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培用
孩子时的我,常常刚过了年,便向大人问:“要过年了吧?”哪怕是赤日炎炎的三伏天,也要隔三岔五地缠着妈妈。有时问得不是场合,便要招到大人们毫无恶意的笑。这时,妈妈总是替我解围,“孩子是盼望过年了”。妈妈说对了,孩子们是在盼望之中。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吃饺子,放鞭炮,欢欢喜喜过年了…… 在乡下,当这首儿歌在我们中间传唱的时候,飘然而来的新年气息就浓浓地涨满了大街小巷,大人们匆匆的脚步和孩子们闲闲的身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人们置办各种年货,每一个细节都写满喜悦和虔诚,即使脾气最暴躁的家长对待他最淘气的孩子也是一团和颜悦色,孩子们则逃避了大人的各种叮嘱和管教,犹如脱缰的野马,满村里寻觅着可以疯玩的地段和物件,浑身洋溢着自由奔放和因“年”而起却又不知所措的兴奋,把那满天的雪花都温暖化成了水。 当然,自由是相对的,对于小孩子来说,一进入腊月,万不能在爷爷奶奶跟前无所顾忌地说一些不吉利的话,不然,奶奶的巴掌会一下子拍过来,“放恭敬点”。在奶奶的眼中,年关一到,房前房后、院里院外、上下左右,到处都是神灵,他们飘着,站着,躺着,总之神灵在各个角落看着你听着你,稍不小心失了恭敬,就得罪了神灵,这样的“年”是不吉利的。所以,大人们的脸上常常挂满了对各种禁忌的虔诚以及虔诚背后那种牢牢的欢喜,使得“年”的意义更具有一种媚人的蛊惑力。 进入腊月,我和小朋友们幼小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听吧,腊月的天空,噼叭、咚咣的鞭炮声,到处都充满了。我最喜欢把小红炮一个一个地放。把小红炮放在墙头,点着火,嗤地一声不见了。正在四处寻找,天空忽地一闪,紧接着“叭——”地响了。火药味浓了,新年老人在鞭炮声中加快了脚步。离过年还有几天了,孩子们便在歌声中寻找欢乐,“二十五,扫房土;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这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大人也忙开了,根本顾不上我们,我们便像小疯子一样追呀、玩呀。 大年三十,大红的窗花痛痛快快地贴上了,持长枪的门神威风凛凛地挂起来了,那些裁剪的形状和书写的笔法都具艺术性的“春”字、“福”字、“禄”字,仿佛一个个小精灵忽拉拉一下子不知从何处飞来了,在北方人家的村舍院落锅台粮囤上跳动,落眼处全是大红大红的诗词和对联,满载着祝福和吉祥,使得北方阴冷暗灰的天空霎时有了生气和喜庆。爷爷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仿佛春天湖水的微澜;奶奶簇新的藏青褂子总是有意无意地掀开一角,露出母亲为她新缝制的蓝花棉袄,暗红的花朵怯怯地喜;最耐得住性子的父亲也在小年之前理了发;我们穿上了新衣裳…… 除夕夜,一切齐备,瓜籽、水果、各种炒菜、酒摆上了桌。全家人边吃边聊,被欢愉的气氛围绕着。那时候没有电视,可守岁的我们根本不会寂寞、孤单。在守岁的朦胧睡眼中,灯光摇曳,帷幕拉开,一个新的开始就在寂静中撞响了大地…… 我说:“要是天天过年就好了!” 小时候总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地掰着指头盼着。盼着盼着,便一忽儿长大了,经事了,才觉日子的艰难与不易,于是也就感受了年的乖戾和人的无奈。也便由望年转而年望。也把自己托付给了将来与未知的岁月——今年望明年能考上一所像样的学校,明年望后来在分配上好事少磨,再望对象不走麦城,再望领导器重有所迁升,再望城里买房,再望儿能成龙女能成凤、青出于蓝胜于蓝…… 人生确实便是在这种种次第的期盼中,一站一站地购置着自己理想的车船票,一轮一轮在耗逝着自己的岁月生命,纵然这若干的理想奔波所得,有的不过沦为肥皂泡,有的只打了个擦边球,但却仍然不失为人生的内涵,依然丰富着生命的衣囊,激扬着生活的节奏。 “年”,仍旧吸引着每一个人。 “要是天天过年就好了!” 四十年前,我为相对拮据生活中这一顿“大餐”、这一身新衣、这一阵超乎寻常的玩乐、这一场十二个月才有的一次聚会,说了这句话。然而,人们谁不盼那富裕的生活,谁不盼那和睦相处呢?谁又不愿笑口常开,青春永驻呢?! 但愿天天过年! 天天天蓝,年年年望!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锦市城管执法局)
|
|
年望
|
|
|
|
