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
|
|
□ 本报记者 张国强 韩宇
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联益花园小区的田大爷手持调解书,笑得合不拢嘴。原来,田大爷为房屋漏水维修垫付的费用,被物业公司以“抵明年物业费”推诿,他试着拨通铁西区综治中心热线,不到两个小时,工作人员就上门召开现场调解会,促成物业公司当场以现金给付欠款。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这样温情暖心的场景,在鞍山市各级综治中心已成常态。实践中,鞍山市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强化服务、防控风险,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之路。 打造治理一线阵地 “没想到在家门口的综治中心就把事解决了,不用来回跑仲裁院,还有多个部门帮着分析,很快就拿到了25万元的赔偿款。”在铁东区综治中心仲裁庭,完成一起工伤赔偿争议案件庭审的申请人的心声,是综治中心“最多跑一地”的生动实践。 鞍山市将各级综治中心建在群众“家门口”,高效整合多方资源力量,26家行业部门采取“常驻+轮驻+随驻”方式,就地提供解决矛盾纠纷、诉讼服务、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诸多服务,真正把综治中心打造成解决群众身边矛盾纠纷的“终点站”。 如今,全市7个县(市、区)综治中心实现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五有”目标,场所设置、部门入驻、运行机制、督办落实、信息化建设“五个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实战阵地。今年以来,全市命案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7.2%和25%,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记者了解到,通过注入解纷多元力量,构建“综治中心+N个部门”调解新模式,融合诉调、访调、警调、复调、检调“五调对接”,鞍山各级综治中心实现从“单一处理”向“多元共治”转变,有效提升矛盾化解的精准度、群众满意度,真正成为矛盾纠纷化解“集散地”、多元解纷“桥头堡”。 擦亮特色调解品牌 鞍山市公安局千山分局汤岗子派出所教导员李华瑞扎根社区17年,不仅总结出“三十六策”矛盾纠纷调解法,还成立了调解室,累计成功调解矛盾纠纷897件;台安县综治中心“知心大姐”婚姻家庭调解室成立3年多来,成功挽回81对即将破裂的夫妻关系,用家庭“小安”推动社会“大安”;铁西区“卢大姐”调解工作室创办人卢秀景投身民间义务调解工作超30年,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000余件,让剑拔弩张的邻里关系恢复融洽…… 特色调解品牌是服务群众、赢得民心的“金字招牌”。 鞍山市各级综治中心充分挖掘群众身边的“调解能人”,引入特色调解品牌,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将调解服务延伸至社区网格、田间地头、企业车间,把矛盾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用专业与温度赢得群众信任,不仅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减压阀”,更成为密切联系群众、传递司法温度的“连心桥”。 在提供服务的同时,鞍山市积极发动群众,整合各方力量。 在鞍山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不计报酬、不讲条件,与公安民辅警一道,风雨无阻地守护钢城百姓,他们就是“钢都义警”,来自各行各业。公交司机小李就是其中一员,每天下班后,小李都会换上“义警”服装,到拥堵路口协助交警疏导交通,帮老人、孩子过马路。 据介绍,截至目前,鞍山的群防群治队伍已经发展到数万人,有效激活了全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神经末梢”,为城市安全稳定注入持久活力。 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千山区综治中心,通过我辖区重点警情信息研判,现有一名你辖区居民涉重点矛盾纠纷,具有较大风险隐患,请予配合我中心共同化解。” 前不久,鞍山市铁西区综治中心和千山区综治中心联手化解一起易引发刑事案件的高风险、跨县域的婚恋矛盾纠纷。两区综治中心打破地域壁垒、建立联动处置机制,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在调解过程中,千山区社区工作人员敏锐发现男方有心理健康方面问题,两区联合为其提供免费医疗。“这些年我因为情绪不好上不了班,经过这些天的治疗,我心情平复了许多,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当事人接受治疗后感慨地说。 隐患矛盾纠纷的有效发掘,跨县域、跨市域重大复杂纠纷的多方协作、高效化解,验证了各级综治中心跨区域协作机制的实战效能,也得益于鞍山市推行的社情、警情、访情、诉情、舆情“五情”研判机制,工作提示函、风险提示函、工作督办函、跨区域风险隐患推送函、重点工作交办函“五函”督办模式,有效推动矛盾纠纷风险的降低直至销号。 如今,“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的愿景在鞍山变成了现实。综治中心已经成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第一选择”。从城市到乡村、从线下到线上,一张覆盖全市的治理服务网正在不断延伸,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

|
|
成为群众排忧解难“第一选择”
|
