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声音
13 5/13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统一法律适用让司法更具公信力
· 治理“天价彩礼”须多措并举
· 更好发挥少年法庭巡回审判点作用
· 虚假慈善岂能成流量生意
· 图说世象
· 司法护航碳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 别让网络暴力污染虚拟空间
· 中小学“黑竞赛”需要综合施治

中小学“黑竞赛”需要综合施治

( 2023-02-2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声音
  □ 杨玉龙

  “违规竞赛!”近期,教育部回应了群众反映的“叶圣陶杯”华人青少年作文大赛,引发社会关注。有媒体调查发现,如今以中小学生为目标的各类违规竞赛依旧不少。不少“大赛”动辄标榜“国家级”,但“交钱就有奖”,其背后问题重重。
  五花八门的比赛动辄用“国家级”“全国性”“高权威”等字眼来为自己“贴金”,其目的不外乎是为了吸引人,但此类竞赛的真面目却值得探究。例如,经过调查,媒体发现多个比赛的难度偏低,几乎都是只要交钱就能拿奖。由于“黑竞赛”普遍存在收费高昂、管理混乱、质量低下、兜售奖项、牟取暴利等严重问题,因此相关部门三令五申警示风险。今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共同抵制面向中小学生违规竞赛活动的提醒》,其中就提及,凡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的,均属违规举办的“黑竞赛”。但受不法利益驱使,一些“黑竞赛”仍通过各种方式活跃于市场上,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而且严重破坏教育生态。
  对于这些乱象,学校要切实负起责任来。一方面要做好宣传警示工作,增强学生和家长对此类竞赛的认识,避免被其套路;另一方面也应把好关,坚决把违规竞赛组织机构挡在校门外,保护好学生利益。
  同时,家长应该加强防范。毕竟,“黑竞赛”之所以有市场,与部分家长的教育焦虑不无关系。大多数机构也正是摸准了家长的这种心态,拿孩子的升学或“评优评先”说事。事实上,即使是教育部“白名单”以内的竞赛,也跟招生入学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家长对各类竞赛当有正确的认知,别因为社会的盲目追捧就坠入陷阱。
  当然,要让中小学“黑竞赛”彻底绝迹,除了防范,更重要的是持续加大对违规举办竞赛的组织者和培训机构的打击惩处力度。教育部门要联合公安机关、市场监管等部门,形成打击合力,不断挤压“黑竞赛”的生存空间,并时刻防范其死灰复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