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市巡礼
|
|
□ 本报记者 李光明
“隆兴桥上走一走,什么烦恼都没有”“隆兴桥上拢人心,化解纠纷一身轻”……在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孙村镇玉屏村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古桥位于玉屏村中心村,是村民休闲场所。村里把百姓说事点设在了这里,每月逢十开讲说事。 这里是家庭的法治课堂。在这里,干部群众说事议事、调解矛盾纠纷、开展法治宣传。 近年来,为有效提升家庭成员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打通全民普法“最后一公里”,宣城市开始实施“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群众“衣食住行”等生活环节,由点及面推进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建好“百千万法治家庭”,激活社会治理“最小细胞”,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让法治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真正发挥保障作用。 让法治浸润家庭 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宣城市从法治建设需求出发,利用家庭重要地位,实施“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培育县级10000户“法治家庭”示范户、市级1000户“法治家庭”标兵户、100户最赞心动“法治家庭”,教育引导家庭及其成员充分认识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认真学法、自觉守法、正确用法。通过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法律体系、法律制度层面的知识普及,探索建立“法治家庭”及单位、学校、社会实践“四位一体”法治宣传新模式。 宣城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夏建新介绍说,宣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法治建设工程,将其纳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内容总体推进,市委常委会、政府专题会议经常性研究,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调度。建立“法治家庭”培育联席会议制度,通过与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沟通“法治家庭”创建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法治家庭的培育过程就是法治宣传不断深入、法治建设基础不断夯实的过程。宣城市通过开展“守法圆梦”“春风化雨”“与法同行”等主题活动,出台《党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实施办法》,将法治家庭建设明确列入《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多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协同推进工作格局。 宣城有着深厚的徽文化底蕴,推广“一县一馆一公园”“一村一屋一广场”建设,因地制宜将法治元素融入公园、广场、书屋等,建成城区法治文化馆(公园)14个、农民法治公园(广场)174个、法治书屋864个,实现“抬眼见法,随时学法”,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培育群众法治素养,让法治文化浸润更多家庭。 此外,宣城依托普法微信(微博)、村居法律服务微信群等普法平台,构筑起“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法治宣传网络,源源不断将“法治快餐”送到每个家庭,提高群众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 为治理夯实基础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为这么大点事吵来吵去值得吗?听我的,都坐下来消消火……”夏日的午后热气逼人,广德市新杭镇乡贤调解员沈德山拉着两个争吵不休的村民坐下,开始语重心长地开导教育。 今年68岁的沈德山,是该镇箭穿村人,曾在新杭镇担任镇长,退休后回到家乡,组建“德善乡贤工作室”,凭借在十里八乡间威望高、口碑好,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宣城将培育“法治家庭”作为推动法治、德治、自治相融合的重要手段,以家庭这个社会“最小细胞”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德法共建”机制,以“六无六带头”为标准(即无家庭暴力,无非法宗教活动,无邻里和家庭纠纷,无涉黄涉赌涉毒和传销行为,无违规违法上访,无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即带头尊法,带头学法,带头守法,带头用法,带头诚实守信,带头传承和弘扬好家风),深入推行“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为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宣城对法治家庭的培育设计了严格程序,需要通过“基层推荐、逐级审核、公众投票、综合评审、媒体公示”五大流程,同时建立健全一个管理办法、一套评议标准、一部考核细则。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法治家庭’建设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不仅需要地方党委政府坚强领导和精心组织,还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夏建新说,实施“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是社会高效治理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从培养家庭“法治明白人”开始,逐步培育一个个“法治家庭”,由点及面,让法治思维、法律观念深入人心,最终实现全民法治素养提升。 以需求保障培育 在泾县茂林镇濂长村村口有座“新风堂”,其前身是“濂长大会堂”,承载着村民诸多记忆。经村里改造后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免费提供给村民操办红白事酒席。 “过去村里办红白事都流行大操大办,大家相互攀比,铺张浪费,很多村民心里不情愿,但是没办法。”濂长村党支部书记徐金林说,村里设立“新风堂”,制定了红白理事制度、红白事执行标准,号召大家在这里按标操办红白事,破旧俗、除陋习、树新风。 在实施“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中,宣城各地注重在法治实践一线培育“法治家庭”,从人民群众需求出发,探索拓展“法治家庭”功能,将“法治家庭”培育工程打造成丰富法治供给的载体,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民心工程。积极探索激励机制,设立“金农法治家庭贷”,建立“法治家庭”授信档案,让崇法尚德成为现实红利。推行“普法微积分”制,将村(居)民学习法律知识、化解邻里纠纷等学法用法活动记入普法档案,通过积分兑换礼品,带动形成“比、学、赶、超”的尊法守法氛围,孵化更多“法治家庭”。 随着“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不断深入,宣城市刑事案件发案量、公共安全事故数逐年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逐年提升,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逐渐形成。
