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
9 |
2/9 |
1
|
2
|
3
|
>
|
>| |
|
|
PDF版 |
|
|
|
□ 本报记者 侯建斌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今年的全国两会备受各界关注。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开幕。“青山常在、生机盎然”,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个关键词令很多代表委员印象深刻;“提质增效、更可持续”,预算报告中今年财政政策的定位让广大代表委员备受鼓舞。 翻看被称为“国家账本”的《关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预算报告),会发现今年尤为特殊——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大力削减或取消低效无效支出;持续推进减税降费,继续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倾斜,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对低收入群体的兜底保障…… 多位代表委员告诉《法治日报》记者,2020年,中央财政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优化结构”“不急转弯”,今年预算报告中的这些关键词充分说明,今年我国的财政政策在操作上将更加精准有效,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将大幅提升。 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这是今年预算报告的鲜明特点。 预算报告提出,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需要,合理安排赤字、债务、支出规模,不急转弯,把握好时度效。 财政部部长刘昆说,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是一个整体,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要求。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财政支出要提质增效、用得其所,回应人民的需求,让老百姓更多受益。 积极的财政政策强调更可持续,覆盖内容很广。 “财政政策保持基本稳定,不急转弯。”刘昆介绍说,今年的赤字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比去年有所降低,但和2019年相比,赤字总额3.57万亿元,增加0.81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新增3.65万亿元,增加1.5万亿元。中央本级财政支出连续两年负增长,节省的资金用于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今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比去年略有增加,规模超过8.3万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财政厅厅长谢忠岩同样认为,今年的预算报告数据详实、内容丰富、透明度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大规模实施减税降费政策、财政收支平衡压力突出的情况下,我国取得巨大成绩,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谢忠岩说,今年的预算报告对各项工作进行了科学有序的安排,建议在今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将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作为编制年度预算和中期财政规划的重要决策参考。持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财政支出标准化建设,推动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向更多领域发展,不断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 “今年的政府预算报告既新又实,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有责任、有情怀、有担当。”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说,将2.8万亿元中央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范围,充分体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要求,彰显了“财为政行”的担当意识。 刘兴云认为,考虑到今年地方各级财政收支矛盾仍将十分突出,期待中央财政在增加对地方财力性转移支付规模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人均财政支出水平较低地区、革命老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倾斜力度,帮助基层牢牢守住“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底线。 减税降费政策激发企业活力 2020年,国家出台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给企业注入了稳健发展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激活了企业发展的“一池活水”。 预算报告透露,2020年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 来自企业的人大代表感受最深、获得感最强。 “2020年,君乐宝享受税费减免3464万元。让企业有了实打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石家庄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总裁魏立华看来,特别是在疫情冲击下,减税降费政策举措多、覆盖广、措施实,有效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发展更有信心、有底气。 全国人大代表、奥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汤亮坦言,疫情突如其来,奥盛集团也措手不及,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激励,更好地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目前看来,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取得阶段性成果。 持续推进减税降费,仍然是今年的重头戏之一。 预算报告提出,2021年,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 “降低增值税的税率与扩大抵扣范围并举,有利于降低商品价格,从而激发消费市场的活力和潜能。”魏立华期待,未来继续通过释放税收政策红利,进一步推动创业创新,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开举认为,预算报告虽然未提及今年减税降费“具体容量”,但今年的减税降费政策是制度性、常态化的,这是我国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胜利、经济社会步入稳步发展轨道背景下作出的调整,符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长期来看,群众和企业的减负会越来越明显。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指出,国家今年推出的减税降费政策,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 政府过紧日子,仍然是今年的一项要求。根据预算报告,2021年,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 沈开举分析说,2021年财政收支形势严峻,中央加大优化支出结构力度,坚持精打细算,继续过紧日子,实际上是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刘兴云指出,政府过紧日子,不仅仅是应对严峻经济财政形势的现实需要,更是贯彻落实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 “中央本级支出连续第二年负增长,中央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挤出资金增加对地方的支持,为地方各级各部门作出了表率。”刘兴云说,要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着力压减会议、差旅、培训等一般性支出,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低效无效支出、压减各类财政存量资金,以政府的“紧日子”,换老百姓的“好日子”。 与中央本级支出“大幅压减”不同,基本民生支出,预算报告仍然沿用“只增不减”这个关键词。 预算报告提出,继续加强基本民生保障。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559亿元,增加20亿元,支持地方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安排1473亿元,支持地方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 “这充分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沈开举认为。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预算报告同样作出相关安排,保持财政支持政策和资金规模总体稳定,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原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1561亿元,增加100亿元,重点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乡村振兴底子差的地区倾斜。
|
代表委员热议预算报告
|
以政府的“紧日子”换老百姓的“好日子”
|
|
|
|
( 2021-03-0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
