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视窗
|
|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正值暑期,期盼已久的旅游市场强劲复苏。各地博物馆“一票难求”、酒店价格一路飙升、热门旅游地的机票火车票十分抢手……旅游市场的火爆折射出我国文旅产业复苏趋势,文旅产业恢复发展步伐明显提速,显示出十足张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随着文化产业持续转型升级,产业向个性化、多样化、重体验等方向发展,多层次市场需求催生出更多新业态,不断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2023年是切实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将有关“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助力扩内需稳增长”的代表建议确定为今年的重点督办建议。围绕文旅产业发展,多位全国人大代表从不同角度建言献策。 产业复苏需更多扶持政策 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爽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大文旅产业扶持力度助推文旅产业复苏及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她的这件建议正是今年的重点督办建议之一。 谈及为何会提出这样一件建议,王爽告诉记者,疫情三年,对文旅行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疫情过后,景区、酒店、旅行社等产业的复苏步伐呈现参差不齐的态势。 为此,王爽专门进行了调研。她发现,对于大多数中小文旅企业来说,复苏道路上离不开更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王爽尤其注意到目前国内消费出现的降级问题。在查看今年“五一”假期和端午假期的数据后,她发现,虽然出游人次有增长,但人均消费却出现降低。以今年“五一”假期为例,人均旅游消费仅为510元,相较于2019年的603元下降了15%;端午假期,出行旅游的人群人均支出为352元,比2019年同期的409.8元降低14%。目前很多景区中,“只参观,不消费”的游客越来越多,这也让很多企业依然处于困境之中。与此同时,行业的有效供给也在大幅减少。与旅游行业息息相关的酒店、旅行社等延伸产业的情况依然不乐观。有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酒店数量33.8万家,2020年暴跌至27.6万家,2022年恢复到31.3万家,酒店行业规模大幅减少,供给量严重不足。 意识到文旅行业的复苏将呈现长期性与持续性特征,王爽在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文旅产业复苏提出了多件建议,包括获得税务减负支持,降低企业负担。同时,建议支持中大型文旅企业上市融资,适当调整业绩审核标准。此外,希望在金融政策上也能予以支持,引导各类产业基金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文旅企业探索新融资模式。 王爽的这件建议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确定为今年的重点督办建议之一。7月18日,负责督办该建议的文化和旅游部相关工作人员连同财政部、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其他协办单位的工作人员,专程来到开封市,与王爽面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向她回复建议办理的进展情况,同时也表示将对建议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积极推动建议相关问题的落实和解决。 赋能乡村振兴须因地制宜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假期游走于青山绿水间,赏花踏青、采摘观光、感受乡愁。乡村旅游日渐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好方式。 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近年来,文旅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乡村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多种业态相结合,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径。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随着文旅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人们美好生活愿景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化业态丰富发展,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围绕文旅产业如何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今年,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副市长杨伟坤提出《关于打造红色旅游产业生态圈 推动乡村振兴纵深发展的建议》。该建议也被列为重点督办建议。 在杨伟坤看来,旅游产业生态圈在盘活资源存量、整合多产业要素、调整产业结构、放大产业功能、提升产业价值等方面可发挥较大作用。建设红色旅游产业生态圈,突破红色旅游发展桎梏,是红色旅游发展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解决方案。 杨伟坤同时强调,推动乡村振兴纵深发展,需要结合当地资源特征,顺应当地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因地制宜,找寻适合当地的乡村振兴纵深发展之路。 高质量发展还需多方努力 近年来,随着文化供给能力的迅速跃升和文化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标的稳步迈进,我国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涌现出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民营骨干文化企业。 目前,全国文化产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文化新业态行业发展韧性持续增强。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1805亿元,比上年增长0.9%。 在有关“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助力扩内需稳增长”的重点督办建议里,还包括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淑芬提出的《关于助力民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张淑芬所在的河北省易县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企业达400多家。但她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高质量文化供给不足、产业发展不平衡、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如何助力民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张淑芬关注的重点。 在张淑芬看来,民营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正确的发展导向。因此,要引导文化企业和相关从业者心中有责、行之有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质量,推出更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品力作。 谈及如何进一步健全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张淑芬认为,要鼓励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推动形成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大中小微企业相互促进的文化产业格局。一方面,要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营造公平、法治的市场环境,促进更多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专、精、特、新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此外,还应当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优惠政策,破解文化企业特别是小微民营企业的经营难题。 “要把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制造、建筑、农业、健康等相关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探索打造‘文化+’产业形态,促进跨界融合常态化。”张淑芬尤其关注如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她建议着重加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积极寻找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对接点,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消费。同时,促进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高科技的应用,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此外,“人”的问题也是张淑芬的关注点。张淑芬建议民营企业完善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流动和储备机制,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机制,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优秀文化人才“走出去、引进来”。“只有人才高质量,才会有产品高质量。”张淑芬说。 制图/李晓军
|
有关“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助力扩内需稳增长”的建议被确定为重点督办建议
|
