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学院
13 10/13 9 10 11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迈向体用兼备的法理学
· 讲好中国法治故事 彰显传统法律智慧
· 西南联合大学时期的北京大学法律系(上)

讲好中国法治故事 彰显传统法律智慧

( 2025-10-2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 罗冠男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教授)

  近日,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的《法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图说(中英文版)》(以下简称《法本》)与广大读者见面。作为该社重点推出的法律文化读物,该书以梳理和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法律精髓为宗旨,致力于将绵延千年的治理智慧引入当代公共视野。全书通过梳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典型人物与法治故事,以平实流畅的语言、严谨而不失生动的叙述,为广大读者搭建起认识中华法治文明的桥梁。
内容体系:厚重传统与清晰叙事的结合
  《法本》在内容上系统梳理了中国历史上15位具有代表性的法律人物,通过15则意蕴深厚的法治故事,勾勒出一幅中华法治文明演进的长卷。全书以时代为经,以人物与法治故事为纬,从法治传说时代的皋陶,直至近代法律变革中的关键人物沈家本,借助诸多人物与故事,呈现出中华法治文明的演进历程。
  在叙事方法上,该书并未停留于史实的简单罗列,而是致力于从历史中提炼法律精神与文化特质。每一个故事的选取与讲述,均着眼于其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意义。通过对人物生平、重要立法、典型司法事件的叙述,该书展示出中华法系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内在适应性、多元包容性与持续创新性。这些优秀特质与历史经验,为当前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话语体系提供了深厚参照与文化底气。
  在文本层面,该书遵循学术规范,秉持言必有据的严谨态度,由专业法史学者参与审订,保障了内容的准确性与权威性。与此同时,作者团队注重语言的简明与脉络的清晰,在学术表达与大众接受之间寻求平衡。全书既具备专业著作的征引严谨、考据扎实的特点,也强调叙事节奏与情节展开,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与传播力。因此,《法本》不仅适合法学、历史学专业研究者作为教学研究的辅助资料,也便于非专业读者系统了解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与魅力。
  现实关怀:为当代法治建设提供文化资源
  《法本》的出版,不仅限于知识梳理和史实还原,更展现了一种贯通古今的学术自觉与强烈的现实关怀。书中通过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典型事件与制度实践,敏锐地捕捉到历史经验与当代法治建设之间的深刻共鸣。其中对“六尺巷”故事的解读尤为典型。这段佳话背后,蕴含着清代士大夫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豁达胸怀,其处理方式融合了儒家“和为贵”的伦理观念与“无讼是求”的基层治理策略,既体现了传统社会“德治”与“礼治”的结合,也反映出古代中国通过道德教化消解矛盾的治理逻辑。在当代语境下,“六尺巷”的精神内涵持续为现代基层治理、矛盾纠纷调解提供传统智慧参照,彰显出中华文化以柔化刚、以德化人的持久生命力。
  在当代法治建设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背景下,《法本》对这些历史资源的挖掘显示出强烈的现实意义。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让人们认识到诉讼、调解、和解等纠纷解决方式并非舶来品,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之中。当代法治建设不仅需要刚性规则和司法权威,也需要依托文化认同、道德教化和基层智慧所形成的柔性力量。这种古今之间的对话,使得法律史不再是书本上的生硬知识,而是生动鲜活、具有操作性的智慧资源。它们为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治理效能提供了深刻启示,也为在世界法治话语中确立中国自身的文化主体性贡献了重要的学术支持与叙事力量。
  匠心独运:从文本到文化的多维表达与传播
  《法本》一书不仅在内容上体现出深厚的法史功底,更在形式设计、传播策略等方面展现出多维度的匠心。其装帧设计典雅考究,融合传统美学元素,收录多幅原创工笔绘画,细腻还原古代司法场景与人物风貌。绘制过程中着力考据历代服饰、器物与仪轨,力求在视觉层面复现中华法文化的庄重与精微,与其厚重的内容相呼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全书采用中英文对照排版,不仅展现出国际传播的自觉,更为中华传统法律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语言通道,体现出在全球化背景下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深远立意。
  此外,笔者近日在参观沈家本故居时注意到,故居展厅中不仅陈列了沈氏手稿、历代律典版本,也在显著位置摆放了《法本》一书作为延伸阅读推荐。沈家本作为清末修律的核心人物,其“参考古今、博稽中外”的思想理念,恰与《法本》融汇传统与现代、贯通中西的著述宗旨相契合。这种双向呼应,极大增强了法治历史教育的社会实效与传播合力。
  《法本》的最后是安徽桐城六尺巷“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讲的是促进调解。基于“六尺巷”的故事而产生的文化创意最终落地成为“六尺巷”折纸灯笼,是《法本》图书的周边产品,更好地传播了中华法治文化。总而言之,《法本》是一本立意深刻、独具匠心的法律文化普及读物。它成功地将学术性、可读性与现实意义融为一体,在传统律学与现代法学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之桥。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法本》的出现,不仅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华法系的深厚底蕴提供了新途径,也为活化传统、服务当代提供了优秀范例,还成为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法治故事的重要媒介。该书适合法律从业者、历史研究者阅读,也同样值得每一位关心中国法治进程的读者深入品味。它不仅是一部值得置于案头细细品读的学术力作,更是一座流动的法律文化博物馆,以其深厚的历史洞察力和生动的表达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生根发芽、滋养当代、启迪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