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社区
|
|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 《法制与新闻》记者 黄浩栋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院子里栽有一棵甘棠树,取义于古时周召公甘棠树下听讼决狱、为民解忧的典故。近12年来,先有“秦玲妹巡回社区调解工作室”,后有社区法官工作室,徐汇法院的法官们志在“甘棠树下解民忧”。 “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审判理念,法院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法官如何从庭里走到庭外,工作触角如何进一步延伸到基层,社区法官工作室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和平台。”近日,徐汇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曹洁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2009年至今,徐汇法院围绕人、事、机制三大重要元素扎实推进社区法官工作室建设,大力弘扬‘枫桥经验’,努力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为推进更高质量的平安建设、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甘棠树下法官亲 若是向徐汇区居民问起最熟悉的法官,大部分居民会提到两个名字:秦玲妹和王宏霞。 2009年12月,徐汇法院成立以“全国十大杰出女法官”秦玲妹名字命名的“秦玲妹巡回调解工作室”,由此开始了实体化运作社区法官工作室的首次探索。 直至退休,秦玲妹带领工作室法官连续干了9年,他们走遍各街镇各社区,共调解重大疑难纠纷近2000起,提供法律咨询超过一万余人次,秦玲妹由此成为家喻户晓专门为老百姓解决困难事儿的“法官阿姐”。 2017年,秦玲妹光荣退休。“秦玲妹巡回调解工作室”更名为“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法官王宏霞成为新工作室的专职法官。 尽管工作室更名,但以案件为引领、以百姓司法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司法服务理念没有变。目前,王宏霞及其团队根据各街镇不同特色及需求,与全区13个街镇一一结对,提供定制服务。例如,长桥街道和华泾镇涉及动迁安置和涉老案件较多,审理房产和家事案件的法官就走进了这里的社区;虹梅街道漕河泾开发区企业较多,审理商事和劳动案件的法官上门服务。 现如今,“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已经拥有一支超过30人的工作队伍,一批又一批年轻法官和法官助理加入其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作小组。 盛新然是一名年轻法官助理,“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成立后,她自告奋勇报名参加。除了承担日常辅助类事务外,她积极参与社区调解、开展普法讲座和法律宣传活动,成为社区工作的一把好手。“虽是兼职,但没有丝毫马虎。平日法院工作虽然忙碌,但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跑社区。”盛新然告诉记者,“基层的历练让我学会了用群众思维、用群众语言和群众方式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任何工作要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人是关键元素,法官走出法院下沉社区,不仅给基层解决了实际问题,给老百姓解决了实际困难,也给自己一个全新的锻炼舞台。”徐汇法院副院长蒋克勤说。 甘棠树下调解顺 一根利落的马尾辫,一身笔挺的法官制服,“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专职法官王宏霞总是给人英姿飒爽的印象。 记者见到王宏霞时,她正带着法官助理调解一桩棘手的邻里纠纷:赵、卢两家积怨已久,近日卢家加装外开的防盗门激怒了赵家,一时剑拔弩张……当地居委会不得不向王宏霞求助。 “邻里之间以和为贵,建议你家防盗门上再开个小门,开关时提前看一下,避免碰撞。” “你们是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家家都有难处,要多换位思考,如果为这点小事打起来惹上官司不值当啊。” 在王宏霞的劝说下,最终两家达成协议,外开的防盗门顺利拆除。 “与判案不同的是,调解更需要水磨功夫。当事人之间要换位思考,法官与当事人何尝不是如此,只有沉下心来与当事人将心比心,才能走进他们心里,倾听他们心声。”王宏霞说。 据统计,“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成立3年多来,年均调解案件420余件,出具调解书和裁定书1200余份。“法院工作触角向基层延伸,本身就是诉源治理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在家门口帮老百姓化解矛盾,既能避免小矛盾变成大纠纷,也降低了人民群众的诉讼成本。”蒋克勤说。 