切实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
|
|
|
( 2023-07-2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人大视窗 |
|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正值暑期,期盼已久的旅游市场强劲复苏。各地博物馆“一票难求”、酒店价格一路飙升、热门旅游地的机票火车票十分抢手……旅游市场的火爆折射出我国文旅产业复苏趋势,文旅产业恢复发展步伐明显提速,显示出十足张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随着文化产业持续转型升级,产业向个性化、多样化、重体验等方向发展,多层次市场需求催生出更多新业态,不断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2023年是切实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将有关“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助力扩内需稳增长”的代表建议确定为今年的重点督办建议。围绕文旅产业发展,多位全国人大代表从不同角度建言献策。 产业复苏需更多扶持政策 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爽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大文旅产业扶持力度助推文旅产业复苏及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她的这件建议正是今年的重点督办建议之一。 谈及为何会提出这样一件建议,王爽告诉记者,疫情三年,对文旅行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疫情过后,景区、酒店、旅行社等产业的复苏步伐呈现参差不齐的态势。 为此,王爽专门进行了调研。她发现,对于大多数中小文旅企业来说,复苏道路上离不开更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王爽尤其注意到目前国内消费出现的降级问题。在查看今年“五一”假期和端午假期的数据后,她发现,虽然出游人次有增长,但人均消费却出现降低。以今年“五一”假期为例,人均旅游消费仅为510元,相较于2019年的603元下降了15%;端午假期,出行旅游的人群人均支出为352元,比2019年同期的409.8元降低14%。目前很多景区中,“只参观,不消费”的游客越来越多,这也让很多企业依然处于困境之中。与此同时,行业的有效供给也在大幅减少。与旅游行业息息相关的酒店、旅行社等延伸产业的情况依然不乐观。有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酒店数量33.8万家,2020年暴跌至27.6万家,2022年恢复到31.3万家,酒店行业规模大幅减少,供给量严重不足。 意识到文旅行业的复苏将呈现长期性与持续性特征,王爽在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文旅产业复苏提出了多件建议,包括获得税务减负支持,降低企业负担。同时,建议支持中大型文旅企业上市融资,适当调整业绩审核标准。此外,希望在金融政策上也能予以支持,引导各类产业基金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文旅企业探索新融资模式。 王爽的这件建议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确定为今年的重点督办建议之一。7月18日,负责督办该建议的文化和旅游部相关工作人员连同财政部、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其他协办单位的工作人员,专程来到开封市,与王爽面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向她回复建议办理的进展情况,同时也表示将对建议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积极推动建议相关问题的落实和解决。 赋能乡村振兴须因地制宜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假期游走于青山绿水间,赏花踏青、采摘观光、感受乡愁。乡村旅游日渐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好方式。 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近年来,文旅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乡村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多种业态相结合,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径。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随着文旅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人们美好生活愿景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化业态丰富发展,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围绕文旅产业如何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今年,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副市长杨伟坤提出《关于打造红色旅游产业生态圈 推动乡村振兴纵深发展的建议》。该建议也被列为重点督办建议。 在杨伟坤看来,旅游产业生态圈在盘活资源存量、整合多产业要素、调整产业结构、放大产业功能、提升产业价值等方面可发挥较大作用。建设红色旅游产业生态圈,突破红色旅游发展桎梏,是红色旅游发展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解决方案。 杨伟坤同时强调,推动乡村振兴纵深发展,需要结合当地资源特征,顺应当地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因地制宜,找寻适合当地的乡村振兴纵深发展之路。 高质量发展还需多方努力 近年来,随着文化供给能力的迅速跃升和文化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标的稳步迈进,我国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涌现出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民营骨干文化企业。 目前,全国文化产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文化新业态行业发展韧性持续增强。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1805亿元,比上年增长0.9%。 在有关“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助力扩内需稳增长”的重点督办建议里,还包括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张淑芬提出的《关于助力民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张淑芬所在的河北省易县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企业达400多家。但她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高质量文化供给不足、产业发展不平衡、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如何助力民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张淑芬关注的重点。 在张淑芬看来,民营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正确的发展导向。因此,要引导文化企业和相关从业者心中有责、行之有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质量,推出更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品力作。 谈及如何进一步健全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张淑芬认为,要鼓励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推动形成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大中小微企业相互促进的文化产业格局。一方面,要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营造公平、法治的市场环境,促进更多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专、精、特、新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此外,还应当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优惠政策,破解文化企业特别是小微民营企业的经营难题。 “要把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制造、建筑、农业、健康等相关产业紧密结合起来,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探索打造‘文化+’产业形态,促进跨界融合常态化。”张淑芬尤其关注如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她建议着重加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积极寻找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对接点,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消费。同时,促进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高科技的应用,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此外,“人”的问题也是张淑芬的关注点。张淑芬建议民营企业完善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流动和储备机制,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机制,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优秀文化人才“走出去、引进来”。“只有人才高质量,才会有产品高质量。”张淑芬说。 制图/李晓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