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视窗
|
|
□ 本报记者 王 春 □ 本报通讯员 吕佳慧 郭振兴
安全复检、出库扫码、信息匹配、上门安检……大约10分钟,一瓶燃气便顺利配送到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镇居民董阿姨家中。“配送快、服务好,也给老百姓省了钱。”董阿姨笑着竖起大拇指。 今年年初,在《舟山市瓶装燃气运输与配送管理规定》的推动下,瓶装燃气统一配送服务试点工作在普陀山镇启动。据统计,1.2万户海岛居民因此受益,生活燃气费用同比降低约25%。 舟山因海而生、凭海而兴、向海图强,10年来,涌现了一系列具有舟山辨识度的海岛特色立法成果,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舟山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明超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说,舟山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海上枫桥经验”,牢牢抓住海洋海岛治理主线,把解决改革发展热点难点和群众急难愁盼作为立法导向,探索“小快灵”地方立法形式,先后制定地方性法规16部,构建了“陆海统筹”的海洋特色市域法规体系。 海洋保护的“舟山范本” 舟山群岛被誉为“东海明珠”,蓝天白云、鱼鸥翔集、人海和谐,这片迷人海景,正是舟山市在海洋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持续发力的缩影。 近年来,舟山市人大常委会和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履职,持续监督发力,构建海洋保护的“舟山范本”。 舟山渔业资源丰富,然而,随着海洋污染加重、捕捞强度加大,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不断破坏。 2015年12月,舟山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决定,将“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作为舟山市首部实体立法项目。 经过一年的调研、论证、起草、修改,经历60余场调研、座谈会、意见征求会,吸收了300余条意见建议。在获得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于2017年3月1日起施行。 “该条例作为全国首部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地方性法规,主要亮点是创设海钓许可制,实行贝藻类捕捞许可制度,不仅填补了国内渔业资源保护的法制空白,更为海洋保护提供了‘舟山范本’。”舟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捷说。 海洋污染物处置的最大难题在于产生在海上,利用处置在岸上。 2021年7月1日起,《舟山市港口船舶污染物管理条例》施行,创设污染物转移处置联单制度,实现港口船舶污染物“海陆无缝交接”。 舟山市人大常委会和舟山市政府还共同打造了港口船舶污染物协同管理数字化应用平台“舟海净”,为港口船舶污染物全过程、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闭环监管提供数智支撑。 自该条例施行以来,全市港口船舶油污水接收量增长48%,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提升8%。 今年3月28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舟山市陆源污水间接排放海洋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作为全国首部陆源污水间接入海管理法规,《规定》从规划、设施、监管多维度加强对企业工业废水排放的规范管理,解决了污水处理厂“进水超标”导致“出水超标”的矛盾,进一步筑牢了海洋生态保护的源头治理防线。 基层善治的“海岛密码” 《舟山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舟山市城市绿化条例》《舟山市养犬管理条例》《舟山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条例》……10年来,一部部陆续出台的地方性法规,是舟山市人大常委会和各级人大代表以履职推动创城各项工作开展,齐心浇灌开出的“文明之花”。 这些法规,为文明素质的养成加上“硬约束”,进一步激活基层善治的“海岛密码”。 “乘坐接驳船,一定要穿好救生衣。”近日,在驳船码头,舟山市岱山县衢山镇樟木山村微网格员江海静叮嘱即将出海的渔民做好防护工作。 江海静所在的微网格,人员流动性大,安全防范任务重。除日常的安全宣传,还要巡查救生设备、护栏安装情况,清运杂物废弃物,守护码头环境安全。这种忙中有序的状态,正是岱山县1154名微网格员工作的生动缩影。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是体现舟山社会治理成效的一张金名片。 2008年8月,“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在舟山率先推开。舟山总结海岛治理经验,制定《舟山市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舟山网格化服务管理的体制机制。 舟山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石焕斌介绍说,该条例精准破解“岛多线长、治理分散”的难题,构建“陆上网格+海上网格”全域治理格局,进一步深入践行新时代“海上枫桥经验”。 