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身影
|
|
□ 本报记者 王春 文/图 □ 本报通讯员 周香琴 “山也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三两声”。400多年前,遂昌知县、明代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将“村民无事到公庭”的“无讼”理念,写进了传世经典《牡丹亭》里。 如今在遂昌,有一个人正努力将“村民无事到公庭”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她就是遂昌县中心城区“共享法庭”的专职庭务主任王娟娣。 王娟娣是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共享法庭”的专职庭务主任(助手)队伍的负责人,她所带领的专职庭务主任(助手)队伍共有52人,其中12人在县城中心和行业特设“共享法庭”,40人分布在遂昌街镇、村社,他们构建起了辐射全县“共享法庭”的专业纠纷化解网络,为群众就地化解矛盾,将非诉纠纷机制真正“挺”在前面,把“村民无事到公庭”逐渐化为生动现实。 业务指导+共享法庭 高效化解促发展 “谢谢‘共享法庭’,我们的争议这下终于解决了。”搁在老王心里半年多的心事终于放下了。 原来,王某在2016年将自己的农村宅基地房屋以1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吴某,后该房屋所在地段开始城市征迁,王某与吴某就征迁补偿款分配问题产生了争议,致使拆迁工作停滞不前。 在进一步了解情况后,王娟娣认为,化解本案的关键在于确定补偿款的分配比例,但她却缺少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于是,她马上向县法院副院长、“共享法庭”专班组长张建华法官求助。当天,张建华就在法院与“共享法庭”联合召开的党建月例会上,就该方面的业务知识进行了专题讲解。 后来王娟娣多次组织王某和吴某到“共享法庭”进行调解,在张建华的指导下,双方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该案调解成功后,该片区十余户类似纠纷均参照该案予以协商解决。 巡回调解+共享法庭 温情调解促和谐 王娟娣曾调解过一起发生在遂昌县湖山乡坪峰村因“好意同乘”产生的纠纷。一天,张某骑着电动三轮车出门,恰巧碰见12岁的邻居吴某去上学。因为村里没有公交车,张某觉得反正是顺路,便决定捎吴某一程。没想到,刚出村口车子就翻了。吴某受伤后,花费了一万多元的医疗费,吴某的监护人希望张某能够给予适当补偿。然而,双方家庭情况都较为困难,这起事故使两个家庭陷入了困境。 熟知情况的坪峰村庭务主任罗裕建在调解不成后,向湖山乡“共享法庭”求助,湖山乡庭务主任助手老朱也多次组织调解,但始终未能调解成功。于是,他们联系到了“娟姐”,请她下乡帮助调解。 王娟娣二话不说便带着她的“巡回调解”团队赶到了坪峰村,她分别与双方进行了认真交谈,还专门赶到村口仔细查看事故现场。随后,她根据掌握的信息并结合当事人的家庭情况,从互助互爱、促进邻里关系和谐、保护善人善举等多方角度,开始做双方的思想工作。最终张某同意补偿吴某各种经济损失共计5000元,双方握手言和。 调解结束后,王娟娣以县人大代表的身份将乡村公共交通不完善的问题以“共享法庭建议”的形式反馈给县人大,希望进一步完善乡村公交建设,经过她的努力,终于让村里的孩子都乘上了公交车上学,让山区的群众出行变得更加便利。 专家上门+共享法庭 “纸上对话”促和好 “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您的吗?”王娟娣用她略显沙哑的声音亲切地询问眼前的这名女子。只见这名女子用手比划着,然后将厚厚的一叠材料放在“娟姐”的面前。 “您能听见我说话吗?”王娟娣再次询问。女子略显激动地比划着双手,嘴里发出呜咽的声音。王娟娣瞬间明白了,她马上拿出纸和笔,用手势告诉女子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上面,并第一时间联系了县妇联的工作人员为其提供帮助。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纸上对话”,王娟娣终于了解到,原来,这名听不见的女子姓刘,她的丈夫周某是位盲人,两人婚后育有一女,小日子过得简单幸福。不幸的是,后来发现女儿也患有听觉障碍,为了给女儿治病,丈夫周某外出打工挣钱。因为周某常年不回家,夫妻之间沟通少了,感情出现了裂痕。于是刘某来到求和调委会寻求帮助,希望能与周某离婚。 考虑到双方当事人情况特殊,又有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在遂昌法院法官雷俏晓的帮助下,王娟娣邀请“共享法庭”专家团成员之一的手语老师一同前往周某打工地进行调解。见到周某后,王娟娣以两人的女儿为突破口进行调解,终于让刘某和周某重归于好。 这一年来,王娟娣在“共享法庭”所汇聚的行业专家团的帮助下,解决了不少疑难复杂纠纷,并在法院专班、代表委员、部门专家等的助力下,调解成功率达92.6%。
|
|
王娟娣:让“村民无事到公庭”变为现实
|
|
|
|
( 2023-01-0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身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