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会前看司法·司法办案力度 |
13 |
7/13 |
6
|
7
|
8
|
>
|
>| |
|
|
PDF版 |
|
|
|
□ 本报记者 赵婕 张昊
“被告人王平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20年9月,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对致两人死亡、3人重伤的王平涉黑案作出一审宣判。 法槌落下,正义昭彰。 从依法严惩黑恶犯罪到对涉疫犯罪重拳出击,从“生道执行”助受困企业找到出路到对涉案民营企业负责人依法慎捕慎诉……过去一年来,司法机关坚守法治定力,积极回应群众诉求,持续加大办案力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依法严惩黑恶犯罪
黑恶势力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毒瘤,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收官之年,司法机关积极回应群众关切、顺应群众期待,依法严惩黑恶犯罪,从云南孙小果被执行死刑到青海“日月山”埋尸案一审公开宣判,一批穷凶极恶的黑恶分子被绳之以法,群众拍手称快。 各地法院保持高压态势,涉黑涉恶案件重刑率远超普通刑事案件。截至2020年8月底,北京一审宣判的803名被告人中,被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直至无期徒刑的272人,重刑率达33.9%;其中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直至无期徒刑的91人,占比11.3%。 重点案件重点督办。2020年12月25日,全国扫黑办通报称,111起全国扫黑办挂牌督办案件中,法院共判处涉黑涉恶罪犯2810人,其中被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占50.5%,已生效判决财产依法处置到位率70.6%。 财源犹如“血源”,是黑恶势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坐大成势的重要因素。过去一年来,各地法院积极探索建立“追缴罚没同步、公检法协同、审执部门联动”的“打财断血”工作机制,坚决摧毁黑恶势力“造血”功能。 在杨进生涉黑案中,法院依法判决没收该组织价值近1亿元的银行账户、价值近3亿元的银行股权;没收房产3756套、返还822套,价值约45亿元;追缴对外债权近7亿元;没收各类名酒等3万余瓶,价值1.5亿余元。 是黑恶犯罪一个不放过,不是黑恶犯罪一个不凑数。专项斗争开展3年来,各级检察机关共监督涉黑恶案件立案1893件3976人,纠正漏捕10440人,纠正遗漏同案犯11359人,纠正移送起诉遗漏罪行16485人,书面监督纠正侦查活动违法3649件。
聚力战“疫”司法有为
哄抬物价,口罩价格翻12倍卖;以爱心捐助为名实施诈骗;不服从疫情防控措施辱骂殴打民警……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涉疫违法犯罪多发,群众反映强烈。 司法机关迅速作出回应。2020年2月6日,“两高两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各级司法机关积极贯彻落实意见,依法严惩暴力伤医、制假售假、哄抬物价等9类涉疫犯罪。 2020年,检察机关批捕涉疫刑事犯罪7266人、起诉11209人。云南男子马建国拒不遵守防疫政策和交通管控措施,持刀刺死两名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法院依法判处其死刑。 严惩的同时,司法机关审慎把握法律政策,力防、纠正突破法律的“从重”“从严”“从快”。 战“疫”初期,对于因隐瞒旅居史等致病毒传播或传播风险的案件,有意见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追责,但最高检认为不能为了严而严,提出激活刑法第330条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最低法定刑可为拘役,以更好地实现“三个效果”相统一。 疫情防控越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 司法机关在惩治涉疫犯罪的同时,依法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确保办案质量。2020年2月,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人民法院受理一起非法经营案后不到5天就作出判决,办案虽快,但该保障的权利一样不少——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充分听取其律师意见、当庭确认其主动投案情节等。 2020年2月至4月,最高检以每周一批的频次“十连发”涉疫典型案例,指导地方检察机关精准办案,也有效教育引导群众自觉遵守疫情防控相关法律规定。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总经理已经被抓了,董事长要是再被判刑公司肯定垮了……”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因涉嫌单位走私犯罪,多名高管被抓,200名员工签字为董事长李某求情。 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审查发现,在走私行为中,李某所起作用较小且认罪悔罪,疫情防控期间企业经营存在一定困难。经综合考虑,充分听取侦查机关和代理律师意见,检察机关于2020年4月对李某依法作出酌定不起诉决定。 “全面依法治国,民营企业不是‘唐僧肉’,也不是‘软柿子’!”2020年10月30日,在第二届民营经济法治建设峰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话音未落,掌声已起。 行动是最有力的语言。从坚持对涉案民企负责人依法慎捕慎诉到试点涉案企业合规管理,从清理涉民企“挂案”到推动依法简化批准程序和方式以便处于社区矫正期的企业人员赴外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2020年,检察机关更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据统计,2020年1至11月,检察机关对非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员犯罪的不捕率为29.8%、不起诉率为22.2%,同比分别上升0.5个、6.6个百分点。