在调解社区矛盾纠纷过程中,社区法官工作室团队始终注重与社会大调解格局建设有效衔接,如今他们已与徐汇区13个街镇调委会对接开展案件调解工作,也与辖区内的专业调解机构开展专门合作,此外还通过集中授课、案例研讨、庭审旁听、调解见习等形式,对人民调解员开展定期培训,形成基层多元化调解合力。 甘棠树下机制多 近日,“甘棠树下”社区法官漕河泾工作站揭牌成立,这是徐汇法院设立的第二个街道工作站。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社区法官街道工作站的设立是徐汇法院进一步弘扬和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延伸司法职能,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举措。工作站建立了社区法官对接机制、司法联络延伸服务机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突发情况应急支撑机制、人民调解综合指导培训机制和特色服务工作机制,联手街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实现诉源治理的实体化运作。 12年来,徐汇法院一直坚持机制创新,自“秦玲妹巡回调解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形成了“特殊群体绿色通道”“周四固定巡回日”等便民服务工作机制。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解决当事人外出不便的问题,徐汇法院还积极开展社区矛盾纠纷在线调解工作,最大程度减轻当事人诉累。 记者了解到,徐汇社区法官工作室的特色服务很暖心,如涉老案件亲情服务,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司法服务;分类定制宣讲课程,针对各街镇和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开设专门的法治宣讲课堂,定制课件菜单,对社区群众开展普法教育。 据统计,“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现年均开展现场法律咨询活动40余场,服务群众900余人次,定期到街镇广泛征集社区居民、企业单位的司法需求和关注热点,找准恰当节点赴街道居委会、学校、企业园区开展法律咨询、普法讲座等特色司法服务。 “社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和普法宣传的深入推进,是人民法院在诉源治理中发挥参与、推进、规范和保障作用的重要渠道,我们将进一步推进社区法官工作室实体化运作的深度和广度,使之成为法院与群众的‘连心桥’、矛盾纠纷的‘调和剂’、普法宣传的‘播种机’和社会治理的‘助推器’。”曹洁说。
|
|
上海徐汇法官甘棠树下解民忧
|
|
|
|
( 2021-07-1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社区 |
|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 《法制与新闻》记者 黄浩栋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院子里栽有一棵甘棠树,取义于古时周召公甘棠树下听讼决狱、为民解忧的典故。近12年来,先有“秦玲妹巡回社区调解工作室”,后有社区法官工作室,徐汇法院的法官们志在“甘棠树下解民忧”。 “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审判理念,法院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法官如何从庭里走到庭外,工作触角如何进一步延伸到基层,社区法官工作室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和平台。”近日,徐汇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曹洁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2009年至今,徐汇法院围绕人、事、机制三大重要元素扎实推进社区法官工作室建设,大力弘扬‘枫桥经验’,努力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为推进更高质量的平安建设、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甘棠树下法官亲 若是向徐汇区居民问起最熟悉的法官,大部分居民会提到两个名字:秦玲妹和王宏霞。 2009年12月,徐汇法院成立以“全国十大杰出女法官”秦玲妹名字命名的“秦玲妹巡回调解工作室”,由此开始了实体化运作社区法官工作室的首次探索。 直至退休,秦玲妹带领工作室法官连续干了9年,他们走遍各街镇各社区,共调解重大疑难纠纷近2000起,提供法律咨询超过一万余人次,秦玲妹由此成为家喻户晓专门为老百姓解决困难事儿的“法官阿姐”。 2017年,秦玲妹光荣退休。“秦玲妹巡回调解工作室”更名为“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法官王宏霞成为新工作室的专职法官。 尽管工作室更名,但以案件为引领、以百姓司法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司法服务理念没有变。目前,王宏霞及其团队根据各街镇不同特色及需求,与全区13个街镇一一结对,提供定制服务。例如,长桥街道和华泾镇涉及动迁安置和涉老案件较多,审理房产和家事案件的法官就走进了这里的社区;虹梅街道漕河泾开发区企业较多,审理商事和劳动案件的法官上门服务。 