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政府
|
|
□ 本报记者 侯建斌 □ 本报见习记者 刘 欣 “可持续的交通,可持续的发展。”近日,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行,聚焦实现可持续交通目标的机会、挑战和解决方案。大会期间,线上线下与会各方结合各自国情共享治理经验,其中,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得到广泛关注。 推进全球交通领域合作 以绿色、包容、普惠的方式推进全球交通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在为期3天的会议上,130余位交通部长、企业家代表、国际组织负责人呼吁各方加强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聚焦发展中国家和弱势群体的需求。 目前,我国在全球层面积极推进可持续交通发展,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合作平台,与19个国家签署包括《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在内的22项双边、多边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此间发布的《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我国与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的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大部分都涉及交通的互联互通合作,此外我国还为全球交通治理提供了许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在大会部长论坛上倡议,推进全球交通合作,书写基础设施联通、贸易投资畅通、文明交融沟通的新篇章,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和制度规则“软联通”,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经济复苏打好基础、做好服务、当好先行。 大会发布的成果文件《北京宣言》提出加强交通合作的行动倡议,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与交通相关的各项目标的落实提供了行动框架。 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持续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在农村道路和高铁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2019年底,中国的农村公路里程达到420万公里,实现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的目标;截至2020年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4.63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7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行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 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说,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交通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通过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通硬化路、直接通邮,通过加强农村邮政设施建设和普遍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通过持续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实现小康路上不让任何一地因交通而掉队。 《报告》指出,中国不断加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规模和质量实现跃升,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交通强国”,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基本形成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的“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全球123快货物流圈”。 制定完善交通发展政策 推动和鼓励可持续交通发展,离不开治理体系的变革和相关政策支撑。 《报告》说,中国把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作为可持续交通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融合发展。经过2008年和2013年两轮政府机构改革,交通运输大部门制主体组织架构基本建立,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以及邮政行业发展,为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在国家层面,我国先后出台《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等规划,制定印发了促进铁路建设、普通公路、海运业、民航业、快递业健康发展等意见,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民航局局长冯正霖在大会上表示,推动可持续交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既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也将为全球团结抗疫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中国坚持法治建设,推动铁路法、公路法、港口法、海安法、民航法、邮政法等法律法规制修订,推动形成系统完备、相互衔接的综合交通法规体系。中国坚持深化改革,完善投融资方式,优化营商环境,建立了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和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
|
《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报告》发布
|
二○三五年建成“全国一二三出行交通圈”
|
|
|
( 2021-10-2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政府 |
|
□ 本报记者 侯建斌 □ 本报见习记者 刘 欣 “可持续的交通,可持续的发展。”近日,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行,聚焦实现可持续交通目标的机会、挑战和解决方案。大会期间,线上线下与会各方结合各自国情共享治理经验,其中,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得到广泛关注。 推进全球交通领域合作 以绿色、包容、普惠的方式推进全球交通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在为期3天的会议上,130余位交通部长、企业家代表、国际组织负责人呼吁各方加强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聚焦发展中国家和弱势群体的需求。 目前,我国在全球层面积极推进可持续交通发展,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合作平台,与19个国家签署包括《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在内的22项双边、多边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此间发布的《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我国与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的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大部分都涉及交通的互联互通合作,此外我国还为全球交通治理提供了许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在大会部长论坛上倡议,推进全球交通合作,书写基础设施联通、贸易投资畅通、文明交融沟通的新篇章,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和制度规则“软联通”,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经济复苏打好基础、做好服务、当好先行。 大会发布的成果文件《北京宣言》提出加强交通合作的行动倡议,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与交通相关的各项目标的落实提供了行动框架。 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持续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在农村道路和高铁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2019年底,中国的农村公路里程达到420万公里,实现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的目标;截至2020年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4.63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7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行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 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说,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交通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通过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通硬化路、直接通邮,通过加强农村邮政设施建设和普遍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通过持续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实现小康路上不让任何一地因交通而掉队。 《报告》指出,中国不断加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规模和质量实现跃升,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交通强国”,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达到新高度,基本形成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的“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全球123快货物流圈”。 制定完善交通发展政策 推动和鼓励可持续交通发展,离不开治理体系的变革和相关政策支撑。 《报告》说,中国把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作为可持续交通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融合发展。经过2008年和2013年两轮政府机构改革,交通运输大部门制主体组织架构基本建立,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以及邮政行业发展,为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在国家层面,我国先后出台《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等规划,制定印发了促进铁路建设、普通公路、海运业、民航业、快递业健康发展等意见,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民航局局长冯正霖在大会上表示,推动可持续交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既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也将为全球团结抗疫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中国坚持法治建设,推动铁路法、公路法、港口法、海安法、民航法、邮政法等法律法规制修订,推动形成系统完备、相互衔接的综合交通法规体系。中国坚持深化改革,完善投融资方式,优化营商环境,建立了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和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