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会特刊
|
|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3月7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启。6位来自基层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讲述各自的点滴故事。 率先走上“代表通道”的3位代表是北京团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代表,广东团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代表,湖南团湖南科技大学海洋实验室主任万步炎代表。 孙泽洲主要从事月球和火星探测器的设计和研制工作。他和团队亲手打造了嫦娥一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以及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使我国在月球和火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前列。作为一名航天人,孙泽洲深深地体会到科技创新、跨越发展对使命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月球和火星探测,我们起步晚,需要向先行者、先进者学习,但绝不是亦步亦趋地效仿别人,更需要把握时代科技发展规律,敢于创新、敢为人先。”孙泽洲说,“未来,我们将继续向浩瀚宇宙进发,为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和航天强国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薛其坤是一名从事量子物理基础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也是一名大学校长。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科学教育工作者,他以南方科技大学的发展和自己的科研教学经历为例,讲述了国家对教育科技特别重视的故事。“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事业和国家的富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目前,我国正在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广东省正在全力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和人才强省,大力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高度融合等,还有很多重大的举措。无疑,这些举措给科学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我们备受鼓舞。”薛其坤说,面向未来,将更加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不断努力前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把毕生精力献给国家的科技和教育事业,用更多的科研突破、用更大的科研突破回报祖国。 2021年4月7日,万步炎主持研发的“海牛II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在南海2000多米的深海海底成功钻进了231米,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纪录,实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到目前为止,仍然保持着这一海底钻机在海底实际钻探深度的世界纪录。“海牛II号”被誉为“深海神兽”,万步炎分享了他如何创造并驾驭这尊“神兽”的故事。“可以说,我们已经将深海资源与地质钻探的核心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了我们中国人自己手里。”万步炎说:“自己30多年的科研经历证明了两件事:一是科技的进步、国家的强大要靠我们自己,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二是我们中国人有能力、有志气,如果有人想卡我们的脖子,那也是卡不住的。” 紧随其后,青海团西宁市兴海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小蓉代表、辽宁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代表、贵州团“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代表一起走上“代表通道”。 社区工作连着千家万户,关系着百姓冷暖。刘小蓉分享了自己作为基层工作者的点滴故事。在讲述了两件替群众解忧的小故事后,她动情地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我希望通过一点一滴的服务和努力,通过一件一件具体的事,让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我们党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我想,这就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开花结果的生动体现。” 用手机看视频或玩游戏时间久了,手机就有可能发烫,同时反应有可能变慢。这是什么原因呢?一直从事新型半导体器件研究的孙东明在“代表通道”上解释道:“究其原因,在于半导体芯片的性能会随着温度发生显著变化,要让半导体芯片把最好的性能发挥出来,就一定需要温度控制器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温控器件。”孙东明和他的科研团队研制的微型半导体温控器件就是这样一种很小却很强大的器件。在中科院和辽宁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支持下,他们团队的科研成果以专利等无形资产作价入股的方式,很快在沈阳实现了落地和转化,成立了冷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从项目选址到建成投产只花了3个月,目前温控器件的月产能已突破了30万枚。“我们已经实现了包括宇航级到工业级这样一系列的微型半导体器件的真正国产化,打破了以往国外对于我国高端温控器件的垄断。”孙东明信心满满地说道。 姜鹏一毕业就扎进贵州大山深处,投身到FAST“中国天眼”工程研制中,开启了与之相伴的14年生涯。作为“中国天眼”总工程师,他亲历了天眼建设,也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在“代表通道”上,他带来的就是“中国天眼”的故事。时光荏苒,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团队20年的努力下,终于把看似天马行空的设想落地为“国之重器”。“如果我们把视线方向再调向未来,我们还要保持足够的清醒。我们必须努力推进先导阵列的规划和建设,扎扎实实地解决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不断提升望远镜性能。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保持FAST来之不易的领先优势。”最后,姜鹏用一句话表达了他对“中国天眼”精神的感受:“我们目光之所及是星辰大海,但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路都是脚踏实地。”
|
|
六位基层代表讲述点滴动人故事
|
|
|
|
( 2023-03-0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两会特刊 |
|
|
|
