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法
|
|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 本报通讯员 马胜伟 秦雪
作为国家级新区和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双区叠加”区域,南京江北新区产业集聚效应显著,现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5家、高企1700余家。“面对旺盛的法治需求,我们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用‘小站点’搞活‘大服务’,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梁云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近年来,南京江北新区检察院紧扣新区“三区一平台”(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战略定位,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打破传统办公边界,将法治服务从办公室延伸到企业周边、群众身边,以“向新而行”检察工作站、“检察e站”“梧桐行·小波热线”等“小站点”,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法治动能,赢得企业与群众广泛认可。 贴心服务守一线 走进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树屋13幢”服务大厅,“向新而行”检察工作站映入眼帘。自2024年4月该站启用以来,每周都有检察官轮值坐班,聚焦知识产权保护、安全生产风险防控、涉外法律咨询等企业高频需求提供服务。 “在校大学生来企业实习,需要缴纳社保吗?”近日,辖区一企业工作人员带着疑问来到工作站。轮值检察官李玉霞结合2025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给予详细解答,让企业工作人员当场便解了惑。 在以聚氨酯、合成橡胶为支柱产业的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另一处“向新而行”检察工作站则聚焦企业安全管理痛点。轮值检察官李业青在办案中发现,部分企业因研发自用需求,存在化学品流通、储存、使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随即向两家园区平台制发《法律风险提示函》,列明企业在危险化学品购买、运输、储存、使用全环节的法律风险点,并从筑牢安全防线、压实责任链条、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提出整改建议。 在此基础上,南京江北新区检察院还牵头联合江北新区应急管理局、公安分局和园区,为辖区内200家研发机构和企业开展危险物质类犯罪预防专题法治宣讲,从源头筑牢安全防线。 数字赋能惠企业 “您好,我是‘检察官白洋’,有什么可以为您解答的吗?”在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检察工作站内,“数字检察官”正与企业人员实时“对话”,解答知识产权侵权维权疑问。 “核心是把检察官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智能服务,简单问题即时回复,复杂诉求自动转人工,确保‘事事有回应’。”南京江北新区检察院办公室副主任王迪介绍说。 这一智能服务的载体,是该院于2024年9月上线的“检察e站”小程序。2025年3月,“数字检察官”嵌入小程序后,实现“线上+线下”服务无缝衔接。企业通过语音或文字咨询,既能获取法条与典型案例推送,也能快速反应法律诉求,小程序还可同步实现线索移送、信息共享、协作响应,兼具服务与社会治理功能。 截至目前,“检察e站”与“数字检察官”访问量已超3900人次,回应企业法律诉求200余个,成为服务企业发展的“前沿阵地”。 温情维权护民生 “多亏张检察官指导,还没开庭老板就把钱全部打给我了。”近日,外省务工人员王某特意致电“梧桐行·小波热线”,向检察官张小波致谢。 此前,王某在新区某大厦从事消防安装工作,老板拖欠3.4万元劳务费近两年。张小波了解情况后,指导其收集证据,通过民事检察支持起诉,帮助他快速维权。 这条以检察官名字命名的热线,专为劳动者特别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坚持“接听零遗漏、办理全闭环、服务有温度”。除线上答疑外,热线团队还定期走进社区、企业开展法治宣讲,提供面对面咨询。今年以来,“小波热线”已接待咨询上百人次,解决劳动纠纷46起,帮助劳动者追回损失69万余元。 “法治建设既要抓大案要案,也要做好服务群众的‘小事’。”2025年7月,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副院长王立峰参观“向新而行”检察工作站、了解“检察e站”“数字检察官”功能后表示,希望“小站点”持续发挥作用,让法治服务更贴近群众、更便捷高效,实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 华灯初上,南京江北新区产业园渐趋安静,但“检察e站”服务器仍在运行,“数字检察官”依旧在线。这些散布在线上和线下的“小站点”,正以微光汇聚成法治建设“大能量”,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法治力量。

|
|
做强“小站点”搞活“大服务”
|
南京江北新区检察院将法治服务延伸至企业群众身边