|
安徽宣城:
|
培育法治家庭激活治理最小细胞
|
|
|
|
( 2022-07-2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市巡礼 |
|
□ 本报记者 李光明
“隆兴桥上走一走,什么烦恼都没有”“隆兴桥上拢人心,化解纠纷一身轻”……在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孙村镇玉屏村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古桥位于玉屏村中心村,是村民休闲场所。村里把百姓说事点设在了这里,每月逢十开讲说事。 这里是家庭的法治课堂。在这里,干部群众说事议事、调解矛盾纠纷、开展法治宣传。 近年来,为有效提升家庭成员法律信仰、法治观念、规则意识,打通全民普法“最后一公里”,宣城市开始实施“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群众“衣食住行”等生活环节,由点及面推进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建好“百千万法治家庭”,激活社会治理“最小细胞”,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让法治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真正发挥保障作用。 让法治浸润家庭 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宣城市从法治建设需求出发,利用家庭重要地位,实施“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培育县级10000户“法治家庭”示范户、市级1000户“法治家庭”标兵户、100户最赞心动“法治家庭”,教育引导家庭及其成员充分认识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认真学法、自觉守法、正确用法。通过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法律体系、法律制度层面的知识普及,探索建立“法治家庭”及单位、学校、社会实践“四位一体”法治宣传新模式。 宣城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夏建新介绍说,宣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法治建设工程,将其纳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内容总体推进,市委常委会、政府专题会议经常性研究,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调度。建立“法治家庭”培育联席会议制度,通过与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沟通“法治家庭”创建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法治家庭的培育过程就是法治宣传不断深入、法治建设基础不断夯实的过程。宣城市通过开展“守法圆梦”“春风化雨”“与法同行”等主题活动,出台《党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实施办法》,将法治家庭建设明确列入《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多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协同推进工作格局。 宣城有着深厚的徽文化底蕴,推广“一县一馆一公园”“一村一屋一广场”建设,因地制宜将法治元素融入公园、广场、书屋等,建成城区法治文化馆(公园)14个、农民法治公园(广场)174个、法治书屋864个,实现“抬眼见法,随时学法”,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培育群众法治素养,让法治文化浸润更多家庭。 此外,宣城依托普法微信(微博)、村居法律服务微信群等普法平台,构筑起“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法治宣传网络,源源不断将“法治快餐”送到每个家庭,提高群众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 为治理夯实基础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为这么大点事吵来吵去值得吗?听我的,都坐下来消消火……”夏日的午后热气逼人,广德市新杭镇乡贤调解员沈德山拉着两个争吵不休的村民坐下,开始语重心长地开导教育。 今年68岁的沈德山,是该镇箭穿村人,曾在新杭镇担任镇长,退休后回到家乡,组建“德善乡贤工作室”,凭借在十里八乡间威望高、口碑好,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宣城将培育“法治家庭”作为推动法治、德治、自治相融合的重要手段,以家庭这个社会“最小细胞”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德法共建”机制,以“六无六带头”为标准(即无家庭暴力,无非法宗教活动,无邻里和家庭纠纷,无涉黄涉赌涉毒和传销行为,无违规违法上访,无其他违法犯罪行为;即带头尊法,带头学法,带头守法,带头用法,带头诚实守信,带头传承和弘扬好家风),深入推行“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为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宣城对法治家庭的培育设计了严格程序,需要通过“基层推荐、逐级审核、公众投票、综合评审、媒体公示”五大流程,同时建立健全一个管理办法、一套评议标准、一部考核细则。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法治家庭’建设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不仅需要地方党委政府坚强领导和精心组织,还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夏建新说,实施“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是社会高效治理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从培养家庭“法治明白人”开始,逐步培育一个个“法治家庭”,由点及面,让法治思维、法律观念深入人心,最终实现全民法治素养提升。 以需求保障培育 在泾县茂林镇濂长村村口有座“新风堂”,其前身是“濂长大会堂”,承载着村民诸多记忆。经村里改造后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免费提供给村民操办红白事酒席。 “过去村里办红白事都流行大操大办,大家相互攀比,铺张浪费,很多村民心里不情愿,但是没办法。”濂长村党支部书记徐金林说,村里设立“新风堂”,制定了红白理事制度、红白事执行标准,号召大家在这里按标操办红白事,破旧俗、除陋习、树新风。 在实施“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中,宣城各地注重在法治实践一线培育“法治家庭”,从人民群众需求出发,探索拓展“法治家庭”功能,将“法治家庭”培育工程打造成丰富法治供给的载体,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民心工程。积极探索激励机制,设立“金农法治家庭贷”,建立“法治家庭”授信档案,让崇法尚德成为现实红利。推行“普法微积分”制,将村(居)民学习法律知识、化解邻里纠纷等学法用法活动记入普法档案,通过积分兑换礼品,带动形成“比、学、赶、超”的尊法守法氛围,孵化更多“法治家庭”。 随着“百千万法治家庭”培育工程不断深入,宣城市刑事案件发案量、公共安全事故数逐年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逐年提升,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逐渐形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