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最高法推动设立北京金融法院,部署各地法院开展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工作,为激发市场活力提供司法服务保障。各地法院围绕“执行合同”“办理破产”等指标,以问题为导向,努力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年来,各地法院加大善意文明执行力度,灵活变更查封、拍卖和失信、限制高消费等强制措施,大力促进执行和解,在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同时,用“生道执行”为受困企业寻求出路,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三个效果”有机统一
每一起案件都连着民心,对涉案人及其家庭而言都是“天大的案件”。2020年,司法机关努力办好每一起案件,切实办好群众身边的小案,践行“三个效果”,推进司法公正。 2020年8月4日,国内被羁押时间最长的蒙冤者张玉环终获清白,是疑罪从有到疑罪从无的司法进步。 杭州女子取快递遭诽谤案,从刑事自诉程序到司法机关依法启动公诉程序,及时有效追诉犯罪、维护了被害人合法权益。加强对公民人格权的刑法保护,是司法机关的职责使命。 最高检直接立案办理的第一起公益诉讼案件是对万峰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情况立案调查,得到3省区党政机关的大力支持,形成跨区域协同治理、党政和检察司法协同治理的合力。 疫情防控期间,针对矛盾纠纷易发多发的情况,司法机关防疫办案两不误,加强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建设,公平、高效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纠纷。 2020年,认罪认罚从宽适用率超过85%,量刑建议采纳率近95%,提出确定刑量刑建议占提出总数的73.5%,同比增加36.7个百分点。一审服判率超过95%,高出其他刑事案件21.7个百分点。贯彻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达到“三个效果”的统一。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严相济。司法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司法为民原则,不断提升办案质效,确保公正司法,履行好新时代司法的职责和使命。
2020年 ● 111起全国扫黑办挂牌督办案件中,人民法院共判处涉黑涉恶罪犯2810人 ● 检察机关批捕涉疫刑事犯罪7266人、起诉11209人 ● 认罪认罚从宽适用率超过85%,量刑建议采纳率近95%
|
|
2020年司法办案让群众感受公平正义
|
|
|
|
( 2021-03-0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两会前看司法·司法办案力度 |
|
□ 本报记者 赵婕 张昊
“被告人王平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20年9月,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对致两人死亡、3人重伤的王平涉黑案作出一审宣判。 法槌落下,正义昭彰。 从依法严惩黑恶犯罪到对涉疫犯罪重拳出击,从“生道执行”助受困企业找到出路到对涉案民营企业负责人依法慎捕慎诉……过去一年来,司法机关坚守法治定力,积极回应群众诉求,持续加大办案力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依法严惩黑恶犯罪
黑恶势力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毒瘤,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收官之年,司法机关积极回应群众关切、顺应群众期待,依法严惩黑恶犯罪,从云南孙小果被执行死刑到青海“日月山”埋尸案一审公开宣判,一批穷凶极恶的黑恶分子被绳之以法,群众拍手称快。 各地法院保持高压态势,涉黑涉恶案件重刑率远超普通刑事案件。截至2020年8月底,北京一审宣判的803名被告人中,被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直至无期徒刑的272人,重刑率达33.9%;其中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直至无期徒刑的91人,占比11.3%。 重点案件重点督办。2020年12月25日,全国扫黑办通报称,111起全国扫黑办挂牌督办案件中,法院共判处涉黑涉恶罪犯2810人,其中被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占50.5%,已生效判决财产依法处置到位率70.6%。 财源犹如“血源”,是黑恶势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坐大成势的重要因素。过去一年来,各地法院积极探索建立“追缴罚没同步、公检法协同、审执部门联动”的“打财断血”工作机制,坚决摧毁黑恶势力“造血”功能。 在杨进生涉黑案中,法院依法判决没收该组织价值近1亿元的银行账户、价值近3亿元的银行股权;没收房产3756套、返还822套,价值约45亿元;追缴对外债权近7亿元;没收各类名酒等3万余瓶,价值1.5亿余元。 是黑恶犯罪一个不放过,不是黑恶犯罪一个不凑数。专项斗争开展3年来,各级检察机关共监督涉黑恶案件立案1893件3976人,纠正漏捕10440人,纠正遗漏同案犯11359人,纠正移送起诉遗漏罪行16485人,书面监督纠正侦查活动违法3649件。
聚力战“疫”司法有为