|
|
|
( 2025-10-2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 |
|
□ 本报记者 丁国锋 □ 本报通讯员 马胜伟 秦雪
作为国家级新区和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双区叠加”区域,南京江北新区产业集聚效应显著,现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5家、高企1700余家。“面对旺盛的法治需求,我们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用‘小站点’搞活‘大服务’,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梁云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近年来,南京江北新区检察院紧扣新区“三区一平台”(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战略定位,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打破传统办公边界,将法治服务从办公室延伸到企业周边、群众身边,以“向新而行”检察工作站、“检察e站”“梧桐行·小波热线”等“小站点”,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法治动能,赢得企业与群众广泛认可。 贴心服务守一线 走进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树屋13幢”服务大厅,“向新而行”检察工作站映入眼帘。自2024年4月该站启用以来,每周都有检察官轮值坐班,聚焦知识产权保护、安全生产风险防控、涉外法律咨询等企业高频需求提供服务。 “在校大学生来企业实习,需要缴纳社保吗?”近日,辖区一企业工作人员带着疑问来到工作站。轮值检察官李玉霞结合2025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给予详细解答,让企业工作人员当场便解了惑。 在以聚氨酯、合成橡胶为支柱产业的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另一处“向新而行”检察工作站则聚焦企业安全管理痛点。轮值检察官李业青在办案中发现,部分企业因研发自用需求,存在化学品流通、储存、使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随即向两家园区平台制发《法律风险提示函》,列明企业在危险化学品购买、运输、储存、使用全环节的法律风险点,并从筑牢安全防线、压实责任链条、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提出整改建议。 在此基础上,南京江北新区检察院还牵头联合江北新区应急管理局、公安分局和园区,为辖区内200家研发机构和企业开展危险物质类犯罪预防专题法治宣讲,从源头筑牢安全防线。 数字赋能惠企业 “您好,我是‘检察官白洋’,有什么可以为您解答的吗?”在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检察工作站内,“数字检察官”正与企业人员实时“对话”,解答知识产权侵权维权疑问。 “核心是把检察官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智能服务,简单问题即时回复,复杂诉求自动转人工,确保‘事事有回应’。”南京江北新区检察院办公室副主任王迪介绍说。 这一智能服务的载体,是该院于2024年9月上线的“检察e站”小程序。2025年3月,“数字检察官”嵌入小程序后,实现“线上+线下”服务无缝衔接。企业通过语音或文字咨询,既能获取法条与典型案例推送,也能快速反应法律诉求,小程序还可同步实现线索移送、信息共享、协作响应,兼具服务与社会治理功能。 截至目前,“检察e站”与“数字检察官”访问量已超3900人次,回应企业法律诉求200余个,成为服务企业发展的“前沿阵地”。 温情维权护民生 “多亏张检察官指导,还没开庭老板就把钱全部打给我了。”近日,外省务工人员王某特意致电“梧桐行·小波热线”,向检察官张小波致谢。 此前,王某在新区某大厦从事消防安装工作,老板拖欠3.4万元劳务费近两年。张小波了解情况后,指导其收集证据,通过民事检察支持起诉,帮助他快速维权。 这条以检察官名字命名的热线,专为劳动者特别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坚持“接听零遗漏、办理全闭环、服务有温度”。除线上答疑外,热线团队还定期走进社区、企业开展法治宣讲,提供面对面咨询。今年以来,“小波热线”已接待咨询上百人次,解决劳动纠纷46起,帮助劳动者追回损失69万余元。 “法治建设既要抓大案要案,也要做好服务群众的‘小事’。”2025年7月,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副院长王立峰参观“向新而行”检察工作站、了解“检察e站”“数字检察官”功能后表示,希望“小站点”持续发挥作用,让法治服务更贴近群众、更便捷高效,实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 华灯初上,南京江北新区产业园渐趋安静,但“检察e站”服务器仍在运行,“数字检察官”依旧在线。这些散布在线上和线下的“小站点”,正以微光汇聚成法治建设“大能量”,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法治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