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文化 |
13 |
9/13 |
8
|
9
|
10
|
>
|
>| |
|
|
PDF版 |
 |
|
|
□ 楚建锋
“理论是灰色的,唯有生活之树常青。”这句经典论述高度概括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的复杂情况,而不应抱着昨天的理论不放。所以,要为一百多年前诞生的艾思奇和艾思奇哲学理论树碑立传,既要娴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又要与时俱进、阐释出撰写这本理论读物的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还要把《大众哲学》创始人的哲学风范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书中的每一章节,让读者能像掌握艾思奇的哲学一样“从书斋里走出,变成思想的圣火”;像当年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一样,从领袖到将军、从学员到战士,人人都在读、人人都从艾思奇的哲学力量中汲取智慧,转化为政治力量、军事力量、经济力量、民族力量。更要求书中的每一段论述、每一个故事以及具体的观点方法,都能拉下哲学的神秘面纱,娓娓道来个中缘由、解疑释惑,让读者心服口服。与此同时,还要求作者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善于讲故事、敢于讲故事、会讲故事。能够学会像八十多年前艾思奇写《大众哲学》一样,讲“中国话”“百姓话”。因而,这本专著与其说是写艾思奇精神遗产及其生平的专著,不如说是作者献给新时代的一本教授读者娴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洞察世界,分析社会,透视人生的大众读物、通俗读物。 为了达到这一创作目的,作者在16章30余万字的著述中,巧妙布局谋篇。开篇,以拜谒腾冲为引言,将人杰地灵、美轮美奂、神奇迷人的腾冲自然环境与储藏着历久弥坚的哲学力量作为铺垫,导引出腾冲100年前基本上与艾思奇同时代的尹蓉(缅甸四代国王国师)、李根源(与蔡锷等人同为云南革命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张问德(抗日县长)3位杰出历史人物。但作者笔锋又一转指出:艾思奇要排第一。之后,作者带着对美丽的腾冲地理、历史、文化、人物等探秘,巧妙地把哲学专著转化成一本自然之旅、历史之旅、文化之旅、哲学之旅的散记体理论读物。不由得让人随着作者的历史唯物主义笔触,走入美妙的哲学“探奇”中。 到了云南、到了腾冲、到了艾思奇故居,探寻到艾思奇“大器早成”、3岁即被蔡锷收为义子,12年走了4步,即:幼儿园、私塾、国民小学、教会学校。从小就受到两种文化、两种教育的熏陶,自然、社会、中国、外国的书一起读。广种薄收、触类旁通,造就了非凡的哲学悟性。作者说,艾思奇在当年一篇千字文中不仅能从容批判中国传统哲学的弊端,又能画龙点睛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原理,并紧密联系社会现实,恰到好处地把自然科学知识揉进其中;艾思奇受大哥中共党员李生庄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地道的、革命的、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中国共产党日本东京支部参加廖承志学习小组学习,进一步坚定了艾思奇的政治意识、政治信仰……到艾思奇在中国社会最黑暗时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一束光拉开中国新哲学帷幕一章中,作者记述了艾思奇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人战胜黑暗的思想武器,尤其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把中国共产党逼上了绝路,这时,正在日本留学的艾思奇毅然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艾思奇没有徘徊在国学中举足不前,没有盲从西方唯心主义随遇而安,也没有教条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传声筒,而是全身心地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实化、通俗化、大众化,用《二十二年来之中国哲学思潮》一文,有力批判了一些打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幌子,把泰戈尔请到东方,把叔本华、尼采、培根以及致力于狄尔泰等资本主义哲学输入中国,把唐大园(佛学研究者)的太虚法师请到人群中,宣扬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殖民半殖民化等不良思潮。艾思奇的批判一语中的、入木三分、针砭时弊,以正视听。同时,翻译出版了《新哲学大纲》《辩证唯物论》《民族解放与哲学》,支持《资本论》出版等,有力批驳了那个年代马克思主义是危险学说的谬论,并旗帜鲜明地向大众指出:哲学是解决问题的指针,不是悬浮在空中的幻影,要从民族危机的实际问题分析,来一个民族自觉运动!使千千万万青年人踏上了进步和革命的拯救民族危亡之路。 紧接着,作者在书中指出艾思奇的政治自觉是一以贯之的,他先后两次留学日本又两次半途毅然决然回国,都是为了抗议日本对中国主权的侵略。作者评价道,艾思奇这样做,不仅是爱国热情驱使,更是政治情结使然。因为,艾思奇认为没有党性的哲学就没有政治立场。任何一种严肃的哲学,都会表现出党性原则。所以,作者在本章强调,哲学是坚守党性和良心的事。连党性、良心都没有的人,怎么会有很高的哲学天赋和造诣。1936年,艾思奇哲学研究石破天惊,著述了《大众哲学》,从当时的生活难讲起,列举了4种常见的世界观——厌世主义、现实主义、宿命论者、享乐主义。从不如意的事是事物本质、抬杠是一种认识、笑里藏刀、七十二变等生活现象,简明扼要、由浅入深地遵循人生生活轨迹,透析了哲学在日常生活里、哲学是从人的生活中产生,主要是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问题等,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成为当时无数进步青年和革命战士的思想明灯、信仰之根。作者还在书中披露了当年毛泽东同志告诉林彪,要抗日军政大学的每位学员都要读一读《大众哲学》的故事。 (《凝聚起信仰的磅礴伟力(上)》详见《法治日报》2021年5月11日9版)

|
|
凝聚起信仰的磅礴伟力(中)
|