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二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6位来自基层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回答记者提问。
本报记者 王建军 摄 |
|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场“代表通道”3月7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启。6位来自基层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讲述各自的点滴故事。 率先走上“代表通道”的3位代表是北京团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代表,广东团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代表,湖南团湖南科技大学海洋实验室主任万步炎代表。 孙泽洲主要从事月球和火星探测器的设计和研制工作。他和团队亲手打造了嫦娥一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以及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使我国在月球和火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前列。作为一名航天人,孙泽洲深深地体会到科技创新、跨越发展对使命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月球和火星探测,我们起步晚,需要向先行者、先进者学习,但绝不是亦步亦趋地效仿别人,更需要把握时代科技发展规律,敢于创新、敢为人先。”孙泽洲说,“未来,我们将继续向浩瀚宇宙进发,为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和航天强国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薛其坤是一名从事量子物理基础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也是一名大学校长。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科学教育工作者,他以南方科技大学的发展和自己的科研教学经历为例,讲述了国家对教育科技特别重视的故事。“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事业和国家的富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目前,我国正在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广东省正在全力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和人才强省,大力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高度融合等,还有很多重大的举措。无疑,这些举措给科学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我们备受鼓舞。”薛其坤说,面向未来,将更加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不断努力前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把毕生精力献给国家的科技和教育事业,用更多的科研突破、用更大的科研突破回报祖国。 2021年4月7日,万步炎主持研发的“海牛II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在南海2000多米的深海海底成功钻进了231米,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纪录,实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到目前为止,仍然保持着这一海底钻机在海底实际钻探深度的世界纪录。“海牛II号”被誉为“深海神兽”,万步炎分享了他如何创造并驾驭这尊“神兽”的故事。“可以说,我们已经将深海资源与地质钻探的核心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了我们中国人自己手里。”万步炎说:“自己30多年的科研经历证明了两件事:一是科技的进步、国家的强大要靠我们自己,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二是我们中国人有能力、有志气,如果有人想卡我们的脖子,那也是卡不住的。” 紧随其后,青海团西宁市兴海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小蓉代表、辽宁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代表、贵州团“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代表一起走上“代表通道”。 社区工作连着千家万户,关系着百姓冷暖。刘小蓉分享了自己作为基层工作者的点滴故事。在讲述了两件替群众解忧的小故事后,她动情地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我希望通过一点一滴的服务和努力,通过一件一件具体的事,让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我们党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我想,这就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开花结果的生动体现。” 用手机看视频或玩游戏时间久了,手机就有可能发烫,同时反应有可能变慢。这是什么原因呢?一直从事新型半导体器件研究的孙东明在“代表通道”上解释道:“究其原因,在于半导体芯片的性能会随着温度发生显著变化,要让半导体芯片把最好的性能发挥出来,就一定需要温度控制器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温控器件。”孙东明和他的科研团队研制的微型半导体温控器件就是这样一种很小却很强大的器件。在中科院和辽宁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支持下,他们团队的科研成果以专利等无形资产作价入股的方式,很快在沈阳实现了落地和转化,成立了冷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从项目选址到建成投产只花了3个月,目前温控器件的月产能已突破了30万枚。“我们已经实现了包括宇航级到工业级这样一系列的微型半导体器件的真正国产化,打破了以往国外对于我国高端温控器件的垄断。”孙东明信心满满地说道。 姜鹏一毕业就扎进贵州大山深处,投身到FAST“中国天眼”工程研制中,开启了与之相伴的14年生涯。作为“中国天眼”总工程师,他亲历了天眼建设,也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在“代表通道”上,他带来的就是“中国天眼”的故事。时光荏苒,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团队20年的努力下,终于把看似天马行空的设想落地为“国之重器”。“如果我们把视线方向再调向未来,我们还要保持足够的清醒。我们必须努力推进先导阵列的规划和建设,扎扎实实地解决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不断提升望远镜性能。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保持FAST来之不易的领先优势。”最后,姜鹏用一句话表达了他对“中国天眼”精神的感受:“我们目光之所及是星辰大海,但我们走过的每一步路都是脚踏实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