤磨练”的意志,努力实现属于你们的人生梦想,谱写属于你们的青春华章!
  (文章为作者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3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节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