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身影
|
|
□ 本报记者 王莹 文/图 □ 本报通讯员 刘晓彬 严万星 查获违法人员1600余名,抓获网上在逃人员670名;为旅客排忧解难9400余件,帮助找回走失老人、儿童180名;捐资助困10万余元,设立爱心基金帮助703名受困旅客平安返家……从警23年来,南昌铁路公安局福州公安处福州车站派出所副所长杨仁德以日复一日的真心和热情,铺就万千旅客的平安旅途,在平凡岗位上擦亮为民初心。 今年8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在京举行,杨仁德光荣获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并作为全国铁路公安系统唯一一名受嘉奖的代表参加了表彰大会。 “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一个人,也属于全国7万铁警。”杨仁德说。 追逃“状元” 杨仁德从小就有当警察的梦想。1999年,他从警校毕业分配在福州公安处来舟车站派出所,自告奋勇当起“无人问津”的驯犬员。不过,他常常“不务正业”,一有时间就往站台、候车室、出站口跑,观察旅客。 一天中午,杨仁德看见一名男子带着两名俄罗斯姑娘在候车。姑娘没有护照,男子则支支吾吾不肯表明身份。杨仁德将3人带回所里,并根据该男子自报的名字“李某”和住址,打电话到当地派出所核实,对方答复确有“李某”这个人。但杨仁德认为不能完全确定现场男子就是“李某”。 于是,杨仁德又多方联系核实,最后确认“李某”还在村里。无奈之下,该男子第二天终于说出了真名,经查实,这人曾在山西太原绑架勒索并改名换姓逃亡8年,然而,他却栽在一个初出茅庐的警察手里。 为了提高业务水平,杨仁德常在休班时专程赶到福州车站派出所向前辈求教,并结合实践总结出一套“车站查缉追逃工作法”。2003年,杨仁德调入福州乘警支队工作。半年时间,该支队查获13名网上追逃人员,而他一人就查获了12名。这种效率,在福州公安系统内被称为“杨仁德现象”。2004年和2005年,杨仁德连续两年夺得全国铁路公安系统追逃“状元”。 留意周边人的举动,早已成为杨仁德的职业习惯。2011年,进京接受表彰的杨仁德上了火车就没闲下来。在他的火眼金睛下,1名网上在逃人员在车上被查获。在返回途中,又有1名网上在逃人员被杨仁德查获,他也因此有了“列车之鹰”的美称。 助人“本能” “师父眼尖,不仅能一眼锁定嫌疑目标,更能一眼发现群众需求。”95后民警郑诚是杨仁德的徒弟,在他眼中,师父永远闲不住。 看到行李多的老人、带小孩的家长,就接过行李帮一把;遇见不识字的旅客,就带到检票口。“为旅客做这些小事,已经成为师父的本能反应了。”郑诚说。 2018年10月9日,“杨仁德警务室”挂牌成立,杨仁德更忙了。 主动联系当地交通广播平台并对接福州市公安局、运管处等单位,成立“大家一起找”失物招领警媒联动服务平台,帮助群众找回遗失物品;主动找到网络新媒体洽谈合作,打造网上寻人公益平台,帮助群众寻回走失的亲人;通过与民政救助站对接,设立联合救助服务点,为确有困难的受困旅客提供更好更快的帮助…… 依托警务室,杨仁德与同事们凝聚多方合力,不断提升服务旅客的工作质效。 生活节俭的杨仁德对困难旅客却很大方,经常帮助他们买车票、买饭菜。他常说:“出门在外谁都难免遇到困难,买张车票的这点费用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却能让旅客平安回家。” 6年来,杨仁德累计帮助旅客700余名。 警务室成立后,杨仁德积极与福州市民政局救助站对接,由民政部门派员进站驻点开展工作,对确有困难无钱回家的旅客,采取“车站购票、公安背书、民政出资”的三方合作机制,打通服务旅客最后一公里,帮助更多的旅客顺利回家。 此外,警务室还主动与司法局、律师事务所协作,实现警调衔接、民调入所、律师进所,打造“金牌调解室”,将矛盾化解在站内车下。 榜样力量 全国“公安楷模”、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14次…… 从警多年,杨仁德获得的荣誉不少。每次荣誉加身时,他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个坚毅的身影。 2020年7月,杨仁德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人民铁道卫士,已经84岁的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陈善珉来到表彰大会现场,见证了这一高光时刻。 23年前,那个经常让杨仁德坐着绿皮火车赶到福州请教业务的老前辈,就是陈善珉。 获得全国“公安楷模”的荣誉后,杨仁德专程到师父家中报喜。“我那时就知道,以你那股认真劲儿,肯定是值得锻造的一把好剑。”陈善珉欣喜不已,拉着杨仁德的手回忆起从前。 “一年带着干,两年能单干,三年成骨干”。师带徒成为福州车站派出所这个先进集体的光荣传统。几十年来,这里先后涌现出陈善珉、丁榕、方长华、石天清、杨仁德5名公安英模,为铁路公安事业培育源源不断的榜样力量。 23年从警生涯的淬炼,让杨仁德深知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他悉心研究老前辈的查堵真经,逐渐总结出“十八字”站区查缉工作法,并在福州铁路公安处推广。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他又带领年轻民警创新工作模式,将传统查缉与警务信息化相结合。 从青涩的“小学徒”成长为口传身授的“大师父”,杨仁德始终不忘矢志为民的从警初心。在杨仁德带领下,吕钦、郑诚等一批年轻民警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一代又一代公安英模精神必将继续传承下去。 图① 杨仁德在车站热心服务有需要的旅客群众。 图② 杨仁德(右一)与同事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处理旅客求助。

|
|
杨仁德: “列车之鹰”守护旅客平安旅途
