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学院
|
|
□ 本报记者 刘洁
近日,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以下简称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当法学智慧遇到世纪课题,交流共识成为未来治理的智慧奠基。 当前,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本次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法治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提供充分学术交流机会,鼓励各国专家学者分享前沿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司法实践、数据保护、算法伦理等多个关键领域所面临的法律问题和应对策略。 规模再创新高 据了解,2000年、2010年、2020年,人大法学院先后举办三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开辟了中国法学对外交流的重要渠道,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法治建设和法学教育的重要窗口,并成长为全球性法学交流重要平台。 本次论坛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全球法学教育合作的重要举措,受到海内外学术界、实务界、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 近200位来自全球五大洲37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世界知名法学院院校长、国际组织负责人及专家学者,与600余位中国法学院院校长、实务专家齐聚一堂,共促全球法学教育领域交流合作,共建全球法学界高层次对话平台,共塑人工智能与法治融合发展重要共识。 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慕尼黑大学、巴黎一大、罗马三大、康奈尔大学、伦敦大学、杜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等60余所海外知名法学院院校长,国际统一私法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欧洲法学会、亚洲国际仲裁中心等国际组织代表以及海外法律实务界专家学者总计近200位境外嘉宾参加本次论坛。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高校,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辅仁大学等港澳台地区的院校领导及国内100余所法学院的300余位院校长,近300位专家学者和400余位法律实务界专家与会研讨。 据统计,本次共有中外学者755人次在5个院长论坛和14个平行主题论坛发言研讨,会议规模与影响力再创新高。 回应前沿议题 当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科技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本次论坛是一次对法治未来和未来法学教育的集体思考与主动规划,旨在凝聚全球法律人共识,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全球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平台共建、规则共研、标准共商,推动数字文明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法治贡献。 本次论坛同步开设14个兼具前沿性与系统性的主题论坛,涉及人工智能、未来法治、数字经济等议题,共计1200余位理论和实务专家围绕这些议题展开了充分的、专业化、高水平的学术交流—— 在第六届“未来法治与数字法学”国际论坛上,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8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的法治建设与全球治理、智能社会的知识产权与数据制度、网络平台的智慧治理与数字劳动、数字文明的未来法治与制度形态等主题,进行了发言和研讨,吸引了国内外200余位相关专业和行业的嘉宾与会,共议未来法治与数字法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国家法学:基础理论与时代挑战”论坛聚焦国家法学科与国家法理论建设的重大命题,系统、全面讨论其理论基础与变革时代的法治回应。 “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论坛以“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深入探讨全球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法治实践方面的制度创新与创新路径。 …… 此外,五个平行院长论坛会聚了来自五大洲37个国家的300余位法学院院校长、知名学者,聚焦AI对法律职业市场的冲击、法律体系如何应对AI技术创新、AI在教育公平等方面的伦理挑战等话题,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全球法治和法学教育的深远影响。 发布系列成果 各主题论坛不仅是学术思想交流的平台,也是成果展示的平台。本次论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全球法学教育与法治建设注入新动能。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牛津大学法学院等全球五大洲近30所著名大学法学院联合发起成立“全球法学教育合作联盟”。作为非官方的、开放性的国际学术协作机制,联盟旨在通过创设常设性全球法治大会、设定轮值主题项目研究,构建跨文明对话新范式,促进不同法系间相互了解,深化不同文明间的法治交流对话;通过设立“青年学者创新工坊”、建立“联盟学者流动站”,构建常态化学术网络,共同孵化未来法治创新者;通过开发“全球法学通识课程包”,实施“跨国联合培养计划”“教师素养提升计划”,推进全球法学教育资源共享与合作。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发布“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大模型2.0”,该模型将全面服务于企业出海及法律实务部门,智能支撑全国法学科研与教育,搭建全球数据合作平台和法律智能服务平台。这一成果标志着法学理论与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涉外法治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此外,各主题论坛也形成并发布了一系列成果。“数字经济竞争法的理念转型与新维度”主题论坛详细梳理了中国数字经济竞争领域的立法源流和经典案例,同时发布了《数字经济立法论》等学术成果,并就推动形成中欧亚区域数字竞争治理的协同与合作达成初步共识;“亚太食品安全治理”国际论坛发布了《食品安全法案例研习》丛书以及围绕食品安全行政执法案例、网络新业态监管和全链条监管国际经验三大主题形成的专题研究报告。

|
|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法治贡献
|
