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 本报记者 孙立昊洋 马金顺 □ 本报通讯员 陈少华 旋转魔方转出未成年人保护法法条,VR设备让模拟法庭秒变沉浸式剧场,法治副校长化身“网红主播”开启普法直播…… 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严格落实“八五”普法规划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通过制度创新为“根”、部门联动为“脉”、课堂革新为“魂”、基地赋能为“翼”,构建起“预防—教育—保护”全链条法治教育体系,让法律知识从课本走向生活,让法治精神浸润青少年心田。 制度机制有创新 “每月1次校园安全巡查、每学期4课时法治课、每年1次家校联动走访……”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法官、西安市东城第三小学法治副校长刘溪的工作手册上,这组“履职清单”被用红笔一一圈出。 2024年,西安市出台《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管理实施细则》,首创“统一职责、选聘、管理、考评”四统一机制,建立全市法治副校长储备库,通过“学校评议+量化考核”确保履职“不走过场”。 今年,《陕西省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和《陕西省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工作规范》相继颁布,为法治副校长履职提供了省级制度依据,推动形成“市级创新打基础、省级规范促提升”的良性互动。 从“软任务”到“硬指标”的转变,背后是制度的刚性支撑。 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坚持高水准规划“八五”普法工作,并将青少年法治教育纳入法治建设考核。围绕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压实普法“闭环链”,拧紧普法“责任链”,将青少年法治教育贯穿于日常执法、管理、服务的全流程与各领域,构建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社会“大普法”格局。 各部门立足职能,积极行动。公安部门同步制定《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工作要求和培训办法》,明确公安民警担任法治副校长的“7项职责”“3类培训”;检察机关强化检教协作、检校合作,开展“检教同行”法治副校长履职深化年活动;法院与教育局联合建立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发布制度;教育、司法行政系统建立法治副校长“岗前培训+年度轮训”机制,确保法治副校长“选得优、教得好、管得实”。 截至目前,全市中小学聘任法治副校长1768名,已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 部门联动有力度 青少年法治教育绝非“独角戏”。 “西安市打破部门壁垒,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保护格局,各部门协同奏响普法‘交响乐’。”西安市司法局局长苏国峰介绍,在这一格局下,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妇联、团委等部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良好氛围。 “同学,收到陌生链接千万不要点击!”在西安市第七十五中学,西安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民警余学军正在作法治讲座,向学生们传授识别电信网络诈骗套路以及应对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方法。 今年,全市公安系统开展“反诈宣传进校园”活动820余场。针对校园周边治安治理,全市设立“警校共治办公室”等,构建起“日常宣传+快速响应”的校园安全防护网。 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开展“法援护苗”行动,推出了“一群体一品牌”的“6+1+N”服务项目,持续打造“法援童行”品牌,在48所中小学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遴选100余名律师组成未成年人法援律师库。 团市委积极推进“红领巾法学院”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实现了全市“红领巾法学院”品牌的全覆盖。 网信部门聚焦网络保护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生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吸引了60余万名师生积极参与。 一系列扎实举措收获了丰硕成果。 2024年,全市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办结率达95%,涉案未成年人满意度测评均为“非常满意”。 今年以来,市关工委开展普法讲座320场,受众学生超30万人次,网信部门开展互联网法律法规进学校宣传普及活动120余场次。 “线上线下”提质效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出自哪部典籍?”2025年秋季开学“法治西安直播间”里,主持人抛出问题。 “出自《管子》。”一名学生立刻举手回答。 这场由西安市委依法治市办举办的开学“法治第一课”直播活动,邀请法治副校长化身主播,通过“线上+线下”“案例解析+互动问答”形式吸引超50万人次观看。 “青言青语”才能讲好法治故事。全市大力加强新媒体普法,通过“法治西安”“西心He护”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法治动漫、短视频、情景剧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产品,让法治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不仅如此,西安市还以“法治+实践+文化”为核心,精心打造多元化教育基地矩阵,全市已建设多个特色鲜明的法治教育实践基地。 西安市禁毒宣传教育基地与全市15个区县级禁毒宣传教育基地形成宣传矩阵,从毒品危害的震撼场景,到缉毒英雄的影像长廊,以虚实结合的沉浸式体验,让禁毒教育“看得见、摸得着、记于心”。 检察机关打造11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其中,临潼区人民检察院基地成为全省首个设立在校园内的“沉浸式法治体验馆”,让学生在闯关互动中学习法律知识。 目前,西安市已建成“红领巾法学院”140所,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19个,法治教室51间,“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1个,青少年法治文化创意中心2个。 “未来,西安市将推进法治副校长实质化履职、教育基地数字化升级,完善法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学生法治实践档案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持续深化‘法治+文化+实践’融合,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一株‘青苗’的成长之路。”西安市委依法治市办常务副主任、西安市司法局党组书记赵夏说。

|
|
|
| 法治阳光照亮每株“青苗”
|
| 西安构建全链条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
