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侯建斌 □ 本报见习记者 刘 欣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以下简称“北京冬奥会”)是《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之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近7年的筹办历程中,在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和区域发展7大领域创造形成了丰厚的冬奥遗产。 2月11日,在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冬奥组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案例报告集(2022)》(以下简称《案例报告集》)。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在会上表示,北京冬奥会最大的遗产成果是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 据悉,《案例报告集》收录了7大领域中形成的44个典型遗产案例,总结提炼了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冬奥场馆、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城市更新、区域协同、文化传播、奥林匹克教育、志愿服务、包容性社会建设等多方面的亮点成果。 赛时与赛后利用紧密结合 “北京冬奥会最大程度使用了2008年的奥运遗产,并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新的双奥遗产。”刘玉民举例说,比如,国家游泳中心、首都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中心新增或优化了原有设施和制冰设施,把原来夏季的体育功能扩展到了冬季的体育功能,使得这两项功能并存,极大地提升了场馆的适用性。 《案例报告集》显示,国家游泳中心是全球范围内首个通过“水冰转换”变为兼具游泳馆和冰壶馆功能的场馆。赛后,比赛大厅将既能承办游泳赛事,又能组织冰上赛事,同时还能承接大型文化演出活动,从而实现场馆的反复利用、综合利用、长久利用。 作为北京赛区历史最为悠久的体育场馆,首都体育馆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承担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项冬奥比赛任务。场馆改造过程中秉承“修旧如旧”的重要理念,既通过保持外貌不变以保留人们对首都体育馆的最深记忆,同时又广泛采用高科技和可持续发展技术。北京冬奥会后,首都体育馆、首体短道速滑训练馆(冰坛)、首都滑冰馆、首体花样滑冰训练馆、运动员公寓与冬奥赛事中心,将形成4个场馆、2个配套设施、5块冰面为核心的首体场馆群,致力打造具有体育文化休闲娱乐各种功能的中国冰雪总部基地。 谈及冬奥场馆的利用,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李森说,首先一流的场馆要办一流的赛事,希望以后接着举办一些国际高水平赛事。其次,场馆在赛后面向大众开放,包括延庆赛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也在考虑留出一个大众体验的入口。 “北京冬奥会新建改建的7座冰上场馆、9块冰面使用了环保型的制冷系统和制冷剂。北京冬奥会所有的新建室内场馆也都全部达到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刘玉民介绍。 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为例,《案例报告集》介绍,在奥运会历史上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环保的制冰技术,它的碳排放趋近于零。 带动主办城市全面发展 北京冬奥会还带动了工业遗产的复兴和主办城市的全面发展。 近日,北京冬奥会全球收视份额创历届新高,不少网友对本届冬奥会别具特色的场地场馆产生了浓厚兴趣,其中就包括首钢大跳台。 《案例报告集》指出,作为首钢园区转型发展的地标性建筑之一,首钢滑雪大跳台将成为冬奥会留下的重要遗产。赛后,将起到良好的宣传和聚集效应,成为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发展的典范、世界工业遗产再利用和工业区复兴的典范、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此外,延庆和张家口赛区在道路、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下,整个地区发展也得到极大提升。”刘玉民说。 《案例报告集》提到,冬奥筹办加速带动京张两地交通相连相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产业发展互补互促、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初见成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交出了冬奥筹办和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实现奥林匹克运动与区域发展双赢。 刘玉民举例,张家口赛区在申办冬奥会前,每年的滑雪人口大概在20万人,现在已经达到200万人,这些场馆的建设也为这个地区将来开展群众性冬季体育活动,以及举办国际性的比赛,提供了场所。 