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法治
|
|
□ 本报记者 王宇 文/图
路虽远,行则至;事虽难,做必成。9月中旬,《法治日报》记者跟随中宣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来到新疆南麓,目睹了当地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团结一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 喀什古城:从“危城”到“名城”焕然一新 “欢迎你,远方的朋友!请你品尝我们的美食。”9月15日16时许,作为千年古城新疆喀什的阿热亚路上最受欢迎的民宿之一——“古丽的家”,迎来了一批游客团队。 “古丽的家”院子里,60年树龄的无花果树旁围坐着十几名游客,正喝香茶、品干果、赏歌舞。音乐响起,“古丽的家”主人沙拉麦提古丽和她的姐妹们翩翩起舞,游客晓童和伙伴们情不自禁地跟着跳起了新疆舞,大家迅速被带入欢乐的氛围中。 古丽告诉记者,“古尔邦节假期,我家歌舞表演一天就接待了400多名游客,营业收入达到12000元,带动了20多人就业”。 “我能创业成功,是因为赶上了好机遇。”在古丽的记忆中,十多年前,阿热亚路还是喀什市最大的棚户区,四处是年久失修、乱搭乱建的土木危房,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改变始于2010年。这一年,在自治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喀什古城区全面开启老城区危旧房改造综合治理工程。截至2020年底,喀什古城区改造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超过70亿元,完成老城区28个片区4.9万余户、507万平方米危旧房改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考察后认为,喀什古城区改造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特征和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有很多经验值得推广。 同时,改造治理以“创建一个景区、美丽一座城市、文明一片热土、富裕一方百姓”为总体思路,既要帮助古城居民解决安居问题,也要让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据喀什古城管委会宣传科顾晶晶介绍,仅今年8月,喀什古城景区接待游客123万人次,首次单月超过百万人次。一个曾经古老破败的危城,成了声名远扬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为提振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超级棉田:两名90后轻松“玩转”3000亩地 新疆尉犁县是南疆地区的产棉大县,全县127万亩农作物种植地里,90%左右的土地都是种植棉花。在尉犁县“超级棉田”的地头,土生土长的90后“疆二代”艾海鹏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从2021年起,他和同事凌磊连续三年实现了“两个人种收3000亩棉田”这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两个人完成3000亩棉田从种到收全过程——播种、浇灌、监测、施肥、采摘,当收获的季节到来时,这块3000亩的棉田共收获棉花700余吨。艾海鹏和凌磊不仅高标准完成了目标,还计划将他们的模式向全县域推广下去,而他们背后成功的秘诀便是——智慧农业。 4架无人机、300多套智能设备,在智慧农业技术的助力下,2022年“超级棉田”亩产棉花比周边农户的产量高了50公斤,同时,“超级棉田”相较于周边传统农户减少了47.3%灌溉用水、18.2%的肥料和33.2%的农药,每亩人力费用节省了175.3元,种、水、药、肥及其他生产资料每亩节省了411.2元。而实现这一切,仅需每亩地多投入166.9元的智能设备改造、维护费用,真真切切做到了降本增效、稳产增收。 据尉犁农业农村局局长亚森·克衣木介绍,尉犁县计划联合极飞科技与县棉花种植大户合作,将“超级棉田”无人化种植方案引进周边农场,在全县范围内100万亩地里逐步推广。 阿克苏地区:一代接一代把绿洲垦出来 野鸭在水中嬉戏,鹭鸟在浅滩觅食……走进新疆阿克苏多浪河国家湿地公园,犹如来到了江南水乡。这个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的湿地公园,每年入秋后都会吸引成群结队的候鸟来到此处落脚,品种多达40余种。 很难相信,就在七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遍布垃圾与砂石的污水滩。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当地分别于2016年和2019年开启1期、2期建设改造工程,通过开展水网连通、水系清淤、管网截污、水生态修复等综合性修复工程,持续为湿地公园“增绿”“扩容”。 湿地公园建成以来,发挥着防洪排涝、蓄水沉沙、保育水源、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维持生态平衡的“城市绿肾”作用。原先的黄泥水经过层层过滤降解终变成清澈的Ⅲ类水,潺潺流水穿城而过,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生存、栖息和繁衍的环境,同时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 自阿克苏多浪河国家湿地公园开建之后,阿克苏市已经陆续建成了13个类似的公园。 阿克苏市公园服务中心主任李云彬说,在过去,阿克苏市沙尘暴非常严重,但随着当地这些年坚持植树造林和不断完善生态绿化,阿克苏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经达到22.79平方米。 据介绍,经过30余年不懈奋斗,“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一座逾百万亩的“绿色长城”牢牢固定住沙漠侵袭的脚步。 柯柯牙纪念馆是新疆首家生态文明建设纪念馆。记者在此见到了依马木·买买提。老人虽已两鬓斑白,但仍精神矍铄,谈吐间依稀可见当年的拼搏风采。“37年前,我刚去搞造林的时候,别人都告诉我,你去的地方是戈壁滩,以前几千几百年都没有水。你去了也搞不成!”依马木·买买提说,“但我却一丁点都不害怕。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什么都不怕,何况是这戈壁滩!任务重,困难大,任务光荣,也没啥可怕。” 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一代代护林人接续奋斗,将阿克苏这片戈壁滩转变为了塞外绿洲!