鞍山走出独具特色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之路
|
|
|
( 2025-10-2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 |
|
□ 本报记者 张国强 韩宇
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联益花园小区的田大爷手持调解书,笑得合不拢嘴。原来,田大爷为房屋漏水维修垫付的费用,被物业公司以“抵明年物业费”推诿,他试着拨通铁西区综治中心热线,不到两个小时,工作人员就上门召开现场调解会,促成物业公司当场以现金给付欠款。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这样温情暖心的场景,在鞍山市各级综治中心已成常态。实践中,鞍山市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强化服务、防控风险,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之路。 打造治理一线阵地 “没想到在家门口的综治中心就把事解决了,不用来回跑仲裁院,还有多个部门帮着分析,很快就拿到了25万元的赔偿款。”在铁东区综治中心仲裁庭,完成一起工伤赔偿争议案件庭审的申请人的心声,是综治中心“最多跑一地”的生动实践。 鞍山市将各级综治中心建在群众“家门口”,高效整合多方资源力量,26家行业部门采取“常驻+轮驻+随驻”方式,就地提供解决矛盾纠纷、诉讼服务、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诸多服务,真正把综治中心打造成解决群众身边矛盾纠纷的“终点站”。 如今,全市7个县(市、区)综治中心实现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五有”目标,场所设置、部门入驻、运行机制、督办落实、信息化建设“五个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实战阵地。今年以来,全市命案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7.2%和25%,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记者了解到,通过注入解纷多元力量,构建“综治中心+N个部门”调解新模式,融合诉调、访调、警调、复调、检调“五调对接”,鞍山各级综治中心实现从“单一处理”向“多元共治”转变,有效提升矛盾化解的精准度、群众满意度,真正成为矛盾纠纷化解“集散地”、多元解纷“桥头堡”。 擦亮特色调解品牌 鞍山市公安局千山分局汤岗子派出所教导员李华瑞扎根社区17年,不仅总结出“三十六策”矛盾纠纷调解法,还成立了调解室,累计成功调解矛盾纠纷897件;台安县综治中心“知心大姐”婚姻家庭调解室成立3年多来,成功挽回81对即将破裂的夫妻关系,用家庭“小安”推动社会“大安”;铁西区“卢大姐”调解工作室创办人卢秀景投身民间义务调解工作超30年,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000余件,让剑拔弩张的邻里关系恢复融洽…… 特色调解品牌是服务群众、赢得民心的“金字招牌”。 鞍山市各级综治中心充分挖掘群众身边的“调解能人”,引入特色调解品牌,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将调解服务延伸至社区网格、田间地头、企业车间,把矛盾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用专业与温度赢得群众信任,不仅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减压阀”,更成为密切联系群众、传递司法温度的“连心桥”。 在提供服务的同时,鞍山市积极发动群众,整合各方力量。 在鞍山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不计报酬、不讲条件,与公安民辅警一道,风雨无阻地守护钢城百姓,他们就是“钢都义警”,来自各行各业。公交司机小李就是其中一员,每天下班后,小李都会换上“义警”服装,到拥堵路口协助交警疏导交通,帮老人、孩子过马路。 据介绍,截至目前,鞍山的群防群治队伍已经发展到数万人,有效激活了全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神经末梢”,为城市安全稳定注入持久活力。 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千山区综治中心,通过我辖区重点警情信息研判,现有一名你辖区居民涉重点矛盾纠纷,具有较大风险隐患,请予配合我中心共同化解。” 前不久,鞍山市铁西区综治中心和千山区综治中心联手化解一起易引发刑事案件的高风险、跨县域的婚恋矛盾纠纷。两区综治中心打破地域壁垒、建立联动处置机制,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在调解过程中,千山区社区工作人员敏锐发现男方有心理健康方面问题,两区联合为其提供免费医疗。“这些年我因为情绪不好上不了班,经过这些天的治疗,我心情平复了许多,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当事人接受治疗后感慨地说。 隐患矛盾纠纷的有效发掘,跨县域、跨市域重大复杂纠纷的多方协作、高效化解,验证了各级综治中心跨区域协作机制的实战效能,也得益于鞍山市推行的社情、警情、访情、诉情、舆情“五情”研判机制,工作提示函、风险提示函、工作督办函、跨区域风险隐患推送函、重点工作交办函“五函”督办模式,有效推动矛盾纠纷风险的降低直至销号。 如今,“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的愿景在鞍山变成了现实。综治中心已经成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第一选择”。从城市到乡村、从线下到线上,一张覆盖全市的治理服务网正在不断延伸,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