□ 本报记者 侯建斌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今年的全国两会备受各界关注。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开幕。“青山常在、生机盎然”,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个关键词令很多代表委员印象深刻;“提质增效、更可持续”,预算报告中今年财政政策的定位让广大代表委员备受鼓舞。 翻看被称为“国家账本”的《关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预算报告),会发现今年尤为特殊——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大力削减或取消低效无效支出;持续推进减税降费,继续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倾斜,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对低收入群体的兜底保障…… 多位代表委员告诉《法治日报》记者,2020年,中央财政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优化结构”“不急转弯”,今年预算报告中的这些关键词充分说明,今年我国的财政政策在操作上将更加精准有效,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将大幅提升。 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这是今年预算报告的鲜明特点。 预算报告提出,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需要,合理安排赤字、债务、支出规模,不急转弯,把握好时度效。 财政部部长刘昆说,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是一个整体,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要求。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财政支出要提质增效、用得其所,回应人民的需求,让老百姓更多受益。 积极的财政政策强调更可持续,覆盖内容很广。 “财政政策保持基本稳定,不急转弯。”刘昆介绍说,今年的赤字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比去年有所降低,但和2019年相比,赤字总额3.57万亿元,增加0.81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新增3.65万亿元,增加1.5万亿元。中央本级财政支出连续两年负增长,节省的资金用于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今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比去年略有增加,规模超过8.3万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财政厅厅长谢忠岩同样认为,今年的预算报告数据详实、内容丰富、透明度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大规模实施减税降费政策、财政收支平衡压力突出的情况下,我国取得巨大成绩,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谢忠岩说,今年的预算报告对各项工作进行了科学有序的安排,建议在今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将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作为编制年度预算和中期财政规划的重要决策参考。持续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财政支出标准化建设,推动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向更多领域发展,不断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 “今年的政府预算报告既新又实,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有责任、有情怀、有担当。”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说,将2.8万亿元中央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范围,充分体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要求,彰显了“财为政行”的担当意识。 刘兴云认为,考虑到今年地方各级财政收支矛盾仍将十分突出,期待中央财政在增加对地方财力性转移支付规模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人均财政支出水平较低地区、革命老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倾斜力度,帮助基层牢牢守住“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底线。 减税降费政策激发企业活力 2020年,国家出台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给企业注入了稳健发展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激活了企业发展的“一池活水”。 预算报告透露,2020年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 来自企业的人大代表感受最深、获得感最强。 “2020年,君乐宝享受税费减免3464万元。让企业有了实打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石家庄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总裁魏立华看来,特别是在疫情冲击下,减税降费政策举措多、覆盖广、措施实,有效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发展更有信心、有底气。 全国人大代表、奥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汤亮坦言,疫情突如其来,奥盛集团也措手不及,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激励,更好地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目前看来,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取得阶段性成果。 持续推进减税降费,仍然是今年的重头戏之一。 预算报告提出,2021年,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 “降低增值税的税率与扩大抵扣范围并举,有利于降低商品价格,从而激发消费市场的活力和潜能。”魏立华期待,未来继续通过释放税收政策红利,进一步推动创业创新,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全国政协委员、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开举认为,预算报告虽然未提及今年减税降费“具体容量”,但今年的减税降费政策是制度性、常态化的,这是我国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胜利、经济社会步入稳步发展轨道背景下作出的调整,符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长期来看,群众和企业的减负会越来越明显。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指出,国家今年推出的减税降费政策,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扶持,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 政府过紧日子,仍然是今年的一项要求。根据预算报告,2021年,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 沈开举分析说,2021年财政收支形势严峻,中央加大优化支出结构力度,坚持精打细算,继续过紧日子,实际上是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刘兴云指出,政府过紧日子,不仅仅是应对严峻经济财政形势的现实需要,更是贯彻落实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 “中央本级支出连续第二年负增长,中央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挤出资金增加对地方的支持,为地方各级各部门作出了表率。”刘兴云说,要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着力压减会议、差旅、培训等一般性支出,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低效无效支出、压减各类财政存量资金,以政府的“紧日子”,换老百姓的“好日子”。 与中央本级支出“大幅压减”不同,基本民生支出,预算报告仍然沿用“只增不减”这个关键词。 预算报告提出,继续加强基本民生保障。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559亿元,增加20亿元,支持地方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安排1473亿元,支持地方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 “这充分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沈开举认为。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预算报告同样作出相关安排,保持财政支持政策和资金规模总体稳定,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原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1561亿元,增加100亿元,重点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乡村振兴底子差的地区倾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