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平安中国·社区
9 3/9 2 3 4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过湾村从“问题村”蝶变“网红村”
· 明通巷社区打造“一院坝一特色”
· 物业人员施暴业主
· 流动仲裁庭开到群众家门口
· 莱州边检模拟长征促学党史
· 图片新闻
· 德清检察筑牢民企“防腐墙”
· 上海徐汇法官甘棠树下解民忧
· 90后“女承父业”圈钱20亿

明通巷社区打造“一院坝一特色”

( 2021-07-1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社区
  □ 本报记者       王宇
  □ 《法制与新闻》见习记者 陆敏

  作为云南昆明最早的城市社区之一,地处昆明市中心地段的盘龙区明通巷社区在0.41平方公里内的40个居民院坝都为老旧居民院坝,退休、高龄居民占多数。近年来,明通巷社区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调动多方资源,共商共治,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不久前,该社区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打造“一院坝一特色”的做法,成功入选2020年昆明市社会治理“十佳”案例。
  党建引领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实践中,明通巷社区从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切入,聚焦“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不断探索社区党组织牵头,居委会、业委会、社区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多方联动机制,有效统筹整合各方力量资源,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实现“一院坝一特色”打牢组织基础。
  在推动“一院坝一特色”的“民生小实事”项目落地过程中,院坝党组织、党员志愿者、楼栋长召集居民商议,找出院坝的问题和不足,并邀请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指导;通过多次组织召开居民大会,成立院坝改造项目领导小组,确定项目内容及方案,依据院坝的问题及特点,秉持“一院坝一特色”理念,探索老旧居民院坝改造的路径与渠道。
  明通巷社区坚持共商共治搭建公共参与空间。“一院坝一特色”的老旧居民院坝改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广泛民意调查,居民同意率80%以上才开展实施。针对一个个老旧居民院坝的改造,明通巷社区依托五级治理架构,以“民生小实事”为切入点,培育和激活社区能人的创造力,探索社区居民自我治理、自我服务体系,为社区注入新能量。
  其中,东风巷93号院于上世纪70年代建成,主要居住着云南地矿局的老职工。云南省地矿局、院坝党员、居民经过多次协商讨论,最终在93号院内建立了“地矿历史微博物馆”,传承了地矿“三光荣”精神,留住了院坝内地矿人的记忆。
  明通巷42号立足楼院实际开创“红色管家团”微服务。该院坝建于上世纪80年代,大部分住户为退休人员,且高龄老人居多,公共区域路面破损严重,常年失修,最终明通巷42号院路面修缮被纳入“民生小实事”加以解决。
  明通巷47号院属昆明建投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公房,房屋建于1970年,是典型的老旧无人管理小区,120户住户只有一个公共厕所。为解决这一难题,社区多次指导居民召开议事会,培养居民自治意识,发掘社区能人,最终依靠居民自筹加单位筹集资金搞了一次“厕所革命”。
  这些项目均属于打造“一院坝一特色”的“民生小实事”的典型。项目实施过程中,施工内容向居民公示并接受居民监督,项目完工后,街道、社区、项目领导小组、居民代表参与工程验收,有效提高了辖区内公共单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广度和深度。
  目前,老旧院坝特色改造还在进行中,去改造现场看施工情况的居民越来越多,体现出居民自己的钱出得有价值、有成效,进一步说明项目的受众面广、居民的参与度正不断提升,居民社区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居民自己的事情自己管、自己的事情人人关心的院坝氛围越来越浓。
  “一院坝一特色”的“民生小实事”的开展,也让明通巷社区居民议事逐步规范化。此过程也引导和发动了更多的专业人士、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不仅有效提高了项目质量,也为后续项目管理献计献策。在社区党组织的统筹协调下,院坝居民积极支持和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并在建言献策过程中,与其他主体一起实现了共驻共建、良性互动,为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出新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