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经纬
9 8/9 7 8 9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更高质量就业”
成为今年就业主旋律
· 2021就业季如何不再上演“表格就业”
· 创新打防战法守护人民群众“钱袋子”

909万名高校毕业生创新高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
“更高质量就业”
成为今年就业主旋律

( 2021-05-3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经纬
  ● 就业不仅仅是高校毕业生个人的问题,同时也是民生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
  ● 所谓更高质量就业,就是能够为毕业生提供一个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能”的空间
  ● 面对就业“排浪”压力,用人单位应破除唯学历论,构建科学的人才标准体系

  □ 本报记者 赵丽

  又到一年毕业季,今年909万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话题。
  5月2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预计今年中国就业将延续总体平稳态势,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已安排多项政策支持。
  当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相关主题举行政策吹风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说,政策调整将聚焦三方面:支持市场主体稳岗扩岗,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兜牢困难人员保障底线。
  “对于学生来说,首先是要调整自己的期待值,将自己的期待值调整至一个合适的位置,同时去寻找与自己长远发展方向相匹配的工作;其次是大的领域和方向不要弄错,在此基础上,后续还可以微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应该选择一些可变性、可塑造性较强的毕业生。
毕业人数再创新高
促进更高质量就业

  距离909万名2021届高校毕业生离校不到两个月时间。为了抓住当前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冲刺期,全力促进2021届高校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教育部于5月17日至23日举办了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系列活动。
  此次促进周包括系列校园招聘会、校企供需对接大会、就业育人主题教育三大系列活动,进一步聚合社会资源,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地就业。
  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匡校震介绍,除了本次线下招聘会外,京津冀专场线上招聘会于5月17日至23日同步举行,500余家用人单位发布招聘需求近7万人。2021届高校毕业生可通过“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进行线上求职。
  京津冀专场线上招聘会是教育部“24365”专场招聘会的一部分。截至目前,“24365”专场招聘活动已提供342万个就业岗位。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对接大会,为重点领域校企双方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建立校企对接合作的长效机制。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促进高校和重点领域用人单位通过线上方式开展对接活动,推动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育人活动,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重点领域就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于5月17日在中国农业大学考察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时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抢抓毕业生离校前的关键期,拓展就业渠道和岗位,推动校园招聘提质升级,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强就业政策宣传和观念引导,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确保就业大局稳定,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营造良好氛围。
  如何才能做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所谓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就是希望毕业生所找到的工作,所从事的职业,能够和自身的就业期望相匹配,能够为毕业生提供一个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能”的空间。
  据熊丙奇介绍,“高质量就业”的衡量指标其实有很多,比如毕业生的专业相关度、平均薪酬、对岗位的满意度、创业率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
  储朝晖则对“今昔”的“高质量”进行了对比,“过去的高质量更多是与就业数量挂钩,也就是强调就业率。现在的高质量,更多是强调毕业生能否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此,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外教育法研究中心主任姚金菊认为,“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其实是国家就业政策的延续。
  “在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的背景下,国家可能会继续采取一些集中性的措施。”姚金菊说,此外,今年是“十四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建党百年,在“十四五”规划里,明确提出要建成教育强国,而毕业生就业质量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就业不仅仅是高校毕业生个人的问题,同时也是民生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
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了《2021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反映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报告》显示,IT/通信/电子/互联网以超过四分之一的选择占比成为毕业生最期待从事的行业,排在其后的是房地产/建筑业(10.9%)、文化/传媒/娱乐/体育(8.7%)、金融业(7.2%)。
  在参与本次调研的2021应届毕业生当中,56.9%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加入就业大军,较去年收缩18.9个百分点;15.8%选择自由职业,同比上升8.1个百分点;12.8%选择慢就业,同比上升6.6个百分点。另外,毕业后在国内继续学习的应届生占比9.5%,较去年的6.6%也有明显提升。
  随着就业市场竞争加剧及对人才要求提高,大学生群体也在调整发展路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继续深造,或选择当下灵活就业、自由职业等多元的就业形态,拓宽自己的未来选择。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集中毕业形成的就业“排浪”,无论对求职大学生还是对用工单位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对于今年大学生就业可能遭遇的问题,熊丙奇总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个问题是就业中的公平公开问题。有关部门必须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避免出现学历歧视、地域歧视、性别歧视等问题。招聘信息必须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公开,避免出现付费就业、关系就业。
  第二个问题是推动合法就业。要求用人单位跟学生签约,发布合法的、真实的就业信息。发布虚假信息的企业,高校要及时为毕业生发出警示,并建立黑名单制度,充分保障学生的就业权利。学生自身也应提高合法就业的意识,掌握就业的相关政策。
  第三个问题是学生的个性化就业。学生自身应该具有明确的、准确的就业目标,要将自己的能力和期望值与目标工作更好地匹配起来。
  第四个问题是用人单位的人才评价体系对整个中国的教育评价改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面对“排浪”压力,用人单位应该发挥积极引导作用,破除唯学历论,着眼于毕业生的能力培养,此外还要构建科学的人才标准体系。
  “今年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比如采取调控指标的方式,研究生扩招,招聘科研助理。此外还有灵活就业等方式,以此来保障大学生就业。”在姚金菊看来,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是,需要引导大学生转变观念和思维,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就业时不能简单局限于地域或专业的限制,用人单位也应该破除唯学历论,要着眼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客观分析。
  同时,姚金菊还提到了“一方招工难,一方找工难”的现象,折射出信息匹配度不充分的问题。高校也应该与企业建立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充分做好毕业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工作。
制图/高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