( 2021-02-0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文苑 |
|
□ 孙培用
孩子时的我,常常刚过了年,便向大人问:“要过年了吧?”哪怕是赤日炎炎的三伏天,也要隔三岔五地缠着妈妈。有时问得不是场合,便要招到大人们毫无恶意的笑。这时,妈妈总是替我解围,“孩子是盼望过年了”。妈妈说对了,孩子们是在盼望之中。 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吃饺子,放鞭炮,欢欢喜喜过年了…… 在乡下,当这首儿歌在我们中间传唱的时候,飘然而来的新年气息就浓浓地涨满了大街小巷,大人们匆匆的脚步和孩子们闲闲的身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人们置办各种年货,每一个细节都写满喜悦和虔诚,即使脾气最暴躁的家长对待他最淘气的孩子也是一团和颜悦色,孩子们则逃避了大人的各种叮嘱和管教,犹如脱缰的野马,满村里寻觅着可以疯玩的地段和物件,浑身洋溢着自由奔放和因“年”而起却又不知所措的兴奋,把那满天的雪花都温暖化成了水。 当然,自由是相对的,对于小孩子来说,一进入腊月,万不能在爷爷奶奶跟前无所顾忌地说一些不吉利的话,不然,奶奶的巴掌会一下子拍过来,“放恭敬点”。在奶奶的眼中,年关一到,房前房后、院里院外、上下左右,到处都是神灵,他们飘着,站着,躺着,总之神灵在各个角落看着你听着你,稍不小心失了恭敬,就得罪了神灵,这样的“年”是不吉利的。所以,大人们的脸上常常挂满了对各种禁忌的虔诚以及虔诚背后那种牢牢的欢喜,使得“年”的意义更具有一种媚人的蛊惑力。 进入腊月,我和小朋友们幼小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听吧,腊月的天空,噼叭、咚咣的鞭炮声,到处都充满了。我最喜欢把小红炮一个一个地放。把小红炮放在墙头,点着火,嗤地一声不见了。正在四处寻找,天空忽地一闪,紧接着“叭——”地响了。火药味浓了,新年老人在鞭炮声中加快了脚步。离过年还有几天了,孩子们便在歌声中寻找欢乐,“二十五,扫房土;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这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大人也忙开了,根本顾不上我们,我们便像小疯子一样追呀、玩呀。 大年三十,大红的窗花痛痛快快地贴上了,持长枪的门神威风凛凛地挂起来了,那些裁剪的形状和书写的笔法都具艺术性的“春”字、“福”字、“禄”字,仿佛一个个小精灵忽拉拉一下子不知从何处飞来了,在北方人家的村舍院落锅台粮囤上跳动,落眼处全是大红大红的诗词和对联,满载着祝福和吉祥,使得北方阴冷暗灰的天空霎时有了生气和喜庆。爷爷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仿佛春天湖水的微澜;奶奶簇新的藏青褂子总是有意无意地掀开一角,露出母亲为她新缝制的蓝花棉袄,暗红的花朵怯怯地喜;最耐得住性子的父亲也在小年之前理了发;我们穿上了新衣裳…… 除夕夜,一切齐备,瓜籽、水果、各种炒菜、酒摆上了桌。全家人边吃边聊,被欢愉的气氛围绕着。那时候没有电视,可守岁的我们根本不会寂寞、孤单。在守岁的朦胧睡眼中,灯光摇曳,帷幕拉开,一个新的开始就在寂静中撞响了大地…… 我说:“要是天天过年就好了!” 小时候总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地掰着指头盼着。盼着盼着,便一忽儿长大了,经事了,才觉日子的艰难与不易,于是也就感受了年的乖戾和人的无奈。也便由望年转而年望。也把自己托付给了将来与未知的岁月——今年望明年能考上一所像样的学校,明年望后来在分配上好事少磨,再望对象不走麦城,再望领导器重有所迁升,再望城里买房,再望儿能成龙女能成凤、青出于蓝胜于蓝…… 人生确实便是在这种种次第的期盼中,一站一站地购置着自己理想的车船票,一轮一轮在耗逝着自己的岁月生命,纵然这若干的理想奔波所得,有的不过沦为肥皂泡,有的只打了个擦边球,但却仍然不失为人生的内涵,依然丰富着生命的衣囊,激扬着生活的节奏。 “年”,仍旧吸引着每一个人。 “要是天天过年就好了!” 四十年前,我为相对拮据生活中这一顿“大餐”、这一身新衣、这一阵超乎寻常的玩乐、这一场十二个月才有的一次聚会,说了这句话。然而,人们谁不盼那富裕的生活,谁不盼那和睦相处呢?谁又不愿笑口常开,青春永驻呢?! 但愿天天过年! 天天天蓝,年年年望!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锦市城管执法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