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军事广角
9 7/9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法治护航北斗系统发展新阶段
· 武警部队全面推动军事训练转型发展
· 让党史更有温度
· “从延安走向辉煌的百年大党”

法治护航北斗系统发展新阶段
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北斗法治论坛侧记

( 2021-06-1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军事广角
  图为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北斗法治论坛现场。 张文清 摄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5月27日,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北斗法治论坛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论坛以“统筹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促进卫星导航安全与应用”为主题。
  去年6月,随着北斗三号系统全球组网完成,北斗系统在国内外影响力大幅提升,北斗系统迎来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重大机遇。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北斗系统迈入向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发展的全新发展阶段,也面临更为复杂迥异的制度环境,对法治建设需求迫切。亟需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为北斗系统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国内法治支撑,营造良好的国际法治环境,确保法治在北斗系统发展新阶段更好地发挥重要作用。
构建北斗法治保障体系
  卫星导航是一个涉及领域众多、交叉学科复杂的新兴尖端行业,需要国家加强顶层设计,规范管理体制、统筹发展机制,构建法治保障体系。
  “在统筹推进伟大工程的实践中,必须要做到制度化、程序化、法治化。”中国法学会副会长黄进在论坛致辞中表示。
  他说,中国法学会愿意和有关部门共同深化北斗法治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研究,打造北斗法治建设的国家级智库,推动卫星导航法治体系建设,将北斗法治建设全面融入国家法治建设。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指出,北斗系统已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向着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的宏伟目标迈进。北斗法治建设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北斗系统不断发展的时代潮头上砥砺前行。
  第十二届卫星导航年会北斗法治论坛主席、北斗政策法规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君琳在发言时表示,随着北斗系统建设法治化进程加快推进,北斗法治理论创新能力、实践开拓能力将显著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导、规范和保障北斗系统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北斗系统的治理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从而不断满足北斗系统建设的新需求,不断解决北斗系统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应对北斗系统发展中的新挑战,全面彰显北斗法治保障的新成效。
合理利用国际经贸规则
  此次法治论坛上,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杨国华介绍了我国参加的重要国际规则,包括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投资协定(CAI)、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美欧日三方联合声明(TRI)。
  “北斗开启全球服务新阶段、走向国际市场,更应充分重视国际经贸规则的运用,准确把握国际经贸规则演变中的规律性,正确认识国际经贸规则给北斗系统全球化发展带来的阻碍和风险点,合理利用国际经贸规则有效促进北斗系统的迭代和推广。”杨国华说。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石静霞介绍了WTO框架下卫星导航的法律规制问题,以及《服务贸易总协定》《政府采购协定》等与卫星导航服务相关的协定和规则,展望了北斗在WTO规则框架下的发展前景。她提出,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维护者和支持者,北斗国际化活动应与我国所承诺的WTO义务相一致。应紧密跟踪主要WTO成员对北斗国际化的态度和反应,及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亚研究所研究员刘华芹以俄罗斯及中亚合作为例,阐述了北斗国际化发展面临的良好机遇,包括外交关系友好,双边合作基础稳固及可拓展交通运输、农业、环保、减灾、跨境电商、边境安全和文化交流等广泛的合作领域。同时提出,北斗国际化发展也面临政治安全环境不稳定、市场容量小以及营商环境不便利等挑战。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寿平从国际法角度介绍了美、俄、欧的全球卫星导航应用推广政策,指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强制应用包括排他性与非排他性两种,其中非排他性强制应用实际是一种强制兼容,有利于后发系统进入市场,且没有减损先发系统的最惠国待遇,并不违反现行国际法。此外,他还提出,应通过妥善设置海外框架、坚持数据本地管理等方式加强卫星导航数据安全保护,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解决法律法规滞后问题
  国防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肖霁轩从知识产权的角度,介绍了北斗全球服务发展面临的诸多法律风险,如普通法律风险、知识产权风险、新型法律风险等,提出应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法律风险尽职调查工作、提升国际谈判与合同签订能力等风险防范建议,为北斗系统国际化发展的法治保障提供了新思路。
  北斗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当前涉及北斗的制度存在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制约北斗发展。
  在北斗政策法规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方宇菲看来,这两个问题一是法律法规滞后,如测绘领域法律规范制约了高精度位置服务的现实应用,短报文通信服务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二是法律规范缺位,如北斗名称使用缺乏规范,北斗系统信号缺乏特殊法律保护。
  “北斗系统的全面建成、北斗全球服务的开通,必然催生新的立法领域。”方宇菲说。
  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应用推广与产业化专家组专家尤源表示,法治保障对于提升北斗产品核心竞争力、鼓励中国北斗企业走向世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呼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通过北斗产品标准化、制造规模化、规范价格体系、提升服务品质等途径,提升北斗产品核心竞争力。
  此外,北斗政策法规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杨静帆在北斗与新基建论坛上,介绍了北斗与新基建融合发展的法治保障,提出应明确北斗系统在新基建发展战略中的法律定位、加强数据安全法律保护、加强安全运行维护制度保障等建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