读任仲然著《哲学的力量——艾思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
|
|
( 2021-05-1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文化 |
|
□ 楚建锋
“理论是灰色的,唯有生活之树常青。”这句经典论述高度概括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的复杂情况,而不应抱着昨天的理论不放。所以,要为一百多年前诞生的艾思奇和艾思奇哲学理论树碑立传,既要娴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又要与时俱进、阐释出撰写这本理论读物的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还要把《大众哲学》创始人的哲学风范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书中的每一章节,让读者能像掌握艾思奇的哲学一样“从书斋里走出,变成思想的圣火”;像当年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一样,从领袖到将军、从学员到战士,人人都在读、人人都从艾思奇的哲学力量中汲取智慧,转化为政治力量、军事力量、经济力量、民族力量。更要求书中的每一段论述、每一个故事以及具体的观点方法,都能拉下哲学的神秘面纱,娓娓道来个中缘由、解疑释惑,让读者心服口服。与此同时,还要求作者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善于讲故事、敢于讲故事、会讲故事。能够学会像八十多年前艾思奇写《大众哲学》一样,讲“中国话”“百姓话”。因而,这本专著与其说是写艾思奇精神遗产及其生平的专著,不如说是作者献给新时代的一本教授读者娴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洞察世界,分析社会,透视人生的大众读物、通俗读物。 为了达到这一创作目的,作者在16章30余万字的著述中,巧妙布局谋篇。开篇,以拜谒腾冲为引言,将人杰地灵、美轮美奂、神奇迷人的腾冲自然环境与储藏着历久弥坚的哲学力量作为铺垫,导引出腾冲100年前基本上与艾思奇同时代的尹蓉(缅甸四代国王国师)、李根源(与蔡锷等人同为云南革命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张问德(抗日县长)3位杰出历史人物。但作者笔锋又一转指出:艾思奇要排第一。之后,作者带着对美丽的腾冲地理、历史、文化、人物等探秘,巧妙地把哲学专著转化成一本自然之旅、历史之旅、文化之旅、哲学之旅的散记体理论读物。不由得让人随着作者的历史唯物主义笔触,走入美妙的哲学“探奇”中。 到了云南、到了腾冲、到了艾思奇故居,探寻到艾思奇“大器早成”、3岁即被蔡锷收为义子,12年走了4步,即:幼儿园、私塾、国民小学、教会学校。从小就受到两种文化、两种教育的熏陶,自然、社会、中国、外国的书一起读。广种薄收、触类旁通,造就了非凡的哲学悟性。作者说,艾思奇在当年一篇千字文中不仅能从容批判中国传统哲学的弊端,又能画龙点睛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原理,并紧密联系社会现实,恰到好处地把自然科学知识揉进其中;艾思奇受大哥中共党员李生庄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地道的、革命的、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中国共产党日本东京支部参加廖承志学习小组学习,进一步坚定了艾思奇的政治意识、政治信仰……到艾思奇在中国社会最黑暗时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一束光拉开中国新哲学帷幕一章中,作者记述了艾思奇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人战胜黑暗的思想武器,尤其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把中国共产党逼上了绝路,这时,正在日本留学的艾思奇毅然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艾思奇没有徘徊在国学中举足不前,没有盲从西方唯心主义随遇而安,也没有教条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传声筒,而是全身心地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实化、通俗化、大众化,用《二十二年来之中国哲学思潮》一文,有力批判了一些打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幌子,把泰戈尔请到东方,把叔本华、尼采、培根以及致力于狄尔泰等资本主义哲学输入中国,把唐大园(佛学研究者)的太虚法师请到人群中,宣扬资本主义、封建主义、殖民半殖民化等不良思潮。艾思奇的批判一语中的、入木三分、针砭时弊,以正视听。同时,翻译出版了《新哲学大纲》《辩证唯物论》《民族解放与哲学》,支持《资本论》出版等,有力批驳了那个年代马克思主义是危险学说的谬论,并旗帜鲜明地向大众指出:哲学是解决问题的指针,不是悬浮在空中的幻影,要从民族危机的实际问题分析,来一个民族自觉运动!使千千万万青年人踏上了进步和革命的拯救民族危亡之路。 紧接着,作者在书中指出艾思奇的政治自觉是一以贯之的,他先后两次留学日本又两次半途毅然决然回国,都是为了抗议日本对中国主权的侵略。作者评价道,艾思奇这样做,不仅是爱国热情驱使,更是政治情结使然。因为,艾思奇认为没有党性的哲学就没有政治立场。任何一种严肃的哲学,都会表现出党性原则。所以,作者在本章强调,哲学是坚守党性和良心的事。连党性、良心都没有的人,怎么会有很高的哲学天赋和造诣。1936年,艾思奇哲学研究石破天惊,著述了《大众哲学》,从当时的生活难讲起,列举了4种常见的世界观——厌世主义、现实主义、宿命论者、享乐主义。从不如意的事是事物本质、抬杠是一种认识、笑里藏刀、七十二变等生活现象,简明扼要、由浅入深地遵循人生生活轨迹,透析了哲学在日常生活里、哲学是从人的生活中产生,主要是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问题等,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成为当时无数进步青年和革命战士的思想明灯、信仰之根。作者还在书中披露了当年毛泽东同志告诉林彪,要抗日军政大学的每位学员都要读一读《大众哲学》的故事。 (《凝聚起信仰的磅礴伟力(上)》详见《法治日报》2021年5月11日9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