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学院
|
|
相比于百年名校,法大是一所年轻的大学,而相比于70年办学历程,法大昌平校区的历史则更为短暂,从1985年初建到今天也仅仅三十余年。然而这短短的三十余年里,一所小而美的现代化校园从无到有,却也是充满了酸甜苦辣的故事。 根据建校方案,1983年成立的中国政法大学总规模应为7000人(学生)。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政法大学的成立给予了相当大的关心,并要求将中国政法大学建成“中国政法教育中心、法学研究中心和法学图书资料信息中心”。但是当时的校园面积尚不足200亩,这样的条件显然和“中国政法教育中心”极不相称。单靠学院路校园的建设,已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教学和生活的需要,狭小的校园也无法容纳更多的建筑物。新校园的建设成了当务之急。但是当时正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北京市总体规划的时候,明确规定大型学校一律不得在城内建校,所以法大只能选择在郊区物色新校址。 早在筹备建立中国政法大学的时候,筹建领导小组就决定在大兴县(今大兴区)黄村安排兴建新的中国政法大学校园。在大兴黄村地已征完、线已划好的情况下,学校最终还是放弃了该地块。主要原因是,该地块处于南苑机场试飞区,而且400米外就是铁路线,每天有200多趟火车经过,噪声污染十分严重,并不适合作为学校的教学区和生活区。 不久,北京市委决定,将昌平县(今昌平区)建设成为以科研、教育和旅游服务为中心的卫星城。经与有关部门协商,并经北京市政府批准,1984年,中国政法大学最终选定在昌平县择址兴建新校区,拟定征地557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在北京市和昌平县的积极协助下,顺利解决了拆迁问题。到1985年,征地工作完成,除松园村待拆迁外,其余建筑用地已投入使用。1985年10月,第一期5000平方米工程破土试开工。新校区建设于1986年4月正式开工。 中国政法大学的新校区建设得到了中央领导的热情关怀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5年年底,15万平方米的校园总体规划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查批准,并列入了国家“七五”计划重点工程项目,要求在三年内建设完成,即在1989年全部完工。为了加强对基建工作的领导和监督检查,有关部门专门成立了中国政法大学建校领导小组。 到1987年4月,昌平新校区已基本完成约4.5万平方米的主体工程,昌平校区初步具备了教学配套能力。9月,当年录取的800名本科生和700名大专生到昌平校区报到。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迎来了第一批学生。 此时校园建设也同时继续进行,昌平校区的条件仍然十分艰苦。1987级的同学们来到学校之后,主体工程虽然完工,但校园里的道路等相关设施尚不完善,一遇到下雨就泥泞不堪。1987年,昌平校区主楼开始建设,到1989年完全建好。而在此之前,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办公楼。学校刚开始在昌平西环里买下两幢楼房办公,后来在学校附近租了个临街的房子,作为办公场所。第一期工程完成后,学校的办公地点搬到了现在的厚德楼,在百八十人的大教室里办公。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主楼建设完成才有所改善。1987年9月22日,学校在昌平新校区举行具有历史意义的新校首次开学典礼。昌平校区第一次开学典礼的举行,标志着中国政法大学正式走上了两地办学的道路。 昌平校区的建设一直持续到1991年。从1985年开始建设,在五六年的时间里,先后建好了13万多平方米的校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和生活设施。整个工程费用共计1.1亿元。到1989年,学院路校区两个年级的本科生毕业后,全部本科生均转移到昌平校区。 从1987级开始,中国政法大学的历届本科生开始了在昌平学习和生活的日子。在二十多年中,昌平县改成了昌平区,八达岭高速也建设起来,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入驻高校的逐渐增多和各方面事业的发展,昌平区也渐渐繁荣了起来。 多年来,随着校园的建设与发展,昌平校区不仅拥有了完整的生活区和教学区,建成了庞大的图书馆、崭新的体育馆和运动场,各项配套设施也相继完成,昌平校园绿树掩映、草木葱茏。同时,随着昌平城区的建设和地铁线的开通,两地办学的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而从这里走出去的成千上万的法大学子,如今也都活跃在法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以自己的力量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为母校争光。 (文章节选自《法大凝眸: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
|
在美丽的军都山下
|
|
|
|