现如今,“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已经拥有一支超过30人的工作队伍,一批又一批年轻法官和法官助理加入其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作小组。 盛新然是一名年轻法官助理,“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成立后,她自告奋勇报名参加。除了承担日常辅助类事务外,她积极参与社区调解、开展普法讲座和法律宣传活动,成为社区工作的一把好手。“虽是兼职,但没有丝毫马虎。平日法院工作虽然忙碌,但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跑社区。”盛新然告诉记者,“基层的历练让我学会了用群众思维、用群众语言和群众方式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任何工作要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人是关键元素,法官走出法院下沉社区,不仅给基层解决了实际问题,给老百姓解决了实际困难,也给自己一个全新的锻炼舞台。”徐汇法院副院长蒋克勤说。 甘棠树下调解顺 一根利落的马尾辫,一身笔挺的法官制服,“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专职法官王宏霞总是给人英姿飒爽的印象。 记者见到王宏霞时,她正带着法官助理调解一桩棘手的邻里纠纷:赵、卢两家积怨已久,近日卢家加装外开的防盗门激怒了赵家,一时剑拔弩张……当地居委会不得不向王宏霞求助。 “邻里之间以和为贵,建议你家防盗门上再开个小门,开关时提前看一下,避免碰撞。” “你们是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家家都有难处,要多换位思考,如果为这点小事打起来惹上官司不值当啊。” 在王宏霞的劝说下,最终两家达成协议,外开的防盗门顺利拆除。 “与判案不同的是,调解更需要水磨功夫。当事人之间要换位思考,法官与当事人何尝不是如此,只有沉下心来与当事人将心比心,才能走进他们心里,倾听他们心声。”王宏霞说。 据统计,“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成立3年多来,年均调解案件420余件,出具调解书和裁定书1200余份。“法院工作触角向基层延伸,本身就是诉源治理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在家门口帮老百姓化解矛盾,既能避免小矛盾变成大纠纷,也降低了人民群众的诉讼成本。”蒋克勤说。 在调解社区矛盾纠纷过程中,社区法官工作室团队始终注重与社会大调解格局建设有效衔接,如今他们已与徐汇区13个街镇调委会对接开展案件调解工作,也与辖区内的专业调解机构开展专门合作,此外还通过集中授课、案例研讨、庭审旁听、调解见习等形式,对人民调解员开展定期培训,形成基层多元化调解合力。 甘棠树下机制多 近日,“甘棠树下”社区法官漕河泾工作站揭牌成立,这是徐汇法院设立的第二个街道工作站。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社区法官街道工作站的设立是徐汇法院进一步弘扬和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延伸司法职能,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举措。工作站建立了社区法官对接机制、司法联络延伸服务机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突发情况应急支撑机制、人民调解综合指导培训机制和特色服务工作机制,联手街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实现诉源治理的实体化运作。 12年来,徐汇法院一直坚持机制创新,自“秦玲妹巡回调解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形成了“特殊群体绿色通道”“周四固定巡回日”等便民服务工作机制。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解决当事人外出不便的问题,徐汇法院还积极开展社区矛盾纠纷在线调解工作,最大程度减轻当事人诉累。 记者了解到,徐汇社区法官工作室的特色服务很暖心,如涉老案件亲情服务,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司法服务;分类定制宣讲课程,针对各街镇和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开设专门的法治宣讲课堂,定制课件菜单,对社区群众开展普法教育。 据统计,“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现年均开展现场法律咨询活动40余场,服务群众900余人次,定期到街镇广泛征集社区居民、企业单位的司法需求和关注热点,找准恰当节点赴街道居委会、学校、企业园区开展法律咨询、普法讲座等特色司法服务。 “社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和普法宣传的深入推进,是人民法院在诉源治理中发挥参与、推进、规范和保障作用的重要渠道,我们将进一步推进社区法官工作室实体化运作的深度和广度,使之成为法院与群众的‘连心桥’、矛盾纠纷的‘调和剂’、普法宣传的‘播种机’和社会治理的‘助推器’。”曹洁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