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人大视窗
13 5/13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风景这边独好
· 基层立法联系点让社会立法饱含“烟火气”
· 池州地方立法注重“小切口”“接地气”
· 用实际行动为畲乡群众谋福祉

池州地方立法注重“小切口”“接地气”

( 2025-10-2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人大视窗
□ 本报记者      范天娇
□ 本报通讯员  秦    峰  汪秀祥

  自2015年5月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安徽省池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小切口、接地气、重实效”的立法理念,精心“量体裁衣”,先后制定出台地方性程序法规1部、实体法规16部,修改法规3部,突出地方特色,回应民生关切,以法治之笔描绘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
  如何避免立法“大而空”、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地方发展?池州市人大常委会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路子——精准选题、精细打磨、精诚问计。
  “我们不追求体系庞大,而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聚焦那些制约发展、群众关切、具有池州特色的具体问题,力求‘立一件、成一件、行一件’。”池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吴军介绍说。
  从首部实体法规《池州市城市管理条例》的探索实践,到如今法规覆盖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历史文化保护、基层社会治理的广阔领域,池州的14部实体法规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精准聚焦地方发展最迫切、群众呼声最强烈的关键领域,注重以“小切口”切入,“接地气”开展深入调研,强调解决问题重实效。
  2023年10月1日起,《池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施行,标志着池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全面迈入法治化轨道。
  这部法规诞生的背后,立法团队召开11场不同层级座谈会广纳群言,5次暗访直击痛点,2次书面征求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意见,多次书面、电话、面谈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广泛征集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基层代表等260余条真知灼见。该条例围绕市场全要素、企业全生命周期,不仅固化了池州在市场主体保护、政务服务等方面的成熟经验,更在体制机制创新、人才服务保障、产业扶持发展等方面进行前瞻性探索,正在成为池州吸引要素集聚、激发市场活力的法治引擎。
  “地方立法传递出珍惜爱护企业家的强烈信号,从企业落户到发展,有专人服务、速解难题,让我们对未来信心十足。”池州市伟宏铝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洪道岳深有感触地说。
  九华黄精,药食两用,是池州的一张“产业名片”。产业升温伴生种苗混杂、标准不一、品牌受损等隐忧。如何破局?池州的选择是立法护航。
  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的《池州市九华黄精产业发展条例》,是池州首次为单一特色农产品立法。该条例充分吸纳种植户、企业、科技人员建议,核心条款直指在种质资源保护、标准化生产、质量追溯、品牌建设与资金扶持等方面存在的痛点难点。
  在青阳县万亩九华黄精林下种植基地,青阳县乡村振兴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勇看着长势喜人的黄精苗说:“目前已完成1101.5亩,成活率超95%。条例是产业的‘护身符’,规范秩序,保障权益,富民强企更有底气。”
  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验效”的思路下,青阳县正在打造国家级三产融合示范园,目标是5年种植10万亩、培育30家规上限上企业,剑指行业“单打冠军”。条例的出台,为实现这一蓝图提供了坚实的法治支撑。
  面对旱涝水量不稳、山区水质波动及1600余处小型分散供水工程管理难题,池州市人大常委会将制定《池州市农村供水条例》列为2024年立法重点。“农村供水点多面广,利益关系复杂。制定这部条例,就是要破解管理难题,将有效经验制度化,真正成为保障饮水安全、服务乡村振兴的法治后盾。”池州市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吴东山介绍说,这部带着泥土气息的法规已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
  回望十年立法路,池州的成果远不止17部法规的数字叠加,其核心价值在于以法治之力系统性支撑池州高质量发展与治理现代化。
  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守护母亲河、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规范建房秩序、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条例提升城市韧性、古建筑保护条例守护历史文脉……这些“小而精”的法规,如同细密的经纬,将法治的保护力悄然织入社会生活的细微肌理,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的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