自该条例施行以来,针对常住村(居)民50人以上的住人岛屿,划分了221个海岛网格,涉海纠纷、环境整治等难题化解率达98.25%,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舟山还将“东海渔嫂”品牌融入网格,参与社区治安巡逻和矛盾纠纷调解,并通过积极宣传和监督,进一步改善渔区的安全生产环境。 2022年以来,舟山市人大常委会相继作出《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海洋检察工作的决定》《关于创新发展新时代“海上枫桥经验”的决定》,创新建立“人大监督+检察监督”海洋检察贯通协调机制,明确构建安全稳定的海洋海岛治理新格局,助推打造具有舟山辨识度的“海上枫桥”特色品牌。 民生服务的“幸福图景” 走进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从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到信息反馈与采纳,一系列工作机制张贴在墙上,一目了然。 2020年11月,该基层立法联系点入选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 “为更好地进行意见收集,我们不仅设立了立法信息采集员,还打造了‘法之约’民意室、民意船,让立法工作直达船头、田间、庭院。”普陀区人大常委会沈家门街道工委负责人介绍说。 如今的舟山,从法规立项、起草、调研、审议到评价,每一个环节都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36个代表联络站和23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将百姓声音源源不断地汇入立法程序。 为推动养老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舟山市居家养老服务促进条例》经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该条例构建“因岛施策+智慧互联”特色模式,为海岛老年人提供精准化的养老服务,实施专项补贴与适老化改造,为高龄独居、失能老人提供免费照护;搭建全市统一的智慧养老平台,提供远程照护、应急救援等服务……努力让老年人更幸福,也让城市更温暖。 作为基层治理的“关键小事”和民生保障的重要环节,物业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感。2019年9月1日起,《舟山市物业管理条例》施行,2021年又进行了修正。 为做好法规落地后半篇文章,舟山市人大常委会打出执法检查、专题询问、问题交办、满意度测评等监督“组合拳”,推动条例实施监督闭环,有效解决小区沿街店铺油烟扰民、小区内违法搭建等难题,全市物业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
| 为海上花园城市建设筑牢法治保障
|
| 舟山16部法规织就海岛特色立法之网
|
|
|
|
|
|
| ( 2025-10-2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人大视窗 |
|
|
|
| 浙江舟山“东海渔嫂”巡逻队活跃在海岸线上,深入开展海上垃圾回港分类行动。
袁浩程 摄 |
|
□ 本报记者 王 春 □ 本报通讯员 吕佳慧 郭振兴
安全复检、出库扫码、信息匹配、上门安检……大约10分钟,一瓶燃气便顺利配送到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镇居民董阿姨家中。“配送快、服务好,也给老百姓省了钱。”董阿姨笑着竖起大拇指。 今年年初,在《舟山市瓶装燃气运输与配送管理规定》的推动下,瓶装燃气统一配送服务试点工作在普陀山镇启动。据统计,1.2万户海岛居民因此受益,生活燃气费用同比降低约25%。 舟山因海而生、凭海而兴、向海图强,10年来,涌现了一系列具有舟山辨识度的海岛特色立法成果,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舟山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明超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说,舟山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海上枫桥经验”,牢牢抓住海洋海岛治理主线,把解决改革发展热点难点和群众急难愁盼作为立法导向,探索“小快灵”地方立法形式,先后制定地方性法规16部,构建了“陆海统筹”的海洋特色市域法规体系。 海洋保护的“舟山范本” 舟山群岛被誉为“东海明珠”,蓝天白云、鱼鸥翔集、人海和谐,这片迷人海景,正是舟山市在海洋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持续发力的缩影。 近年来,舟山市人大常委会和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履职,持续监督发力,构建海洋保护的“舟山范本”。 舟山渔业资源丰富,然而,随着海洋污染加重、捕捞强度加大,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不断破坏。 2015年12月,舟山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决定,将“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作为舟山市首部实体立法项目。 经过一年的调研、论证、起草、修改,经历60余场调研、座谈会、意见征求会,吸收了300余条意见建议。在获得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舟山市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条例》于2017年3月1日起施行。 “该条例作为全国首部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地方性法规,主要亮点是创设海钓许可制,实行贝藻类捕捞许可制度,不仅填补了国内渔业资源保护的法制空白,更为海洋保护提供了‘舟山范本’。”