|
|
|
|
( 2022-12-1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身影 |
|
□ 本报记者 王莹 文/图 □ 本报通讯员 刘晓彬 严万星 查获违法人员1600余名,抓获网上在逃人员670名;为旅客排忧解难9400余件,帮助找回走失老人、儿童180名;捐资助困10万余元,设立爱心基金帮助703名受困旅客平安返家……从警23年来,南昌铁路公安局福州公安处福州车站派出所副所长杨仁德以日复一日的真心和热情,铺就万千旅客的平安旅途,在平凡岗位上擦亮为民初心。 今年8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在京举行,杨仁德光荣获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并作为全国铁路公安系统唯一一名受嘉奖的代表参加了表彰大会。 “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一个人,也属于全国7万铁警。”杨仁德说。 追逃“状元” 杨仁德从小就有当警察的梦想。1999年,他从警校毕业分配在福州公安处来舟车站派出所,自告奋勇当起“无人问津”的驯犬员。不过,他常常“不务正业”,一有时间就往站台、候车室、出站口跑,观察旅客。 一天中午,杨仁德看见一名男子带着两名俄罗斯姑娘在候车。姑娘没有护照,男子则支支吾吾不肯表明身份。杨仁德将3人带回所里,并根据该男子自报的名字“李某”和住址,打电话到当地派出所核实,对方答复确有“李某”这个人。但杨仁德认为不能完全确定现场男子就是“李某”。 于是,杨仁德又多方联系核实,最后确认“李某”还在村里。无奈之下,该男子第二天终于说出了真名,经查实,这人曾在山西太原绑架勒索并改名换姓逃亡8年,然而,他却栽在一个初出茅庐的警察手里。 为了提高业务水平,杨仁德常在休班时专程赶到福州车站派出所向前辈求教,并结合实践总结出一套“车站查缉追逃工作法”。2003年,杨仁德调入福州乘警支队工作。半年时间,该支队查获13名网上追逃人员,而他一人就查获了12名。这种效率,在福州公安系统内被称为“杨仁德现象”。2004年和2005年,杨仁德连续两年夺得全国铁路公安系统追逃“状元”。 留意周边人的举动,早已成为杨仁德的职业习惯。2011年,进京接受表彰的杨仁德上了火车就没闲下来。在他的火眼金睛下,1名网上在逃人员在车上被查获。在返回途中,又有1名网上在逃人员被杨仁德查获,他也因此有了“列车之鹰”的美称。 助人“本能” “师父眼尖,不仅能一眼锁定嫌疑目标,更能一眼发现群众需求。”95后民警郑诚是杨仁德的徒弟,在他眼中,师父永远闲不住。 看到行李多的老人、带小孩的家长,就接过行李帮一把;遇见不识字的旅客,就带到检票口。“为旅客做这些小事,已经成为师父的本能反应了。”郑诚说。 2018年10月9日,“杨仁德警务室”挂牌成立,杨仁德更忙了。 主动联系当地交通广播平台并对接福州市公安局、运管处等单位,成立“大家一起找”失物招领警媒联动服务平台,帮助群众找回遗失物品;主动找到网络新媒体洽谈合作,打造网上寻人公益平台,帮助群众寻回走失的亲人;通过与民政救助站对接,设立联合救助服务点,为确有困难的受困旅客提供更好更快的帮助…… 依托警务室,杨仁德与同事们凝聚多方合力,不断提升服务旅客的工作质效。 生活节俭的杨仁德对困难旅客却很大方,经常帮助他们买车票、买饭菜。他常说:“出门在外谁都难免遇到困难,买张车票的这点费用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却能让旅客平安回家。” 6年来,杨仁德累计帮助旅客700余名。 警务室成立后,杨仁德积极与福州市民政局救助站对接,由民政部门派员进站驻点开展工作,对确有困难无钱回家的旅客,采取“车站购票、公安背书、民政出资”的三方合作机制,打通服务旅客最后一公里,帮助更多的旅客顺利回家。 此外,警务室还主动与司法局、律师事务所协作,实现警调衔接、民调入所、律师进所,打造“金牌调解室”,将矛盾化解在站内车下。 榜样力量 全国“公安楷模”、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14次…… 从警多年,杨仁德获得的荣誉不少。每次荣誉加身时,他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个坚毅的身影。 2020年7月,杨仁德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人民铁道卫士,已经84岁的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陈善珉来到表彰大会现场,见证了这一高光时刻。 23年前,那个经常让杨仁德坐着绿皮火车赶到福州请教业务的老前辈,就是陈善珉。 获得全国“公安楷模”的荣誉后,杨仁德专程到师父家中报喜。“我那时就知道,以你那股认真劲儿,肯定是值得锻造的一把好剑。”陈善珉欣喜不已,拉着杨仁德的手回忆起从前。 “一年带着干,两年能单干,三年成骨干”。师带徒成为福州车站派出所这个先进集体的光荣传统。几十年来,这里先后涌现出陈善珉、丁榕、方长华、石天清、杨仁德5名公安英模,为铁路公安事业培育源源不断的榜样力量。 23年从警生涯的淬炼,让杨仁德深知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他悉心研究老前辈的查堵真经,逐渐总结出“十八字”站区查缉工作法,并在福州铁路公安处推广。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他又带领年轻民警创新工作模式,将传统查缉与警务信息化相结合。 从青涩的“小学徒”成长为口传身授的“大师父”,杨仁德始终不忘矢志为民的从警初心。在杨仁德带领下,吕钦、郑诚等一批年轻民警逐渐成长为业务骨干,一代又一代公安英模精神必将继续传承下去。 图① 杨仁德在车站热心服务有需要的旅客群众。 图② 杨仁德(右一)与同事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处理旅客求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