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社会
|
|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是承上启下、沟通条块、联结城乡的枢纽。县域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本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11月16日,全国政协“县域城镇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对口协商座谈会在京召开。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基层代表参加并同有关部门代表协商交流。 委员们一致认为,在新时代推进县域城镇化社会治理创新历史进程中,要主动适应县域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结构、组织形态和治理环境的深刻变化,在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上下功夫,在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上下功夫,在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上下功夫,在加强风险治理上下功夫,及时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结合实际推动中共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党建引领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县域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罗宗毅认为,要主动适应城市社会群体结构和社会组织架构的变化,以党建引领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创新,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罗宗毅提出,要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在“多元共治”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党建和业务工作耦合力,推动党的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同频共振;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党务工作者激励约束,引导党务工作者增强专业精神、提高专业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何蓉认为,为避免县域城镇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治理失灵”,需要加强社会心理建设,塑造积极社会心态,从而进一步构建互信、培育良俗、凝聚共识、构建和谐。 何蓉说,基层党建工作是推动和引领基层治理的根本。为基层党委赋能将有效建立社会心态建设与治理的联系。基层党建与社会心态建设相结合,在处理各类矛盾和问题时及时转换角色,必要时由治理主体的角色转换为“倾听者”的角色,稳定民众预期,疏导社会情绪,形成积极心态的调控机制。对于无法立即转变的根深蒂固的心态,要在承认这些心态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寻找到更为有效的治理策略。 对于党建引领的重要性,北京市密云区鼓楼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陆广有切身体会。 陆广介绍说,鼓楼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建立一体化指挥体系。街道将“吹哨报到”和“接诉即办”作为党工委“一把手”工程,建立“一口受理、统一指挥、联勤联动、快速响应、分类实施、群众满意”的一体化工作机制。今年已“吹哨”87次,有效解决了小区路面破损、出入学校道路堵塞、停车位不足、游商占道经营等多项城市治理难题。 解决共性问题夯实治理基础 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研究基层治理存在的共性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大进认为,不同地区乡镇治理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共性问题是可以梳理清晰的,“在调研中发现,县及县以下的乡镇治理层面存在着责大权小、事务繁杂、监督泛滥、疲于应付、缺乏激励、不确定性高、形式主义等普遍性问题,值得关注并切实解决”。 李大进说,乡镇治理需要一批实操性强、有见识、能应变、聚智慧的乡镇干部,要鼓励乡镇干部在学法用法的实践中,找到规制与变通的平衡点,与群众打交道必须接地气,将群众组织发动起来,让乡镇治理有用、有效、被认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注意到,近年来,福建、浙江等十多个省市先后制定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地方性法规,为推进全国性立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对此,建议立法机关将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法纳入立法的议事日程,由此形成以该法为主干,以人民调解法、仲裁法、公证法等为枝干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制度化规范体系。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际部一级巡视员费薇看来,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既能帮助政府承担一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市场活力,是政府、市场、社会三元框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纽带。新时代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效果初显,但也存在与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要求不相适应的种种困境。 费薇认为,破解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现实困境,需要优化制度环境,推进社会组织嵌入基层社会共治网络;提高和拓展社会组织的基层服务能力;明确治理核心,构建党建引领的融合共建模式;借力智慧平台,创新多元治理主体合作机制。 着力提升县域公共服务能力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科技学院院长梁丽萍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是“十四五”时期的目标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力提升县城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是提高县域城镇化质量的关键,也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梁丽萍认为,提升县城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应快速有序推进县城更新行动。围绕公共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基本匹配的目标,加快推进以县城为主体的路水电气暖等基础公共设施提档升级,从而满足居民住行等生活需要;要强化信息化运用,推行县城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公共服务一网通享,发展智慧县城,提升县城工作生活品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贵州省仁怀市政协主席王强介绍说,近年来,仁怀市以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积极推动城乡社会治理一体化发展,其中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基层基础”。 王强说,仁怀市注重城乡融合发展,促使城乡双向互补、协调发展,系统编制仁怀市“十四五”规划以及村庄规划,逐步构建起共生共荣的高质量发展城乡关系。同时,着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证城乡人口平等享受各项基本权益。此外,还持续推进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域实现“村村通”柏油公路、“组组通”小康路,全市20个乡镇(街道)中高速公路覆盖率近60%(含正在修建)。
|
全国政协“县域城镇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对口协商座谈会召开
|
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
|
|
|
|