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举行
|
|
|
( 2025-10-1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
|
|
图为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开幕现场。 |
|
□ 本报记者 刘洁
近日,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人工智能时代全球法治大会(以下简称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当法学智慧遇到世纪课题,交流共识成为未来治理的智慧奠基。 当前,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本次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法治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提供充分学术交流机会,鼓励各国专家学者分享前沿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司法实践、数据保护、算法伦理等多个关键领域所面临的法律问题和应对策略。 规模再创新高 据了解,2000年、2010年、2020年,人大法学院先后举办三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开辟了中国法学对外交流的重要渠道,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法治建设和法学教育的重要窗口,并成长为全球性法学交流重要平台。 本次论坛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全球法学教育合作的重要举措,受到海内外学术界、实务界、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 近200位来自全球五大洲37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世界知名法学院院校长、国际组织负责人及专家学者,与600余位中国法学院院校长、实务专家齐聚一堂,共促全球法学教育领域交流合作,共建全球法学界高层次对话平台,共塑人工智能与法治融合发展重要共识。 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慕尼黑大学、巴黎一大、罗马三大、康奈尔大学、伦敦大学、杜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等60余所海外知名法学院院校长,国际统一私法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欧洲法学会、亚洲国际仲裁中心等国际组织代表以及海外法律实务界专家学者总计近200位境外嘉宾参加本次论坛。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高校,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辅仁大学等港澳台地区的院校领导及国内100余所法学院的300余位院校长,近300位专家学者和400余位法律实务界专家与会研讨。 据统计,本次共有中外学者755人次在5个院长论坛和14个平行主题论坛发言研讨,会议规模与影响力再创新高。 回应前沿议题 当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科技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本次论坛是一次对法治未来和未来法学教育的集体思考与主动规划,旨在凝聚全球法律人共识,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全球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平台共建、规则共研、标准共商,推动数字文明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法治贡献。 本次论坛同步开设14个兼具前沿性与系统性的主题论坛,涉及人工智能、未来法治、数字经济等议题,共计1200余位理论和实务专家围绕这些议题展开了充分的、专业化、高水平的学术交流—— 在第六届“未来法治与数字法学”国际论坛上,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8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的法治建设与全球治理、智能社会的知识产权与数据制度、网络平台的智慧治理与数字劳动、数字文明的未来法治与制度形态等主题,进行了发言和研讨,吸引了国内外200余位相关专业和行业的嘉宾与会,共议未来法治与数字法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国家法学:基础理论与时代挑战”论坛聚焦国家法学科与国家法理论建设的重大命题,系统、全面讨论其理论基础与变革时代的法治回应。 “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论坛以“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深入探讨全球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法治实践方面的制度创新与创新路径。 …… 此外,五个平行院长论坛会聚了来自五大洲37个国家的300余位法学院院校长、知名学者,聚焦AI对法律职业市场的冲击、法律体系如何应对AI技术创新、AI在教育公平等方面的伦理挑战等话题,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全球法治和法学教育的深远影响。 发布系列成果 各主题论坛不仅是学术思想交流的平台,也是成果展示的平台。本次论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全球法学教育与法治建设注入新动能。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牛津大学法学院等全球五大洲近30所著名大学法学院联合发起成立“全球法学教育合作联盟”。作为非官方的、开放性的国际学术协作机制,联盟旨在通过创设常设性全球法治大会、设定轮值主题项目研究,构建跨文明对话新范式,促进不同法系间相互了解,深化不同文明间的法治交流对话;通过设立“青年学者创新工坊”、建立“联盟学者流动站”,构建常态化学术网络,共同孵化未来法治创新者;通过开发“全球法学通识课程包”,实施“跨国联合培养计划”“教师素养提升计划”,推进全球法学教育资源共享与合作。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发布“中国人民大学涉外法治大模型2.0”,该模型将全面服务于企业出海及法律实务部门,智能支撑全国法学科研与教育,搭建全球数据合作平台和法律智能服务平台。这一成果标志着法学理论与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涉外法治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此外,各主题论坛也形成并发布了一系列成果。“数字经济竞争法的理念转型与新维度”主题论坛详细梳理了中国数字经济竞争领域的立法源流和经典案例,同时发布了《数字经济立法论》等学术成果,并就推动形成中欧亚区域数字竞争治理的协同与合作达成初步共识;“亚太食品安全治理”国际论坛发布了《食品安全法案例研习》丛书以及围绕食品安全行政执法案例、网络新业态监管和全链条监管国际经验三大主题形成的专题研究报告。

|
|
|