舟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捷说。 海洋污染物处置的最大难题在于产生在海上,利用处置在岸上。 2021年7月1日起,《舟山市港口船舶污染物管理条例》施行,创设污染物转移处置联单制度,实现港口船舶污染物“海陆无缝交接”。 舟山市人大常委会和舟山市政府还共同打造了港口船舶污染物协同管理数字化应用平台“舟海净”,为港口船舶污染物全过程、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闭环监管提供数智支撑。 自该条例施行以来,全市港口船舶油污水接收量增长48%,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提升8%。 今年3月28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舟山市陆源污水间接排放海洋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作为全国首部陆源污水间接入海管理法规,《规定》从规划、设施、监管多维度加强对企业工业废水排放的规范管理,解决了污水处理厂“进水超标”导致“出水超标”的矛盾,进一步筑牢了海洋生态保护的源头治理防线。 基层善治的“海岛密码” 《舟山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舟山市城市绿化条例》《舟山市养犬管理条例》《舟山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条例》……10年来,一部部陆续出台的地方性法规,是舟山市人大常委会和各级人大代表以履职推动创城各项工作开展,齐心浇灌开出的“文明之花”。 这些法规,为文明素质的养成加上“硬约束”,进一步激活基层善治的“海岛密码”。 “乘坐接驳船,一定要穿好救生衣。”近日,在驳船码头,舟山市岱山县衢山镇樟木山村微网格员江海静叮嘱即将出海的渔民做好防护工作。 江海静所在的微网格,人员流动性大,安全防范任务重。除日常的安全宣传,还要巡查救生设备、护栏安装情况,清运杂物废弃物,守护码头环境安全。这种忙中有序的状态,正是岱山县1154名微网格员工作的生动缩影。 “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是体现舟山社会治理成效的一张金名片。 2008年8月,“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在舟山率先推开。舟山总结海岛治理经验,制定《舟山市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舟山网格化服务管理的体制机制。 舟山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石焕斌介绍说,该条例精准破解“岛多线长、治理分散”的难题,构建“陆上网格+海上网格”全域治理格局,进一步深入践行新时代“海上枫桥经验”。 自该条例施行以来,针对常住村(居)民50人以上的住人岛屿,划分了221个海岛网格,涉海纠纷、环境整治等难题化解率达98.25%,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 舟山还将“东海渔嫂”品牌融入网格,参与社区治安巡逻和矛盾纠纷调解,并通过积极宣传和监督,进一步改善渔区的安全生产环境。 2022年以来,舟山市人大常委会相继作出《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海洋检察工作的决定》《关于创新发展新时代“海上枫桥经验”的决定》,创新建立“人大监督+检察监督”海洋检察贯通协调机制,明确构建安全稳定的海洋海岛治理新格局,助推打造具有舟山辨识度的“海上枫桥”特色品牌。 民生服务的“幸福图景” 走进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从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到信息反馈与采纳,一系列工作机制张贴在墙上,一目了然。 2020年11月,该基层立法联系点入选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 “为更好地进行意见收集,我们不仅设立了立法信息采集员,还打造了‘法之约’民意室、民意船,让立法工作直达船头、田间、庭院。”普陀区人大常委会沈家门街道工委负责人介绍说。 如今的舟山,从法规立项、起草、调研、审议到评价,每一个环节都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36个代表联络站和23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将百姓声音源源不断地汇入立法程序。 为推动养老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舟山市居家养老服务促进条例》经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该条例构建“因岛施策+智慧互联”特色模式,为海岛老年人提供精准化的养老服务,实施专项补贴与适老化改造,为高龄独居、失能老人提供免费照护;搭建全市统一的智慧养老平台,提供远程照护、应急救援等服务……努力让老年人更幸福,也让城市更温暖。 作为基层治理的“关键小事”和民生保障的重要环节,物业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感。2019年9月1日起,《舟山市物业管理条例》施行,2021年又进行了修正。 为做好法规落地后半篇文章,舟山市人大常委会打出执法检查、专题询问、问题交办、满意度测评等监督“组合拳”,推动条例实施监督闭环,有效解决小区沿街店铺油烟扰民、小区内违法搭建等难题,全市物业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