( 2022-11-2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
|
|
图为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校园新貌。 |
|
相比于百年名校,法大是一所年轻的大学,而相比于70年办学历程,法大昌平校区的历史则更为短暂,从1985年初建到今天也仅仅三十余年。然而这短短的三十余年里,一所小而美的现代化校园从无到有,却也是充满了酸甜苦辣的故事。 根据建校方案,1983年成立的中国政法大学总规模应为7000人(学生)。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国政法大学的成立给予了相当大的关心,并要求将中国政法大学建成“中国政法教育中心、法学研究中心和法学图书资料信息中心”。但是当时的校园面积尚不足200亩,这样的条件显然和“中国政法教育中心”极不相称。单靠学院路校园的建设,已远远不能满足学校教学和生活的需要,狭小的校园也无法容纳更多的建筑物。新校园的建设成了当务之急。但是当时正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北京市总体规划的时候,明确规定大型学校一律不得在城内建校,所以法大只能选择在郊区物色新校址。 早在筹备建立中国政法大学的时候,筹建领导小组就决定在大兴县(今大兴区)黄村安排兴建新的中国政法大学校园。在大兴黄村地已征完、线已划好的情况下,学校最终还是放弃了该地块。主要原因是,该地块处于南苑机场试飞区,而且400米外就是铁路线,每天有200多趟火车经过,噪声污染十分严重,并不适合作为学校的教学区和生活区。 不久,北京市委决定,将昌平县(今昌平区)建设成为以科研、教育和旅游服务为中心的卫星城。经与有关部门协商,并经北京市政府批准,1984年,中国政法大学最终选定在昌平县择址兴建新校区,拟定征地557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在北京市和昌平县的积极协助下,顺利解决了拆迁问题。到1985年,征地工作完成,除松园村待拆迁外,其余建筑用地已投入使用。1985年10月,第一期5000平方米工程破土试开工。新校区建设于1986年4月正式开工。 中国政法大学的新校区建设得到了中央领导的热情关怀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5年年底,15万平方米的校园总体规划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查批准,并列入了国家“七五”计划重点工程项目,要求在三年内建设完成,即在1989年全部完工。为了加强对基建工作的领导和监督检查,有关部门专门成立了中国政法大学建校领导小组。 到1987年4月,昌平新校区已基本完成约4.5万平方米的主体工程,昌平校区初步具备了教学配套能力。9月,当年录取的800名本科生和700名大专生到昌平校区报到。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迎来了第一批学生。 此时校园建设也同时继续进行,昌平校区的条件仍然十分艰苦。1987级的同学们来到学校之后,主体工程虽然完工,但校园里的道路等相关设施尚不完善,一遇到下雨就泥泞不堪。1987年,昌平校区主楼开始建设,到1989年完全建好。而在此之前,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办公楼。学校刚开始在昌平西环里买下两幢楼房办公,后来在学校附近租了个临街的房子,作为办公场所。第一期工程完成后,学校的办公地点搬到了现在的厚德楼,在百八十人的大教室里办公。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主楼建设完成才有所改善。1987年9月22日,学校在昌平新校区举行具有历史意义的新校首次开学典礼。昌平校区第一次开学典礼的举行,标志着中国政法大学正式走上了两地办学的道路。 昌平校区的建设一直持续到1991年。从1985年开始建设,在五六年的时间里,先后建好了13万多平方米的校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和生活设施。整个工程费用共计1.1亿元。到1989年,学院路校区两个年级的本科生毕业后,全部本科生均转移到昌平校区。 从1987级开始,中国政法大学的历届本科生开始了在昌平学习和生活的日子。在二十多年中,昌平县改成了昌平区,八达岭高速也建设起来,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入驻高校的逐渐增多和各方面事业的发展,昌平区也渐渐繁荣了起来。 多年来,随着校园的建设与发展,昌平校区不仅拥有了完整的生活区和教学区,建成了庞大的图书馆、崭新的体育馆和运动场,各项配套设施也相继完成,昌平校园绿树掩映、草木葱茏。同时,随着昌平城区的建设和地铁线的开通,两地办学的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而从这里走出去的成千上万的法大学子,如今也都活跃在法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以自己的力量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为母校争光。 (文章节选自《法大凝眸: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