|
|
南疆见闻:奋斗创造奇迹
|
|
|
|
( 2023-09-2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经济法治 |
|
|
图为阿克苏地区的护林员在沙漠检查滴灌线路。 |
|
□ 本报记者 王宇 文/图
路虽远,行则至;事虽难,做必成。9月中旬,《法治日报》记者跟随中宣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来到新疆南麓,目睹了当地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团结一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 喀什古城:从“危城”到“名城”焕然一新 “欢迎你,远方的朋友!请你品尝我们的美食。”9月15日16时许,作为千年古城新疆喀什的阿热亚路上最受欢迎的民宿之一——“古丽的家”,迎来了一批游客团队。 “古丽的家”院子里,60年树龄的无花果树旁围坐着十几名游客,正喝香茶、品干果、赏歌舞。音乐响起,“古丽的家”主人沙拉麦提古丽和她的姐妹们翩翩起舞,游客晓童和伙伴们情不自禁地跟着跳起了新疆舞,大家迅速被带入欢乐的氛围中。 古丽告诉记者,“古尔邦节假期,我家歌舞表演一天就接待了400多名游客,营业收入达到12000元,带动了20多人就业”。 “我能创业成功,是因为赶上了好机遇。”在古丽的记忆中,十多年前,阿热亚路还是喀什市最大的棚户区,四处是年久失修、乱搭乱建的土木危房,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改变始于2010年。这一年,在自治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喀什古城区全面开启老城区危旧房改造综合治理工程。截至2020年底,喀什古城区改造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超过70亿元,完成老城区28个片区4.9万余户、507万平方米危旧房改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考察后认为,喀什古城区改造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特征和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有很多经验值得推广。 同时,改造治理以“创建一个景区、美丽一座城市、文明一片热土、富裕一方百姓”为总体思路,既要帮助古城居民解决安居问题,也要让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据喀什古城管委会宣传科顾晶晶介绍,仅今年8月,喀什古城景区接待游客123万人次,首次单月超过百万人次。一个曾经古老破败的危城,成了声名远扬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为提振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超级棉田:两名90后轻松“玩转”3000亩地 新疆尉犁县是南疆地区的产棉大县,全县127万亩农作物种植地里,90%左右的土地都是种植棉花。在尉犁县“超级棉田”的地头,土生土长的90后“疆二代”艾海鹏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从2021年起,他和同事凌磊连续三年实现了“两个人种收3000亩棉田”这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两个人完成3000亩棉田从种到收全过程——播种、浇灌、监测、施肥、采摘,当收获的季节到来时,这块3000亩的棉田共收获棉花700余吨。艾海鹏和凌磊不仅高标准完成了目标,还计划将他们的模式向全县域推广下去,而他们背后成功的秘诀便是——智慧农业。 4架无人机、300多套智能设备,在智慧农业技术的助力下,2022年“超级棉田”亩产棉花比周边农户的产量高了50公斤,同时,“超级棉田”相较于周边传统农户减少了47.3%灌溉用水、18.2%的肥料和33.2%的农药,每亩人力费用节省了175.3元,种、水、药、肥及其他生产资料每亩节省了411.2元。而实现这一切,仅需每亩地多投入166.9元的智能设备改造、维护费用,真真切切做到了降本增效、稳产增收。 据尉犁农业农村局局长亚森·克衣木介绍,尉犁县计划联合极飞科技与县棉花种植大户合作,将“超级棉田”无人化种植方案引进周边农场,在全县范围内100万亩地里逐步推广。 阿克苏地区:一代接一代把绿洲垦出来 野鸭在水中嬉戏,鹭鸟在浅滩觅食……走进新疆阿克苏多浪河国家湿地公园,犹如来到了江南水乡。这个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的湿地公园,每年入秋后都会吸引成群结队的候鸟来到此处落脚,品种多达40余种。 很难相信,就在七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遍布垃圾与砂石的污水滩。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当地分别于2016年和2019年开启1期、2期建设改造工程,通过开展水网连通、水系清淤、管网截污、水生态修复等综合性修复工程,持续为湿地公园“增绿”“扩容”。 湿地公园建成以来,发挥着防洪排涝、蓄水沉沙、保育水源、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维持生态平衡的“城市绿肾”作用。原先的黄泥水经过层层过滤降解终变成清澈的Ⅲ类水,潺潺流水穿城而过,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生存、栖息和繁衍的环境,同时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 自阿克苏多浪河国家湿地公园开建之后,阿克苏市已经陆续建成了13个类似的公园。 阿克苏市公园服务中心主任李云彬说,在过去,阿克苏市沙尘暴非常严重,但随着当地这些年坚持植树造林和不断完善生态绿化,阿克苏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经达到22.79平方米。 据介绍,经过30余年不懈奋斗,“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一座逾百万亩的“绿色长城”牢牢固定住沙漠侵袭的脚步。 柯柯牙纪念馆是新疆首家生态文明建设纪念馆。记者在此见到了依马木·买买提。老人虽已两鬓斑白,但仍精神矍铄,谈吐间依稀可见当年的拼搏风采。“37年前,我刚去搞造林的时候,别人都告诉我,你去的地方是戈壁滩,以前几千几百年都没有水。你去了也搞不成!”依马木·买买提说,“但我却一丁点都不害怕。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什么都不怕,何况是这戈壁滩!任务重,困难大,任务光荣,也没啥可怕。” 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一代代护林人接续奋斗,将阿克苏这片戈壁滩转变为了塞外绿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