形成体育文化和人才方面遗产 筹办冬奥会近7年的时间里,我国还形成了很多体育文化方面和人才方面的遗产。 刘玉民举例:“如成立了农民滑雪队、开展了北京市青少年俱乐部联赛、连续7年举办了全国大众冰雪季,使得中国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在场馆中得到相互融合。” 《案例报告集》显示,海坨农民滑雪队,这支因对滑雪的热爱和对冬奥会举办的支持诞生的滑雪队,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北京市延庆区一支宣传普及推广冰雪运动、带动广大群众投身冰雪产业、服务冬奥筹办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但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推广冰雪运动,还通过担任体育社会指导员和体育裁判,参与冰雪运动宣传推广活动,烘托冰雪运动氛围,助力冰雪运动开展。 目前,他们当中有11人获得国际滑雪教练证书,1人通过国家滑雪职业资格认证考试,2人获得高山滑雪三级裁判证书,1人获得高山滑雪二级裁判证书。他们,已成为农民转型就业的引领者和榜样。 而“全国大众冰雪季”连续举办的7年间,每年举办超千场次赛事活动,直接参与和间接影响的人数规模近亿人次,在推动实现“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根据《案例报告集》介绍,赛后将持续举办,成为北京冬奥会在带动冰雪运动普及发展方面的最重要遗产。 “另外,我们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场馆设计、运行、维护、建设专家。”刘玉民接着说。 此外,这届冬奥会给中国留下了很多冰雪运动人才,在这方面的储备也将不断提高。李森举例说:“北京市冰雪运动的社会指导员,也就是一些培养青少年的教练人员已经达到了23000多人,而河北省也达到2万人以上,这些都为冰雪运动长期、健康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支撑。” 丰厚的冬奥遗产,使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受益,带动城市和区域协同发展,引领社会文明进步。这些典型案例成果凝聚了千万个冬奥建设者的智慧和力量,将为未来奥运会和我国大型活动的筹办和举办发挥示范和借鉴作用,这些故事将被人铭记,广为传承,点亮未来,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留下北京记忆、贡献北京智慧。 本报北京2月11日讯
|
|
北京冬奥会创造形成丰厚的冬奥遗产
|
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留下北京记忆贡献北京智慧
|
|
|
( 2022-02-1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冬奥经纬 |
|
|
图为运动员们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进行训练,备战北京冬奥会比赛。
新华社记者 武巍 摄 |
|
□ 本报记者 侯建斌 □ 本报见习记者 刘 欣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以下简称“北京冬奥会”)是《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之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近7年的筹办历程中,在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和区域发展7大领域创造形成了丰厚的冬奥遗产。 2月11日,在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冬奥组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案例报告集(2022)》(以下简称《案例报告集》)。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在会上表示,北京冬奥会最大的遗产成果是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 据悉,《案例报告集》收录了7大领域中形成的44个典型遗产案例,总结提炼了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冬奥场馆、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城市更新、区域协同、文化传播、奥林匹克教育、志愿服务、包容性社会建设等多方面的亮点成果。 赛时与赛后利用紧密结合 “北京冬奥会最大程度使用了2008年的奥运遗产,并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新的双奥遗产。”刘玉民举例说,比如,国家游泳中心、首都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中心新增或优化了原有设施和制冰设施,把原来夏季的体育功能扩展到了冬季的体育功能,使得这两项功能并存,极大地提升了场馆的适用性。 《案例报告集》显示,国家游泳中心是全球范围内首个通过“水冰转换”变为兼具游泳馆和冰壶馆功能的场馆。赛后,比赛大厅将既能承办游泳赛事,又能组织冰上赛事,同时还能承接大型文化演出活动,从而实现场馆的反复利用、综合利用、长久利用。 作为北京赛区历史最为悠久的体育场馆,首都体育馆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承担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项冬奥比赛任务。