|
|
|
|
| ( 2025-10-2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 本报记者 孙立昊洋 马金顺 □ 本报通讯员 陈少华 旋转魔方转出未成年人保护法法条,VR设备让模拟法庭秒变沉浸式剧场,法治副校长化身“网红主播”开启普法直播…… 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严格落实“八五”普法规划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通过制度创新为“根”、部门联动为“脉”、课堂革新为“魂”、基地赋能为“翼”,构建起“预防—教育—保护”全链条法治教育体系,让法律知识从课本走向生活,让法治精神浸润青少年心田。 制度机制有创新 “每月1次校园安全巡查、每学期4课时法治课、每年1次家校联动走访……”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法官、西安市东城第三小学法治副校长刘溪的工作手册上,这组“履职清单”被用红笔一一圈出。 2024年,西安市出台《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管理实施细则》,首创“统一职责、选聘、管理、考评”四统一机制,建立全市法治副校长储备库,通过“学校评议+量化考核”确保履职“不走过场”。 今年,《陕西省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和《陕西省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工作规范》相继颁布,为法治副校长履职提供了省级制度依据,推动形成“市级创新打基础、省级规范促提升”的良性互动。 从“软任务”到“硬指标”的转变,背后是制度的刚性支撑。 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坚持高水准规划“八五”普法工作,并将青少年法治教育纳入法治建设考核。围绕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压实普法“闭环链”,拧紧普法“责任链”,将青少年法治教育贯穿于日常执法、管理、服务的全流程与各领域,构建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社会“大普法”格局。 各部门立足职能,积极行动。公安部门同步制定《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工作要求和培训办法》,明确公安民警担任法治副校长的“7项职责”“3类培训”;检察机关强化检教协作、检校合作,开展“检教同行”法治副校长履职深化年活动;法院与教育局联合建立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发布制度;教育、司法行政系统建立法治副校长“岗前培训+年度轮训”机制,确保法治副校长“选得优、教得好、管得实”。 截至目前,全市中小学聘任法治副校长1768名,已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 部门联动有力度 青少年法治教育绝非“独角戏”。 “西安市打破部门壁垒,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保护格局,各部门协同奏响普法‘交响乐’。”西安市司法局局长苏国峰介绍,在这一格局下,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妇联、团委等部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良好氛围。 “同学,收到陌生链接千万不要点击!”在西安市第七十五中学,西安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民警余学军正在作法治讲座,向学生们传授识别电信网络诈骗套路以及应对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方法。 今年,全市公安系统开展“反诈宣传进校园”活动820余场。针对校园周边治安治理,全市设立“警校共治办公室”等,构建起“日常宣传+快速响应”的校园安全防护网。 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开展“法援护苗”行动,推出了“一群体一品牌”的“6+1+N”服务项目,持续打造“法援童行”品牌,在48所中小学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遴选100余名律师组成未成年人法援律师库。 团市委积极推进“红领巾法学院”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实现了全市“红领巾法学院”品牌的全覆盖。 网信部门聚焦网络保护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生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吸引了60余万名师生积极参与。 一系列扎实举措收获了丰硕成果。 2024年,全市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办结率达95%,涉案未成年人满意度测评均为“非常满意”。 今年以来,市关工委开展普法讲座320场,受众学生超30万人次,网信部门开展互联网法律法规进学校宣传普及活动120余场次。 “线上线下”提质效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出自哪部典籍?”2025年秋季开学“法治西安直播间”里,主持人抛出问题。 “出自《管子》。”一名学生立刻举手回答。 这场由西安市委依法治市办举办的开学“法治第一课”直播活动,邀请法治副校长化身主播,通过“线上+线下”“案例解析+互动问答”形式吸引超50万人次观看。 “青言青语”才能讲好法治故事。全市大力加强新媒体普法,通过“法治西安”“西心He护”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法治动漫、短视频、情景剧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产品,让法治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不仅如此,西安市还以“法治+实践+文化”为核心,精心打造多元化教育基地矩阵,全市已建设多个特色鲜明的法治教育实践基地。 西安市禁毒宣传教育基地与全市15个区县级禁毒宣传教育基地形成宣传矩阵,从毒品危害的震撼场景,到缉毒英雄的影像长廊,以虚实结合的沉浸式体验,让禁毒教育“看得见、摸得着、记于心”。 检察机关打造11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其中,临潼区人民检察院基地成为全省首个设立在校园内的“沉浸式法治体验馆”,让学生在闯关互动中学习法律知识。 目前,西安市已建成“红领巾法学院”140所,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19个,法治教室51间,“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1个,青少年法治文化创意中心2个。 “未来,西安市将推进法治副校长实质化履职、教育基地数字化升级,完善法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学生法治实践档案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持续深化‘法治+文化+实践’融合,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一株‘青苗’的成长之路。”西安市委依法治市办常务副主任、西安市司法局党组书记赵夏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