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要闻
9 2/9 1 2 3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造高品质生活
·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答记者问
· 用法治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护航
· 以政府的“紧日子”换老百姓的“好日子”
·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
· “大灾之后肯定有大变化”

用法治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护航
政协委员大会发言多次提及法治内容

( 2021-03-0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今天上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2名委员作大会发言。
  无论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是以提质增效的财政政策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无论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还是推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每一个目标任务的实现,都离不开法治力量的保驾护航。
  《法治日报》记者注意到,一些委员在发言时,多次提及法治内容。
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这一任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完成的难度也会非常艰巨。
  “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现实任务,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急不得也等不得。要根据现有条件及早采取有力措施,把能做的事情尽快着手做起来,向着这个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发言说。
  谢伏瞻建议,要用好看得见的手,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的第三次分配作用,调动全社会力量济困扶弱。
健全法治化债务违约处置机制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和财政带来了严重冲击,同时也考验了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和财政的危机应对能力。在不平凡之年,我国交出了非凡答卷,但与此同时,部分地区经济不发达、营商环境存在短板等问题依然凸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发言时说,经此大疫,我国经济恢复元气和活力需要一个过程,财政收支的“紧平衡”状态也将持续较长时间。
  在这样的情形下,2021年的财税政策应当如何实施?
  张连起建议,要注重发展与安全的平衡,警惕防范涉及财政领域的重大风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统筹发展和安全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
  张连起说,财政是发展和安全的基础和保障,要做到财政自身安全,关键是给地方政府债务戴上“紧箍咒”。应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完善常态化监控机制,不给通过新增隐性债务上新项目以可能的空间。硬化预算约束,扩大零基预算改革试点范围,全面加强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和预算评审,涉及财政支出的全部依法纳入预算管理。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等必须审慎合规经营,严禁向地方政府违规提供融资或配合地方政府变相举债。
  张连起建议,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剥离其政府融资职能。健全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坚决防止风险累积形成系统性风险。加强督查审计问责,严格落实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
对乱占耕地行为加大整治力度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17连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14亿人吃饭问题发挥了关键作用,也为世界消除饥饿作出了积极贡献,但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还没有改变。”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主席黄建盛发言说。
  黄建盛说,只有坚持发展现代农业,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保护耕地、振兴种业、调动种粮积极性、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黄建盛说,耕地的数量、质量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基。建议进一步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加大对乱占耕地和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力度,坚决守住18亿亩红线。把黑土地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由试点变为全面覆盖,切实保护耕地中的这个“大熊猫”。
  本报北京3月7日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