场馆改造过程中秉承“修旧如旧”的重要理念,既通过保持外貌不变以保留人们对首都体育馆的最深记忆,同时又广泛采用高科技和可持续发展技术。北京冬奥会后,首都体育馆、首体短道速滑训练馆(冰坛)、首都滑冰馆、首体花样滑冰训练馆、运动员公寓与冬奥赛事中心,将形成4个场馆、2个配套设施、5块冰面为核心的首体场馆群,致力打造具有体育文化休闲娱乐各种功能的中国冰雪总部基地。 谈及冬奥场馆的利用,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李森说,首先一流的场馆要办一流的赛事,希望以后接着举办一些国际高水平赛事。其次,场馆在赛后面向大众开放,包括延庆赛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也在考虑留出一个大众体验的入口。 “北京冬奥会新建改建的7座冰上场馆、9块冰面使用了环保型的制冷系统和制冷剂。北京冬奥会所有的新建室内场馆也都全部达到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刘玉民介绍。 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为例,《案例报告集》介绍,在奥运会历史上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环保的制冰技术,它的碳排放趋近于零。 带动主办城市全面发展 北京冬奥会还带动了工业遗产的复兴和主办城市的全面发展。 近日,北京冬奥会全球收视份额创历届新高,不少网友对本届冬奥会别具特色的场地场馆产生了浓厚兴趣,其中就包括首钢大跳台。 《案例报告集》指出,作为首钢园区转型发展的地标性建筑之一,首钢滑雪大跳台将成为冬奥会留下的重要遗产。赛后,将起到良好的宣传和聚集效应,成为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发展的典范、世界工业遗产再利用和工业区复兴的典范、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此外,延庆和张家口赛区在道路、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下,整个地区发展也得到极大提升。”刘玉民说。 《案例报告集》提到,冬奥筹办加速带动京张两地交通相连相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产业发展互补互促、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初见成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交出了冬奥筹办和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实现奥林匹克运动与区域发展双赢。 刘玉民举例,张家口赛区在申办冬奥会前,每年的滑雪人口大概在20万人,现在已经达到200万人,这些场馆的建设也为这个地区将来开展群众性冬季体育活动,以及举办国际性的比赛,提供了场所。 形成体育文化和人才方面遗产 筹办冬奥会近7年的时间里,我国还形成了很多体育文化方面和人才方面的遗产。 刘玉民举例:“如成立了农民滑雪队、开展了北京市青少年俱乐部联赛、连续7年举办了全国大众冰雪季,使得中国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在场馆中得到相互融合。” 《案例报告集》显示,海坨农民滑雪队,这支因对滑雪的热爱和对冬奥会举办的支持诞生的滑雪队,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北京市延庆区一支宣传普及推广冰雪运动、带动广大群众投身冰雪产业、服务冬奥筹办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但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推广冰雪运动,还通过担任体育社会指导员和体育裁判,参与冰雪运动宣传推广活动,烘托冰雪运动氛围,助力冰雪运动开展。 目前,他们当中有11人获得国际滑雪教练证书,1人通过国家滑雪职业资格认证考试,2人获得高山滑雪三级裁判证书,1人获得高山滑雪二级裁判证书。他们,已成为农民转型就业的引领者和榜样。 而“全国大众冰雪季”连续举办的7年间,每年举办超千场次赛事活动,直接参与和间接影响的人数规模近亿人次,在推动实现“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根据《案例报告集》介绍,赛后将持续举办,成为北京冬奥会在带动冰雪运动普及发展方面的最重要遗产。 “另外,我们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场馆设计、运行、维护、建设专家。”刘玉民接着说。 此外,这届冬奥会给中国留下了很多冰雪运动人才,在这方面的储备也将不断提高。李森举例说:“北京市冰雪运动的社会指导员,也就是一些培养青少年的教练人员已经达到了23000多人,而河北省也达到2万人以上,这些都为冰雪运动长期、健康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支撑。” 丰厚的冬奥遗产,使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受益,带动城市和区域协同发展,引领社会文明进步。这些典型案例成果凝聚了千万个冬奥建设者的智慧和力量,将为未来奥运会和我国大型活动的筹办和举办发挥示范和借鉴作用,这些故事将被人铭记,广为传承,点亮未来,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留下北京记忆、贡献北京智慧。 本报北京2月11日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