( 2022-11-2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社会 |
|
|
贵州省仁怀市持续推进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域实现“村村通”柏油公路、“组组通”小康路。
CFP供图 |
|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是承上启下、沟通条块、联结城乡的枢纽。县域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本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11月16日,全国政协“县域城镇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对口协商座谈会在京召开。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基层代表参加并同有关部门代表协商交流。 委员们一致认为,在新时代推进县域城镇化社会治理创新历史进程中,要主动适应县域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结构、组织形态和治理环境的深刻变化,在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上下功夫,在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上下功夫,在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上下功夫,在加强风险治理上下功夫,及时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结合实际推动中共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党建引领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县域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罗宗毅认为,要主动适应城市社会群体结构和社会组织架构的变化,以党建引领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创新,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罗宗毅提出,要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在“多元共治”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党建和业务工作耦合力,推动党的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同频共振;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强党务工作者激励约束,引导党务工作者增强专业精神、提高专业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何蓉认为,为避免县域城镇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治理失灵”,需要加强社会心理建设,塑造积极社会心态,从而进一步构建互信、培育良俗、凝聚共识、构建和谐。 何蓉说,基层党建工作是推动和引领基层治理的根本。为基层党委赋能将有效建立社会心态建设与治理的联系。基层党建与社会心态建设相结合,在处理各类矛盾和问题时及时转换角色,必要时由治理主体的角色转换为“倾听者”的角色,稳定民众预期,疏导社会情绪,形成积极心态的调控机制。对于无法立即转变的根深蒂固的心态,要在承认这些心态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寻找到更为有效的治理策略。 对于党建引领的重要性,北京市密云区鼓楼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陆广有切身体会。 陆广介绍说,鼓楼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建立一体化指挥体系。街道将“吹哨报到”和“接诉即办”作为党工委“一把手”工程,建立“一口受理、统一指挥、联勤联动、快速响应、分类实施、群众满意”的一体化工作机制。今年已“吹哨”87次,有效解决了小区路面破损、出入学校道路堵塞、停车位不足、游商占道经营等多项城市治理难题。 解决共性问题夯实治理基础 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研究基层治理存在的共性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大进认为,不同地区乡镇治理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共性问题是可以梳理清晰的,“在调研中发现,县及县以下的乡镇治理层面存在着责大权小、事务繁杂、监督泛滥、疲于应付、缺乏激励、不确定性高、形式主义等普遍性问题,值得关注并切实解决”。 李大进说,乡镇治理需要一批实操性强、有见识、能应变、聚智慧的乡镇干部,要鼓励乡镇干部在学法用法的实践中,找到规制与变通的平衡点,与群众打交道必须接地气,将群众组织发动起来,让乡镇治理有用、有效、被认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汤维建注意到,近年来,福建、浙江等十多个省市先后制定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地方性法规,为推进全国性立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对此,建议立法机关将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法纳入立法的议事日程,由此形成以该法为主干,以人民调解法、仲裁法、公证法等为枝干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制度化规范体系。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际部一级巡视员费薇看来,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既能帮助政府承担一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市场活力,是政府、市场、社会三元框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纽带。新时代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效果初显,但也存在与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要求不相适应的种种困境。 费薇认为,破解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现实困境,需要优化制度环境,推进社会组织嵌入基层社会共治网络;提高和拓展社会组织的基层服务能力;明确治理核心,构建党建引领的融合共建模式;借力智慧平台,创新多元治理主体合作机制。 着力提升县域公共服务能力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科技学院院长梁丽萍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是“十四五”时期的目标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力提升县城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是提高县域城镇化质量的关键,也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梁丽萍认为,提升县城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应快速有序推进县城更新行动。围绕公共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基本匹配的目标,加快推进以县城为主体的路水电气暖等基础公共设施提档升级,从而满足居民住行等生活需要;要强化信息化运用,推行县城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公共服务一网通享,发展智慧县城,提升县城工作生活品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贵州省仁怀市政协主席王强介绍说,近年来,仁怀市以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积极推动城乡社会治理一体化发展,其中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基层基础”。 王强说,仁怀市注重城乡融合发展,促使城乡双向互补、协调发展,系统编制仁怀市“十四五”规划以及村庄规划,逐步构建起共生共荣的高质量发展城乡关系。同时,着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证城乡人口平等享受各项基本权益。此外,还持续推进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域实现“村村通”柏油公路、“组组通”小康路,全市20个乡镇(街道)中高速公路覆盖率近60%(含正在修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