哄抬物价,口罩价格翻12倍卖;以爱心捐助为名实施诈骗;不服从疫情防控措施辱骂殴打民警……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涉疫违法犯罪多发,群众反映强烈。 司法机关迅速作出回应。2020年2月6日,“两高两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各级司法机关积极贯彻落实意见,依法严惩暴力伤医、制假售假、哄抬物价等9类涉疫犯罪。 2020年,检察机关批捕涉疫刑事犯罪7266人、起诉11209人。云南男子马建国拒不遵守防疫政策和交通管控措施,持刀刺死两名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法院依法判处其死刑。 严惩的同时,司法机关审慎把握法律政策,力防、纠正突破法律的“从重”“从严”“从快”。 战“疫”初期,对于因隐瞒旅居史等致病毒传播或传播风险的案件,有意见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追责,但最高检认为不能为了严而严,提出激活刑法第330条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最低法定刑可为拘役,以更好地实现“三个效果”相统一。 疫情防控越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 司法机关在惩治涉疫犯罪的同时,依法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确保办案质量。2020年2月,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人民法院受理一起非法经营案后不到5天就作出判决,办案虽快,但该保障的权利一样不少——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充分听取其律师意见、当庭确认其主动投案情节等。 2020年2月至4月,最高检以每周一批的频次“十连发”涉疫典型案例,指导地方检察机关精准办案,也有效教育引导群众自觉遵守疫情防控相关法律规定。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总经理已经被抓了,董事长要是再被判刑公司肯定垮了……”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因涉嫌单位走私犯罪,多名高管被抓,200名员工签字为董事长李某求情。 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审查发现,在走私行为中,李某所起作用较小且认罪悔罪,疫情防控期间企业经营存在一定困难。经综合考虑,充分听取侦查机关和代理律师意见,检察机关于2020年4月对李某依法作出酌定不起诉决定。 “全面依法治国,民营企业不是‘唐僧肉’,也不是‘软柿子’!”2020年10月30日,在第二届民营经济法治建设峰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话音未落,掌声已起。 行动是最有力的语言。从坚持对涉案民企负责人依法慎捕慎诉到试点涉案企业合规管理,从清理涉民企“挂案”到推动依法简化批准程序和方式以便处于社区矫正期的企业人员赴外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2020年,检察机关更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据统计,2020年1至11月,检察机关对非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员犯罪的不捕率为29.8%、不起诉率为22.2%,同比分别上升0.5个、6.6个百分点。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最高法推动设立北京金融法院,部署各地法院开展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工作,为激发市场活力提供司法服务保障。各地法院围绕“执行合同”“办理破产”等指标,以问题为导向,努力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年来,各地法院加大善意文明执行力度,灵活变更查封、拍卖和失信、限制高消费等强制措施,大力促进执行和解,在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同时,用“生道执行”为受困企业寻求出路,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三个效果”有机统一
每一起案件都连着民心,对涉案人及其家庭而言都是“天大的案件”。2020年,司法机关努力办好每一起案件,切实办好群众身边的小案,践行“三个效果”,推进司法公正。 2020年8月4日,国内被羁押时间最长的蒙冤者张玉环终获清白,是疑罪从有到疑罪从无的司法进步。 杭州女子取快递遭诽谤案,从刑事自诉程序到司法机关依法启动公诉程序,及时有效追诉犯罪、维护了被害人合法权益。加强对公民人格权的刑法保护,是司法机关的职责使命。 最高检直接立案办理的第一起公益诉讼案件是对万峰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情况立案调查,得到3省区党政机关的大力支持,形成跨区域协同治理、党政和检察司法协同治理的合力。 疫情防控期间,针对矛盾纠纷易发多发的情况,司法机关防疫办案两不误,加强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建设,公平、高效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纠纷。 2020年,认罪认罚从宽适用率超过85%,量刑建议采纳率近95%,提出确定刑量刑建议占提出总数的73.5%,同比增加36.7个百分点。一审服判率超过95%,高出其他刑事案件21.7个百分点。贯彻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达到“三个效果”的统一。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严相济。司法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司法为民原则,不断提升办案质效,确保公正司法,履行好新时代司法的职责和使命。
2020年 ● 111起全国扫黑办挂牌督办案件中,人民法院共判处涉黑涉恶罪犯2810人 ● 检察机关批捕涉疫刑事犯罪7266人、起诉11209人 ● 认罪认罚从宽适用率超过85%,量刑建议采纳率近9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